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立健全种子繁育体制和科学而有效的繁育配套技术 ,有计划、高质量、低成本地生产棉种 ,为持续生产提供优良种子 ,各地进行了不少试验和探索。作者根据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现状 ,进一步说明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发展前景。1 我国现有主要棉花良繁技术述评1 .1 三圃制1 953年从前苏联引进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 ,此后长期成为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育种水平的提高 ,要求原种生产方法简便 ,周期缩短 ,成本降低 ,效果显著 ,因而对三圃制逐渐提出了质疑。这种技术的核心是“选…  相似文献   

2.
两条良种繁育技术路线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圃制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简称四级程序)是两条不同的良种繁育技术路线,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良种繁育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方法及良繁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理论等方面,就三圃制和四级程序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够对两条技术路线在良种繁育实践中的作用意义和地位有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以进一步推动良种繁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与育、繁、推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良品种作用的发挥 ,需要走种、工、贸、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发展道路 ,其中 ,育、繁、推一体化是核心。建国后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种子生产技术的不同 ,与其相适应的繁育体制的差异 ,种子产业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简称四级程序 )的应用 ,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 ,从而促进了种子产业化进程。1 育、繁、推脱节是种子生产处于初期阶段的特征我国建国初期 ,土地一家一户分散耕种 ,耕作粗放 ,种子生产采用家家种田 ,户户留种形式。随后 ,进入合作化初期 ,良种繁育采用田间块选、片选的简易留种形式 ,就是看…  相似文献   

4.
偃师国营原种场 ,在良种繁育体系改革以前 ,良种繁育技术往往采用三圃制。由于种子生产技术落后 ,种子质量不过关 ,盈利较少 ,甚至亏损。自 1 988年开始 ,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代替三圃制 ,主动与育种单位、种子公司等结合 ,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 ,改变了过去应用三圃制 3年才能出原种的局面。采用四级程序后 ,利用育种单位提供的原原种 ,1年就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原种 ,使原种生产周期缩短了 2年。由于品种对路 ,质量提高 ,生产的原种年年供不应求。而且 ,四级程序操作简便、经济省工 ,种子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我们场从 1 989年开始扭亏为盈 …  相似文献   

5.
盐城市是全国全省著名的集中产棉市之一。棉花良种繁育工作是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环节,50年代我市东台、大丰、射阳三个产棉大县和地区所属的新洋农业试验站、上冈粮棉良种场先后建立了棉花原种场。70年代盐城、滨海、阜宁等县相继建立了棉花原种场。随着值棉事业的发展,逐步扩充了场带队,并配备了棉花轧花场,进行棉种的三圃提纯复壮和种子加工,多数乡还建立了种子队(场),形成了以县原种场为核心的良种繁育体系,对当前的棉种更新,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这种良种繁育体系不能适应农民对棉花良种的迫切需要和发展棉花生产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新的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市种子公司和沿海地区农科所、市经作站联合牵头,大胆设想,提出“四化一供”的新型育、繁、推联合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该体系已显示出显著的优越性,加快了我市良种更新速度,促进了我市的棉花生产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等方面简述了小麦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天津市小麦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小麦良种生产产量和质量提升,保障天津市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茄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选地及隔离要求,育苗、定植、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措施,以及除杂去劣、父本花粉采集、母本去雄和授粉,种果的选留与采收标准、采后处理等保证种子纯度和发芽率的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包括亲本种子繁育、杂交一代种子生产以及种子质量检验要求在内的茄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为茄子的良种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确保生产的杂交一...  相似文献   

8.
自 1 990年以来 ,天津市推行四级棉种生产程序 ,实行棉种育、繁、销横向联合 ,解决了三圃制存在的许多弊端和育、繁、销脱节等问题 ,效果十分显著。1 棉种生产技术与良繁体系改革现状1 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 ,并成为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法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三圃制的核心是“选”和“试” ,与良种繁育的本意有一定的偏悖。原品种的育种者 ,通过单株、株行和株系 ,选出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后代并不难 ,但一般繁种单位很难…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山州气候特点,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收获等6个方面阐述了文山州薏苡良种繁育技术,以期为薏苡良种扩繁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繁育高质量的亲本自交系种子,在自交系繁育的全过程,必须建立规范的繁育程序。玉米自交系种子分为四级,即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和制种田用亲本,其繁制生产程序为:育种家种子(套繁)-原种(穗系鉴定)-良种(混繁)-生产制种田用亲本,以3~4个世代为一循环周期。一般从育种家种子开始进行田间单株套袋繁制生产原种;用原种穗系套袋自交或姊妹交,淘汰不具备典型性状的穗系后获得良种;用良种选择合适隔离区混繁来生产制种田用亲  相似文献   

11.
WANG XueDe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8):1341-1354
Cotton has significant heterosis. Hybrid cotton usually can increase production in lint yield by about 15%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elf-pollinated cultivars, and also can get obvious improvement in fiber quality, disease resistance, insect resistance, adversity resistance an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mong some links of cotton heterosis use,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is the castr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hybrid seeds. At present, there are four ways for the castration, such as hand emasculation, chemical male gametocide, nuclear male sterility and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showed that use of cotton male sterility could not only simplify the hybrid seed production but also save the production cost on a commercial economic scale. In particular, the way of hybrid seed production by use of cotton CMS line, maintainer line and restorer line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since it could overcome some disadvantages in the other way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tton CMS system in hybrid seed production were overviewed and some of problems currently limiting application were also addressed. At first, the genetic, cy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tton CMS were reviewed. Secondly, the positive/negative effects of sterile cytoplasm in hybrid F1 were analyzed, and how to overcome thes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pollen temperature sensitive and F1 not expressing complete fertility, by developing strong restorer lines with a stronger ability for F1 fertility restoration,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an example, transgenic strong restorer line could be developed by introducing the exogenous GST gene, which was assumed to have the function of enhancing pollen vitality, into some conventional restorer lines, and so that hybrids with higher heterosis could be produced by crossing this strong restorer with sterile lin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as an often cross-pollination crop, this paper recommended in detail the key techniques of hybrid cotton seed production, such as rules of parent (sterile line and restorer line) selection, location selection and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for enriching native pollinators to produce more hybrid seeds. Then,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crops, cotton hybrid seed production based on CMS system has four advantages in the cotton heterosis use: (1) The purity of hybrid seeds can be guaranteed because there is no pollen in anthers of cotton CMS line and its sterility is very stable and not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and other environments; (2) The high yield of hybrid seed can be obtained since the long flowering period (about 3 months) of cotton does not result in the flowering asynchronism between sterile line and restorer line; (3) The wid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cott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large-scale hybrid seed production will be benefited to popularize hybrid cotton; and (4) Interspecific heterosis betwee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sea-island cotton (G. barbadense L.) can be used.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hybrid cotton production based on CMS system will be the main approach to utilize heterosis of cotton. Finally, the future works i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MS in cotton heterosis, especially in development of new sterile lines and restorer lines by us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wa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中国谷子种业创新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原始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农作物种业原始创新研究提出了明确期望。谷子是中国起源的传统粮饲兼用作物及特色杂粮作物,生产及消费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作为粟类作物,谷子在中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明的起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已有研究证实谷子在中国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形成了分布广泛且多样性丰富的各类种质资源。近年来,谷子在杂交品种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抗除草剂品种和适于机械化栽培品种推广、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研究等领域取得进展,在原始创新的推动下初步形成了以杂交品种和抗除草剂品种为经营主体的谷子种业体系,推动了谷子种业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国在谷子优异种质鉴定与创制方法研究、谷子高效育种技术途径研发、谷子关键性状的协调表达与调控规律解析、谷子良种繁育过程基本生物学属性研究以及谷子新品种真实性鉴定方法探索等方面原始创新的进步为谷子种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形成了一套初具规模的种业原始创新技术。目前,谷子种业持续良性发展仍然面临包括优异突破性种质匮乏、育种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品质与产量协调性不够、良种扩繁标准缺乏以及种业市场监管手段有待加强等诸多挑战。为了推进谷子种业持续快速、高效、深入的发展,未来中国谷子种业原始创新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基于表型组学与基因组修饰技术、单倍体育种与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和关键性状优异单倍型鉴定与整合技术的谷子规模化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基于种子发育生理调控、分子指纹及杂种优势高效利用技术的谷子种子高效生产储藏与监管技术体系构建;以及基于谷子种业产学研推一体化设计与高效整合的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棉花是中国种植业生产中产业链最长的大田经济作物,其商品率高达95%以上,但棉花产业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涉棉企业、棉农、科技人员、学者进一步关注,如自主种业、品牌培育、清洁生产、统防统治、贸易依存度、产业安全、规模经济、产业组织等因素影响中国棉花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棉花种植以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其中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7%,已形成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而长江、黄河流域仍以小规模种植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无法形成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且缺乏集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平台,在棉花的专业化服务、全程服务和托管式服务方面仅有数家。中国棉花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应是提升棉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社会化水平,研发轻简化生产技术使棉农有尊严快乐植棉,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掌控棉花产业链条的主动权。文中从棉花产业链的供求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减少、产业布局上新疆一枝独秀、国内消费有所降低但供求形势有所好转、进口量长期大于出口量和纺织业优势递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棉花产业在生产环节、产业布局、组织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棉花品种、生产技术、机械化和国家政策的种植经验和发展优势,结合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背景,从培育棉花新品种、研发轻简化和机械化新技术、投入农机设备、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棉花质量、制定棉花目标价格制度、提高棉花生产保险额度、加大对棉农、棉商、农机制造商、纺织企业、出口商等的补贴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发挥产学研优势和棉花协会功能、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完善棉花供需调控体系、建设现代植棉业服务体系、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带动棉花和纺织业走出国门等多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刺激国内有效供给,尽快实现中国棉花产业供需平衡。最后,对中国棉花产业进行展望,将"三去一降一补"应用于棉花产业,并顺应全球棉花去库存的格局,未来两年棉价将有所上涨。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河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改进栽培技术,对促进该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文中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棉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多样化对棉花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阻碍;棉花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棉花管理复杂繁琐,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难以支撑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棉花生产投入大、效益低的问题成为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作者认为实行轻简化栽培是提高黄河流域棉花竞争力水平、促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回顾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形成和发展历程,对现行的棉花轻简化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性评述,重点论述了实现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精准播种、轻简育苗、简化整枝、集中成铃、轻简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轻简化植棉技术,促进棉花轻简节本、提质增效的设想。为实现更高层次的轻简化栽培,应进一步突出播种和采收2个环节,减少并进一步简化管理环节;要优化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为推行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要提升精准播种技术水平,确保一播全苗;继续研制新型肥料及其施用技术,进一步简化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选育适宜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收获的棉花品种,因地制宜地发展棉花采收机械化。在继续创新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棉花生产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疆的区域资源优势和棉花生产现状,分析了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合理安排棉花生产布局;建好棉种繁育基地;建立科学施肥体系;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综合防治;大力开展棉花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6.
以“钻石”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分析了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顿种业,个性发展;宜棉则棉,规模经营;加强管理,配套技术;提高补贴,打造品牌;利用期货,避险套利.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棉种从加工到市场流通中质量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棉种加工工艺,从RFID电子射频识别技术入手,考虑各个环节棉种质量安全信息的内容,通过分析读写设备硬件结构和部分软件程序进一步说明如何实现棉种RFID标签的数据传输,设计了基于RFID的棉种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构架,同时分析了基于RFID的棉种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框架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效益性。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阅,监督棉种加工的生产信息及销售信息,掌握棉种的质量安全等级,从而提高在各个流通环节上棉种质量安全信息,有效杜绝伪劣棉种流入市场,最终实现棉种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棉籽油是我国棉花主产区居民主要的食用植物油之一,随着油脂加工工艺的快速发展,棉籽油消费量快速增长。阐述了我国食用棉籽油生产、消费、棉酚脱毒以及质量安全状况,提出正确、科学认识棉籽油食用价值,安全食用棉籽油,对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保障植物油消费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产种业发展过程回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苗种是水产增养殖产业的源头和必要的物质基础,种质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核心问题。回顾了我国年轻的水产种业发展历程:最早期的养殖苗种来自于野生种群,及到人类驯化了亲本鱼,在人工条件下成功实施繁育,开始规模化育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苗种产业;而良种的引入可以加快新产业形成。人工育种是在某一物种业已形成大规模人工繁育的基础上,特别是可以实现全人工繁殖的条件下,按照人们的意愿和方向开展的代代相继、不断选优的选育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特别是海洋水产种业受到重视,走向良性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评述了国内外现代水产种业科技的发展趋势,预言科技创新定会大大促进水产种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淡水珍珠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淡水珍珠生产国,其产业和种业发展分为4个时期,本文综述了不同时期产业和种业发展特点。第一发展时期,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天然水域苗种供不应求,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第二发展时期,突破淡水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确定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最佳淡水育珠蚌,淡水珍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三发展时期,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促进淡水珍珠养殖和苗种生产商业化,淡水珍珠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至今,进入提高珍珠产量向提高珍珠质量转型期。目前,淡水珍珠蚌苗种生产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户自繁自养模式仍占较高比重,苗种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工作逐步开展,但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突出。最后,根据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要求,展望了我国淡水珍珠种业现代化、商品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淡水珍珠种业乃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