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源头控制工程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城市建筑小区基本单元对雨水的吸纳、滞蓄作用,采用渗、滞、蓄、等多种技术,可提升老城区雨水控制能力,降低内涝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设计为大桥新区一号路(金兰大街)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绿化设计,道路宽60米,道路绿化率30%以上。植物配置上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方式。本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植物在绿化道路中多方面的功能作用,特别是组织交通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到以人为本,使机动车、行人在道路系统中能和谐相处,突出了道路景观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7,(3):97-102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离不开生态绿地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基于深圳所处自然植物带的优势,造就了该城市绿地建设可选的园林植物资源多样性极为丰富。本研究以既耐干旱又耐水涝为选择标准,利用植物快速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对深圳光明新区试验点植物材料做出系统测定。根据所得到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植物材料做出分析评价。然后从中挑选最具生理意义的参数进行换算,并依据换算得分对植物排序。旨在对众多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做出有益探索,以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下凹式绿地增加雨水蓄渗效果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对北京城区不同水平年、不同集水面积和不同下凹深度的绿地雨水蓄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城市建设采用下凹式绿地是利用城市雨水资源,防范及降低洪水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下沉式绿地是现代海绵城市系统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雨水收集、净化、储存、调度等功能,可有效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并对发展节约型城市园林景观、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通过对下沉式绿地结构设计和植物选择进行探讨,以期为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提供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绵城市理念入手,调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校内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修复情况,评价修复后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的效果。通过采用"五点采样法"进行小地块模拟验证,对比分析改造前后地表径流系数及下渗率,并结合校园改造效果加以评价。结果表明,校园海绵化后地表径流率得到有效控制,平均下降72.3个百分点,有效缓解南方多雨地区内涝,对改善水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镇江古运河上段高落差的河岸空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内涵,依据海绵城市的理论与技术,在保持古运河河坡稳定的前提下,兼顾景观提升目标,通过下沉式雨水花园、多层级雨水滤蓄带、人行道雨水收集系统三种雨水收集过滤形式,创新性构建镇江古运河特色雨水收集系统。对同类项目的实践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对海绵城市技术在老城区雨水管理中的运用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凌绿地形态中构建“海绵城市”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杨凌城市的地理地貌特征、城市布局特点及其规模结构,以人工蓄水为主要手段,探索了杨凌地区绿地形态中实现"海绵城市"的方法措施。在杨凌地区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上,主要通过推行下沉式绿地、建设雨水花园及人工湿地等手段,用以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提高公共绿地及居住区绿地的蓄水能力。针对杨凌示范区"大学城"的性质,提出了建设校园雨水花园试验点的设计思想,旨在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北方"海绵城市"示范区。  相似文献   

9.
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雨水蓄渗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凹式绿地具有蓄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过滤水质和防止水土流失等优点,是城市雨洪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在设计暴雨条件下凹式绿地的蓄渗、减洪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1倍汇水面积的情况下,对于10,50和100年一遇的暴雨,下凹式绿地的降雨拦蓄率分别为87.15%,58.48%和50.75%;其减峰率分别为71.04%,46.82%41.525;蓄渗、减洪效果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初步分析了郑州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建设指标,探讨了4种景观类型:植物群落组成、种数、层次、色彩在郑州市道路绿化带上的应用以及对道路绿化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生活型组成上看,郑州市各道路绿化带植物景观多样性差异不大,整体组成单一,类型较少;从种数上看,景观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不同地段道路绿化带植物种数差别较大;从层次上看,多样性指数偏低,说明不同地段道路绿化带层次差别不大;从色彩上看,多样性指数偏高,说明不同路段绿化带色彩上差异较大,而且色彩的景观优势度最大,说明道路绿化带中某一类色彩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沈阳市为例,从道路绿带与雨水花园技术相结合建设的角度,综合考虑污染物去除效果、材料易获取程度等因素,研究了填料层对TP、TN、COD、SS 4种污染物的去除试验。通过AHP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使用高炉渣与活性炭作为街道绿化雨水花园填料层材料时最为经济有效的结论,并综合分析相关研究结果,总结雨水花园的构造条件与运行条件对路面径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污染物控制的沈阳市路旁雨水花园合理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宇凡  李青宁  罗凯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77-18279
道路绿化设计是城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思路,即"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色框架,强调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城市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进行绿化设计,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新城区景观大道植物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汉龙  杨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22-5424
景观大道作为徐州新城区绿地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特色鲜明、绿意盎然的徐州新城区风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对徐州新城区8条景观大道绿化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物配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徐州市新城区景观大道分为行道树绿带、分车带绿带、路侧绿带3种植物配置类型,在分别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植物绿带配置方法和存在问题后,提出了对徐州市景观大道植物配置的优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景观大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是当前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园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类型绿地内部与周围空间小气候的静态分析,而对于绿地对周边环境的生态过程则报道甚少。笔者报道的试验主要以灌木为研究对象,选取太原市几处有代表性的灌木林,利用仪器对植物群落斑块周边温度和湿度在空间和时间的梯度变化进行了测试,以探索城市绿地对其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的叶面蒸腾是绿地产生降温增湿等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影响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该研究揭示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高温的机制和影响格局,丰富了城市小气候环流理论,对城市规划和绿地景观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绿带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绿量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受到广泛关注。以福州市仓山区道路绿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9月的Landsat-8 OLI/TIRS和12月的GF-1影像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和分层分类法提取典型树种,结合实地测定叶面积指数完成对道路绿带绿量的计算,进而分析城市道路绿带绿量与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道路绿带对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2)道路绿带的位置与面积差异会对其发挥降温效应产生影响;3)在不同绿带面积范围内,绿量与地温的关系不同。当绿带面积<1 hm2或>10 hm2时,地温分布几乎与绿量无关,在1~10 hm2面积范围内,二者呈负相关;4)绿量在绿带面积为1~4 hm2的降温效率优于在4~10 hm2,单位绿量可分别平均降温0.343℃~0.373℃、0.087 8℃~0.157 2℃。通过分析不同面积范围内城市道路绿带绿量与地温的关系,以期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科学规划城市道路绿地提供新思路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城市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绿色廊道,将城区内外的各类绿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城市绿色网络。笔者通过杭州市西湖区街头绿地典型群落结构的调查和测定,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街头绿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群落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根据杭州市西湖区植物群落的类型统计结果,表明调查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但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只是将有限的物种资源进行不同的配置。最后,根据调查地立地条件,对杭州市西湖区植物群落的景观优化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以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RS、GIS技术,主要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城市绿地类型信息的方法,调查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状况,计算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的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张家界市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扩大绿化面积、加快绿地建设,拓宽道路绿地、提高廊道效益,"点、线、面"一体化、完善绿地体系等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宇  曹佳 《广西农业科学》2013,(10):1685-1689
[目的]分析宿迁市主城区新建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为宿迁市及其周边苏北城市的绿地群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调查宿迁主城区新建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对比分析各类型植物群落树木的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Margalef指数.[结果]宿迁市主城区新建绿地树种分属68科91属118种,物种组成以乡土植物为主;乔木物种丰富度稍大于灌木,乔木层中附属绿地物种Margalef指数最大(4.1715),道路绿地物种Margalef指数最小(1.449);新建绿地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Simpson指数总体上大于灌木,其大小依次为附属绿地(0.7876)>居住区绿地(0.7754)>道路绿地(0.7441)>市政广场绿地(0.6535)>公园绿地(0.6460);道路绿地乔木层Pielou指数最大,优势种较少,但分布均匀,附属绿地和居住地绿地灌木种类多且分布均匀.[结论]宿迁市新建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较为丰富,但灌木种类偏少,物种多样性较低,通过选择适宜的园林植物品种,增加种植形式可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3种用地类型的自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对人工绿地物种组成和外来入侵种的关注外,自生植物作为特殊的类群应该得到重视。以上海多个城乡废弃地、道路绿化带和立交桥下为典型生境类型,调查探析自生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表明,3种用地类型都是以乡土植物为主(>70%),废弃地以一二年生草本占比最大(46.09%),道路绿化带和立交桥以多年生草本占比最大(分别为38.70%和42.25%)。木本自生植物以道路绿化带占比最大,废弃地最低。自生植物的分布受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历史、立地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废弃地植被受到初始基底和形成时长的影响,从农田废弃、旧住区废弃、垃圾场废弃和绿地废弃都能看到其初始基底的植被痕迹。人为重度干扰降低丰富度,而城市垃圾增加丰富度。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城市自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