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应用性诱剂诱捕、监测甘薯小象虫发生动态,可为防治该虫提供依据。通过性诱剂诱捕甘薯小象虫雄虫,结合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是综合防治甘薯小象虫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监测结果表明:田间小象虫雌雄比为107.6∶100,甘薯小象虫随季节变化出现4个高峰,从9月下旬起虫口数量激增,至11月中旬发生量最大。应用性诱剂诱测各代雄性成虫峰期结果与各代成虫在当地的发生期吻合。说明利用性诱剂诱捕进行虫情监测可作为小象虫预测预报的手段,可为该虫药剂防治的适时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5%锐劲特防治甘薯小象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我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23.3万hm^2,年产甘薯111万吨。甘薯小象虫是沿海薯区最重要的害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并易引起病害。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轻的损失20%-30%,重则达40%以上,甚至绝收。为此,于2003年7-12月在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的甘薯地开展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甘薯小象虫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进行噻虫啉CS防治甘薯小象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薯小象虫成虫盛发期内,喷施2%噻虫啉CS1000~1500倍液2次可减少薯块被害26%以上,对薯重损失防治果效可达74%以上,同时提高了甘薯品质。  相似文献   

5.
针对甘薯小象虫严重发生的现状,根据甘薯小象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开展性诱剂和以茵治虫等科学试验,探索综合防治新技术,经多年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甘薯小象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多年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一套以新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甘薯小象虫的技术体系 :即采用小象虫性诱测报技术 ;应用诱捕器诱杀技术 ;诱捕虫源人工感染白僵菌释放传病技术 ;Bb - 1白僵菌生物防治技术和应用低毒的混配杀虫剂化学防治技术。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 ,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昆虫性诱剂是人工合成昆虫性外激素制作的产品,在我国属于农药管理范畴。性诱剂主要是利用合成的雌成虫性引诱成分引诱雄成虫,从而杀死雄成虫,达到控害的目的。在成虫交配期释放昆虫性诱剂,可诱捕(杀)雄性成虫或干扰其交配,控制靶标害虫数量。昆虫性诱剂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对天敌安全的特点。应用性诱剂能控制特定害虫,不仅对其他昆虫没有杀伤作用,而且能明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畜十分安全,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有诱杀作用,通过调查诱捕区、农药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的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评判二化螟性诱荆在水稻生产中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可以使诱捕区田间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比对照区分别下降71.4%、80.0%和81.3%,防治效果和常规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别,可以在水稻...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效果较佳且适用的性信息素诱芯进行甘薯小象甲的监测与防控,从不同配方信息素诱芯、不同诱芯载体类型、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等几个方面测试比较了引诱剂对甘薯小象甲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的总诱虫量、日均诱虫量以及最高单次诱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橡皮头式载体和毛细管式载体的引诱效果好,与棉芯载体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2种载体引诱持效期都达到60 d以上;诱捕器5种不同悬挂高度比较,以诱捕器底部与地面齐平或高于地面10 cm的引诱效果最好。建议福建地区用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芯A搭配黄色桶型诱捕器进行甘薯小象甲的监测与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1.
竹缺爪螨种群空间格局及时序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空间格局并分析其时序动态,结果表明:竹缺爪螨卵及卵壳在林间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3年生以上竹(受害株率为97.4143%),2年生以下竹分布株率仅占0.8571%,这说明该螨主要危害3年生以上竹,且以聚集为危害为主。卵和幼螨群体在年周期中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对若和成螨具跟随效应。若虫和成螨存在明显的聚集-扩散周期,10a中大多数时期呈聚集分布,少数时期呈均匀分布或Poisson分布。这与该螨生物学特性及气候、营养条件密切相关。图1表2参8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巴西蕉假茎对香蕉假茎象甲和香蕉球茎象甲的诱捕效果,为利用巴西蕉假茎防治香蕉象甲这一农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假茎田间诱捕试验及室内选择反应试验,研究了巴西蕉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巴西蕉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具有有效的诱捕作用,其5d和10d的诱捕量分别达8.3~11.3和14.7~18.0头/诱捕器;室内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2种香蕉象甲对巴西蕉假茎均表现出显著的选择趋性。因此,巴西蕉假茎可用于蕉园香蕉象甲的诱捕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的发生规律,2011—2012 年对甘薯蚁象在重庆巫山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主要以幼虫、蛹、成虫在窖藏薯块和田间遗留的薯块中越冬。甘薯蚁象在育秧田发生集中,危害严重。育秧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玉米套种田发生危害较轻。成虫发生高峰期在8 月上旬—10 月上旬,没有明显的世代数。甘薯蚁象繁殖力强、能够安全越冬和不间断食物链是重庆地区甘薯蚁象成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南岭黄檀卷叶象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岭黄檀卷叶象是南岭黄檀的重要害虫、成虫食叶和卷叶产卵为害.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南岭黄檀展叶后,越冬成虫开始上树活动,哨食嫩叶,四月初成虫开始产卵.卵期5~7天,幼虫共2龄,幼虫期9~12天,化蛹前成熟幼虫分泌粘液在卷苞内做成内壁光滑的蛹室,蛹期3~5天.成虫羽化后在卷苞中停留2~3天,然后将卷苞咬一圆形孔洞爬出危害,5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试验表明,用50%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200倍液在每年4~5月紫胶虫放养前喷雾防治成虫,效果可达至91.2%~95%,在成虫产卵期摘除卷苞,集中处理是消灭虫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甜菜象虫的优势种甜菜象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了它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结果表明:甜菜象的生活史为一年一代,以成虫和少数幼虫与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当气温达10℃左右时开始出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生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至8月中旬未为幼虫盛发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蛹盛期,8月下旬第一代成虫盛发。  相似文献   

17.
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在西宁市1年发生1代,2个龄期.3月中、下旬雌雄若虫分化、结茧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产卵,6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1龄若虫开始蜕皮,10月上旬2龄若虫开始在白蜡树皮裂缝、翘皮下、芽鳞间、树杈、侧枝背阴面结茧越冬.白蜡绵粉蚧在西宁市的城西、城中、城南、城东区的危害率分别为95.7、79.2、62.2、3.4.  相似文献   

18.
葱须鳞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葱须鳞蛾在潍坊地区年发生5~6代,以成虫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产卵,4月上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5月中下旬出现一代成虫。发生适宜温度为13~24℃,世代发育始点温度为7.1±1.7℃,有效积温为527.2±49.9日度。防治始期为幼虫初孵盛期,以一代和五、六代为关键防治时期。40.7%乐斯本乳油、50%地亚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亩喷100公斤,防治效果为92.2~99.27%。  相似文献   

19.
半乳糖对产蛋鹌鹑的卵巢毒性及牛磺酸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20只5月龄产蛋日本鹌鹑随机平均分成4组,进行两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各组鹌鹑在正常饲料中分别添加A.对照(不添加牛磺酸和半乳糖);B.1%牛磺酸;C.10%半乳糖;D.10%半乳糖+1%牛磺酸;第二阶段各组鹌鹑在正常饲料中分别添加A.对照(不添加牛磺酸和半乳糖);B.1%牛磺酸;C.5%半乳糖;D.5%半乳糖+1%牛磺酸。记录各组鹌鹑产蛋个数、重量、采食量和死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牛磺酸组相比,10%的半乳糖(C组和D组)使鹌鹑产蛋量和采食量都显著下降(P<0.05)。半乳 糖处理9~10d后,C组鹌鹑几乎停止产蛋,且死亡率达 到20%,是其它3组(3.33%)的6倍多(P<0.05)。牛磺 酸对半乳糖引起的产蛋量下降有一定的延迟作用,且D 组鹌鹑的产蛋量始终高于C组。在第二个阶段,当半乳 糖含量降至5%时,C组和D组鹌鹑的产蛋量及采食量都逐渐提高。D组鹌鹑产蛋量的恢复速度显著高于C组(P<0.05)。在第二阶段试验结束时,D组鹌鹑的产蛋量和采食量几乎与A组和B组相等,这表明1%牛磺酸对5%半乳糖引起的卵巢毒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