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了山东省莱芜市春季及初夏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形成莱芜市春季、初夏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莱芜市春季及初夏降水量偏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春季及初夏蒸发量加大。这是近年来莱芜市春季及初夏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山东省莱芜市春季及初夏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形成莱芜市春季、初夏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莱芜市春季及初夏降水量偏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春季及初夏蒸发量加大。这是近年来莱芜市春季及初夏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7年额尔古纳市夏季异常干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额尔古纳市1968~2007年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以及土壤相对湿度等资料,分析了额尔古纳市2007年夏季异常干旱成因。结果表明:2007年夏季平均气温为近40年来最高值,而降水量为近40年来低值。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特少是形成额尔古纳地区夏季异常干旱的直接原因。高温少雨天气使蒸发量加大、土壤相对湿度偏低,进一步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干旱天气概况、成因及气象服务等方面,对2014年夏季吉林省辉南县伏旱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大气环流平直,冷空气活动较弱是形成此次干旱的重要大气环流形式;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东是影响此次干旱重要天气系统;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影响此次干旱的重要原因,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人工增雨,能大大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1年与2013年的雨量、气温、蒸发量3个气象要素作对比分析,对独山县2013年夏旱进行评估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独山县夏旱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偏大。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独山县干旱的原因,为抗旱救灾和灾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祝新建  张心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28-7730,7758
根据豫北新乡市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从降水量、蒸发量方面,对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找出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豫北降水量和年蒸发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干旱趋势增加;农田干旱由大气降水不平衡所造成,但其表现在土壤水的失调上;调控旱作制度,大力发展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选用抗旱品种,制定节约用水的各项政策,可有效防御干旱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艳兰  何如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9-11301,11430
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09年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和广西干旱受灾面积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气温、降水量和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春、秋季减少,冬、夏季增加。广西干旱指数、干旱受灾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秋旱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多。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少雨年的频率增多是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则加剧了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云南30个县(市)1971-2010年气候要素资料,研究云南甘蔗主产区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蔗区年均日照、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和水汽压等气候要素在不同的县(市)间存较大的差异。一年中,日照最长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的12月、1月、2月、3月。降水量在各月中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少雨干旱,降水量呈现滇西偏多,滇南偏少的特点;30个县(市)的平均气温在一年中呈近似正态分布,夏季的3个月平均气温最高,四季中温度差异最大的是冬季,最小的是夏季;蒸发量较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的6个月。  相似文献   

9.
夏兆林 《农技服务》2016,(4):145+18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余庆县2011年特大干旱天气特点、成因,社会经济、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结果表明:特大干旱期间,余庆县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少6~8成;晴热高温天气偏多10~16d;蒸发量多于历史同期1.3倍,枯水现象严重;大气环流异常,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难以储水、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是此次特大干旱形成的主要因素;特大干旱给余庆县的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69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相似文献   

10.
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0年都兰县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极值)、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温和降水量季变化。结果表明:都兰县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增温最明显;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多;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蒸发量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57-2020年共64年满洲里市气象局逐月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等分析方法对满洲里市气象干旱进行特征分析。分析了满洲里市64年中干旱出现频率为29.69%,轻旱出现频率10.94%,中旱出现频率14.06%,重旱出现频率4.69%;干旱强度在-2.11至2.76之间,SPI值呈减小趋势,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在-0.15/10年。通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间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显示春季和夏季出现干旱概率最高均为31.25%,特旱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为4.69%,重旱在冬季出现频率最高为7.81%,中旱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为21.88%。最终分析干旱对满洲里市农业和畜牧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辽阳气象站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变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有出现旱灾的趋势;运用Z指数法对辽阳市的旱涝等级进行评定。利用湿润系数分析得出该区夏季气候较湿润,春季大气比较旱;各季降水量分配不均、蒸发量大、温度高是造成辽阳市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陕西省自1961年以来的夏季降水资料和对应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伏旱出现的时段、强度、典型夏涝年和伏旱年的合成环流特征等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陕西省伏旱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陕西省夏季降水量存在着明显周期,其中关中地区为2a和5~6a;陕南地区为3a左右和10a周期;欧亚大陆上空槽、脊不明显或有弱脊存在时,无冷空气南下或水汽条件不充分,均易形成伏旱天气;伏旱年份的当年春季降水量可能显著偏多;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陕西省伏旱天气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2011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整理的地面月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MA)加工的全球高空等压面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了川渝地区典型干旱年,讨论了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具有气温高、降水少的气候特征;东亚中纬度盛行纬向气流,西风锋区偏北,冷空气多偏北东移,川渝地区及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大陆带状高压控制。500 hPa带状高压与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500 hPa高压中心与温度场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川渝夏季干旱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特征;同时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对流层低层从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气流明显偏弱,风场距平合成表明,云贵高原到川渝地区为东北距平风,距平风场上华南地区为明显的气旋式环流;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整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与常年比较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5.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72-5573
根据1960-2005年锦州地区降水资料,对年际、春季和夏季降水序列通过线性趋势估计法和谱分析法分析了锦州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降水的演变趋势及周期变化,并且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比统计了锦州近50年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锦州地区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呈波动减少的趋势,而春季降水却呈上升的趋势。年、春季和夏季降水序列都存在3-5年的高频震荡。通过旱涝统计,锦州地区平均近2年就出现一次干旱。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1~2008年齐齐哈尔市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对旱涝进行分型,得到了齐齐哈尔市春季和初夏干旱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对干旱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春季短期气候预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1—2011年天水地区河谷、渭北、关山区3个代表点的气象站资料,以湿润度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距平百分率(Pa)3种干旱监测指标及等级划分为基础,对天水各气候区的春、夏、秋3个主要作物生长时段干旱气候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春季(3—5月)出现干旱灾害的气候风险最大,各气候区10年中有6~8年出现干旱,中旱以上干旱河谷区10年中有4~5年、渭北区有5~6年、关山区有2~4年出现;夏季(6—8月)干旱风险次之,各气候区10年中有6~7年出现干旱,中旱以上干旱河谷区10年中有2~4年、渭北区有2~3年、关山区有2~4年出现;秋季(9—10月)各等级干旱气候风险出现均较小。各季干旱风险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寿阳县1961—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Z指数作为气象干旱等级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寿阳县年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出现干旱16年,发生频率为27.6%,1997-2010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季节干旱中,春季有湿润化趋势可能,夏、秋、冬季呈不明显干旱化趋势;四季干旱发生频率,春季32.8%、夏季27.6%、秋季37.9%、冬季31.0%。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1971-1982年期间,夏季干旱在1965-1974年、1980-1986年、1997-2001年期间旱情最严重,秋季干旱在1994-2010年和冬季干旱在1981-2002年为多发阶段。季节干旱,除冬季外,其它三季干旱都对当地农作物正常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辽宁建昌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对农业干旱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永忠  黄英华  李明春  杜丙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7-16328,16331
[目的]分析降水变化掌握干旱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对比、趋势分析降水变化对干旱程度的影响。[结果]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近50年减少108mm,并以夏季减少为主体。春秋两季干旱最严重频率为80%。与全国第2次农业资源普查时相比,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6.6%,播种出苗阶段干旱频率减少13.6%,作物旺盛生长阶段干旱频率增加7.7%,成熟收获阶段干旱频率增加19.2%。[结论]目前建昌地区的气候朝着偏旱至半湿润半干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暖干化趋势背景下本溪市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本溪市4个国家观测站1953—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de Martonne干燥度、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等方法,对本溪市可利用降水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市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下,可利用降水资源呈现随机性减少趋势,本溪市降水量的47%是可以利用的,53%被蒸发;夏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3%,但夏季可利用系数最大,为55%;春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0%,可利用降水系数只有32%。近58 a来,本溪市可利用降水以18.53 mm/10 a线性倾向率减少,与降水减少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