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4个具有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2类,396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6297只,隶属于4门7纲23目54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2类: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常见类群5类.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均是次生林>蒙古栎>樟子松>柳草.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是D1(0~5cm)层>凋落物层>D2(5~10cm)层,种类分布是凋落物层和D1层种类较多,D2层相对较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分布均是凋落物层>D1(0~5cm)层>D2(5~10cm)层>D3(10~15cm)层,具有明显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蒙古栎>次生林>樟子松,中小型土壤动物为柳草>次生林>樟子松>蒙古栎.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各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都是10月>8月>6月,种类变化不如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分离法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共5 775只,隶属4门11纲29种类群,其中甲螨亚目(44.73%)和中气门亚目(20.42%)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65.14%。垫刃目(7.79%)、弹尾目(7.06%)、前气门亚目(7.06%)、蛭态目(2.55%)、膜翅目(1.25%)、原尾目(1.04%)、无气门亚目(1.14%)7类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27.89%,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个体数的93.03%,并组成该市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体。另外,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蜘蛛目、等翅目等20类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6.97%。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个体数水平分布表现为人工林草地灌木林,类群数依次为灌木林人工林草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即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结论]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这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生活污水中的洗涤剂成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污染土壤试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试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 128个,隶属3门、6纲、9目。其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分别占全捕量的41.49%和35.99%,常见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线虫纲(Nematoda)、双翅目幼虫(Diptera larvae)、膜翅目(Hymenoptera)、蜘蛛目(Araneae)和小蚓类(Microdrile oligochaetes)。这6个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全捕量的9.57%、6.59%、4.52%、3.39%、1.33%和1.01%,其余类群均为稀有类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SDBS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趋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逐渐减小,优势度指数变化则相反。优势种类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可作为SDBS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随着染毒历时的延长,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研究郑州市公园绿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垂直分布及多样性,以期为公园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及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郑州市公园绿地土壤动物分属于4门9纲26目;小杆目、蜱螨目、膜翅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其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83.26%;颤蚓目、姬马陆目、蜘蛛目、鞘翅目、双尾目、缨翅目为常见类群,其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14.60%;稀有类群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2.14%;公园绿地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非常明显,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逐渐减少,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且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同一山体的4个坡位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7类、4 67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6类、9 385只,隶属于4门9纲22目57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1类:线蚓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4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各坡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很大.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布是:山麓>山腰>山谷>山顶,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分布是:山腰>山麓>山顶>山谷,种类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土壤0~5 cm(h1)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山顶>山谷>山腰>山麓,中小型土壤动物为:山麓>山谷>山腰>山顶.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为:10月>6月>8月,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为: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6.
臧建成  孙涛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1):1721-1726
比较研究西藏东南部典型林牧交错地带林地与湿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为西藏东南部林地、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研究提供科学数据。采用土钻法随机取样,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参考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及大类别分类方法进行鉴定,并以DG多样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q和Gower系数Sg分析该地区林地和湿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地和湿地)共捕获土壤动物393头,属3门6纲18类,其中林地优势类群为弹尾目,湿地优势类群为弹尾目与前气门亚目。2种生态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DG差异不显著,群落类群个体数相似性不高,但林牧交错地带林地与湿地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异质性比类群数高。西藏东南部林地与湿地土壤动物密度、类群以及群落多样性均不同。土壤含水量明显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数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类群与总个体数相似性均不高。  相似文献   

7.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宁市粮棉种植区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前气门目、隐气门目、弹尾目和中气门目是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秸秆焚烧对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玉米地块的影响比对大豆地块更为明显;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与对照区相比,秸秆焚烧会使群落数量高峰期明显后延,群落的多样性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8.
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关系密切,但目前鲜有关于林下植被凋落物分解与土壤节肢动物关系的研究.以亚热带森林林下广泛分布的3种蕨类植物的羽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凋落袋法研究了重庆缙云山3种森林类型中蕨类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结果表明:1试验共收集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共11 092只,其中蜱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2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在前期变化不大,随着综合目、蜘蛛目等其他类群逐渐进入,凋落叶分解中后期,群落组成变化较为明显.3伴随着凋落叶分解,凋落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不断变化,在分解前期下降迅速,后期则较为缓慢;类群数随凋落物分解呈"W"型,类群数最大出现在5月和7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随凋落叶分解显著增加.4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林型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个体数量、类群数、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致的规律.研究表明: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过程影响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随着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逐渐变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逐渐降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逐渐进入;群落多样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郊油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2008年4月对成都市郊区油菜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427只,隶属于10纲,20类群(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有12个类群(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egadrile oligoehaetes)、蜘蛛目(Aranene)、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 adult)和直翅目(Orthoptera),个体数占大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77.32%;中小型土壤动物有11个类群(目),线虫(Nematode)、线蚓类(Microdrile)和弹尾目(Collembda)为优势类群,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85.46%。大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高于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低于中小型土壤动物。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在0~5cm与5—10cm之间差异较大,5~10cm与10~15cm层之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盐碱地恢复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银北盐碱苜蓿地6种不同改良措施的盐碱地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 H、全盐、碱化度值、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共获得节肢动物10 194头,计31个类群,3纲11目27科,优势类群为前气门亚目和棘跳科,其个体数分别占群落个体总数的75.52%和10.77%;甲螨亚目和等节跳科为常见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7.66%和4.29%。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而明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聚集程度。在土层垂直分布上,呈现表聚性现象。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苜蓿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丰富度和密度垂直分布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p H、碱化度和全盐对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最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土壤节肢动物垂直分布的关键土壤因子有差异,在0~5 cm土层,土壤全盐和全氮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5~10 cm土层,土壤全盐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碱化度决定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1.
几种化学除草剂对盾负泥虫影响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北方地区大豆田和果园常用化学除草剂,用点滴,药纸,涂抹法进行对盾负泥虫影响的测定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氟乐灵,虎威处理的卵孵化率与对照比较差异显著,分别减少22.4%和15.8%。而农农和2,4-D丁酯对卵的孵化率影响很小,与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只减少3.5%和3.7%,  相似文献   

12.
几种苗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种苗后化学除草剂与莠去津、莠去津和2,4-D丁酯混用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唑嘧磺草胺等3种除草剂和莠去津或莠去津和2,4-D丁酯进行二元或三元复配,对玉米田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元复配施药后45 d防治效果分别为92.20%、93.30%和92.36%。三元复配施药后45d防治效果分别为96.43%、96.16%和94.29%。通过二元或三元复配,既扩大了杀草谱,又提高了防治效果且对玉米生长安全,与人工除草相比,增产6%以上。  相似文献   

13.
高惠仙  张晓红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274-1276
为探讨除草剂对经济作物的影响,选择百草枯、丁草胺、2,4-D丁酯这3种除草剂,采用微核方法测定除草剂对蚕豆根尖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引起蚕豆根尖微核细胞率的增高,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种除草剂中,丁草胺毒性最高,2,4-D丁酯次之,百草枯最低。  相似文献   

14.
二甲戊灵和2,4-滴丁酯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5种作物安全施用芽前除草剂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二甲戊灵乳油和2,4-滴丁酯乳油对小麦、玉米、大豆、绿豆和花生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33%二甲戊灵乳油和72%2,4-滴丁酯乳油对5种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当5种作物在大田施用浓度分别为330.0mg/L的33%二甲戊灵和72.0mg/L的72%2,4-滴丁酯时,可保证其种子正常发芽、幼苗安全生长,且对5种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有促进作用,超过此浓度则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盆栽喷雾法对几种玉米苗后化学除草剂杀草谱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烟嘧磺隆、2,4-D丁酯、莠去津杀草谱有较大差异,烟嘧磺隆与2,4-D丁酯混用、烟嘧磺隆与莠去津混用可以弥补各自杀草谱的不足,具有一定混用价值。通过田间药效试验,4%烟嘧磺隆悬乳剂50 mL/667m2+72%2,4-D丁酯乳油25 mL/667m2、4%烟嘧磺隆悬乳剂75 mL/667m2+72%2,4-D丁酯乳油30 mL/667m2、4%烟嘧磺隆悬乳剂50mL/667m2+38%莠去津悬乳剂100 mL/667m2、4%烟嘧磺隆悬乳剂75mL/667m2+38%莠去津悬乳剂150mL/667m2,药后30d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治效果分别为94.06%、97.83%、94.84%和98.12%;对阔叶杂草株防治效果分别为92.49%、97.35%、92.62%和97.20%。  相似文献   

16.
拔节期喷施2,4-D丁酯对3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小麦拔节期喷施浓度为270~1080g/hm^2的2,4-D丁酯乳油,研究其对3个小麦品种株高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乳油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株高无显著影响,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小麦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且减产幅度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小麦品种对2,4-D丁酯的敏感性顺序为石新733〉冀丰703〉冀5265。  相似文献   

17.
在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喷施浓度为270~1 080 g/hm2的2,4-D丁酯乳油,研究其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2,4-D丁酯乳油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较小;返青期用药对小麦穗粒数影响最大,对穗数和千粒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麦产量降低,且减产幅度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小麦品种对2,4-D丁酯的敏感性顺序为石新733冀丰703冀5265。  相似文献   

18.
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薇甘菊药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药剂筛选、盆栽药效比较试验和小区药效表证,结果表明:2,4-D钠盐、2,4-D丁酯2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恶性杂草薇甘菊是较理想的药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部位以植株的中部和上部效果最好;在其药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杀灭薇甘菊活性:不同生长阶段的薇甘菊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以幼苗期至生长盛期防效最高,开花后耐药性明显提高;2甲4氯防除薇甘菊达不到防治上要求。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播后苗前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除草剂在玉米播后苗前施用,38%莠去津乳油5.25kg/hm2、90%乙草胺乳油2.1kg/hm2、72%异丙草胺乳油2.25kg/hm2、72%2,4D-丁酯1.05kg/hm2,药后45d的总株防效分别为81.40%、80.69%、79.23%和50.47%。而50%滴丁.乙乳油4.2kg/hm2、40%乙.莠悬乳剂5.7kg/hm2、50%滴丁.莠悬浮剂4.2kg/hm2和42%滴丁.异丙草.莠悬乳剂5.7kg/hm2对单、双子叶杂草除草效果均有增效作用,药后45d株防效分别为84.94%、86.33%、89.53%和85.47%。药后混土2~3cm,可提高防治效果,38%莠去津乳油5.25kg/hm2、90%乙草胺乳油2.1kg/hm2、72%异丙草胺乳油2.25kg/hm2、72%2,4D-丁酯1.05kg/hm2、50%滴丁.乙乳油4.2kg/hm2、40%乙.莠悬乳剂5.7kg/hm2、50%滴丁.莠悬浮剂4.2kg/hm2和42%滴丁.异丙草.莠悬乳剂5.7kg/hm2,药后45d的总株防效分别为87.42%、85.61%、84.02%、52.41%、92.74%、91.30%、91.92%和89.4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最佳提取条件,以固体超强酸(SO2-4/SnO2)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醇酸比对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固体超强酸(SO2-4/SnO2)作为催化剂活性最高,其酯化反应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A2B2C2,即催化剂用量0.6%、酯化反应温度110℃、正丁醇与2,4-二氯苯氧乙酸摩尔比2∶1,2,4-二氯苯氧乙酸的转化率达9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