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用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籼稻IRBB21为抗源供体(Xa-21),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的晚粳T91-50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花培转育显性抗性基因Xa-21.结果表明,连续回交结合在B2F2中选择偏粳的抗病植株花培,是籼粳亚种间转育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并对连续回交转育显、隐性抗性基因的技术特点、速度和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4个云南稻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云南水稻品种堆金子、扎昌龙、毫糯扬和干炸谷对白叶枯病菌系Pxo6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这4个品种所带抗病基因与部分国际上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4个品种对Pxo61的抗性均受1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支配。干炸谷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与Xa-3等位或相同。堆金子和毫糯扬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分别与Xa-1、Xa-2、Xa-3、Xa-4、Xa-5和Xa-14呈独立遗传。扎昌龙带有  相似文献   

3.
选用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灿稻IRBB21为抗源供体,抗稻瘟病感叶枯病的晚粳T91-50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花培转能显性抗性基因Xa-21,结果表明,连续回交结合在B2F2中选择偏粳和抗病植株花培,是灿粳亚种间转育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并对连续回交转育显,隐性抗性基因的技术特点,速度和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Xa-7的抗源DV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特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使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抗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中国育成的158个抗白叶枯病品种(系)的抗源系谱,并推断其抗病基因,比较了主要抗源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在育成抗病品种(系)中,籼稻抗源主要为IR系统,部分抗性中等的地方品种如矮种水田谷,花龙水田谷,玻璃占等也具有一定育种效果。IR品种中,以IR20,IR29转育品种(系)最多。粳稻主体抗源为农垦58,农垦57及其衍生抗病品种南粳11和南粳15。籼稻抗病基因多为Xa-4,部分粳稻品种带有X  相似文献   

6.
几个野稻抗源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已知抗性基因的栽培稻品种与普通野生稻抗源EP1,EP2,EP6,EP7,和EP9测交,研究它们对稻白叶枯病菌株GXO133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EP1带有两对未知显性抗病基因;EP2带有一对未知显性基因和一对可能与Xa-4同位点的显性基因。EP6带有一对未知不完全显性基因。这些未知基因均与Xa-1,Xa-2不同,与Xa-5,Xa-7独立遗传。EP7,EP8和EP9各带有一对与Xa-5同位点的  相似文献   

7.
水稻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含Xa21总基因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含Xa21基因(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水稻(oryzasaztiva)品种1188的总DNA及PBI121质粒DNA导入丙1067、宁67、繁7、宁波2号,293,浙733和舟903等七个品种(系)收获转基因的当代水稻种子并进行大田选育,将外源DNA含有PBI121的转化处理后代种子发芽,在14天苗龄时分别提取水稻幼苗总DNA而后经多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以gus基因片段为探讨  相似文献   

8.
五个云南稻种抗白叶枯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云南稻品种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抗生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5个品种所带抗白叶枯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对“江陵691”的抗生受一对相同的显性基因控制,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的抗性分别受一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中白米等5个品种的显性基因分别与Xa-a,Xa-c,Xa-e和  相似文献   

9.
三对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抗白叶枯病3对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对近等基因系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显示;经120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对3对近等基因系基因组DNA的PCR扩增,有2个引物在IRBB3中各扩增出1-2条特异性条带;有3人引物在IRBB4中各扩增出2条特异性条带;有3个引物在IRBB5中各扩增出1-2条特异性条带因轮回中和扩增出2条特异性条带;有3个引物在IRBB5中各扩增出1-2条特异性条带;在  相似文献   

10.
1986-1991年在田间对上偃6号小麦的观察表明,(1)前期温度偏低时,反应型与感病品种表现一致,但病情发展缓慢;(2)潜育期比感品种长;(3)后期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8-21℃持续3d以上时,转变为抗病反应;(4)高温抗条锈性对小种无专化性;(5)产量损失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综述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结果和进展,介绍了病菌致病基因研究中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报道了病菌毒性基因、无毒基因和受寄主诱导基因的特征和功能,阐述了致病基因对致病性、致病生化因子可能的调控关系,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试验测定结果表明 :在 PSA培养基上 ,1 0种除草剂中 ,乙氧氟草醚、恶草灵、恶庚草烷能极显著地抑制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 ,其 IC5 0 分别为 2 1 .93、3 0 .0 8、57.2 4 mg/kg。苯达松、金秋、二氯喹啉酸和异丙甲草胺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50 mg/kg浓度的恶庚草烷、丁草胺、金秋、乙氧氟草醚能明显地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 ;在 1 0~ 1 0 0 mg/kg浓度下 ,恶庚草烷、乙氧氟草醚、金秋、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能明显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 ,其余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88两年对全国重要稻区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抗药性的测定表明:稻瘟菌敏感菌株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5.38μg/ml,30μg/ml 异稻瘟净抑菌率>52.87%;抗异稻瘟净菌株平均抑制中浓度较异稻瘟净菌株高2倍,为46.00μg/ml,30μg/ml 异稻瘟净抑菌率<51.46%。在南方双季稻区存在大量抗异稻瘟净菌株,其中在广西平南县抗性菌株频率达91.67%,而单季稻区抗性菌株频率最高只有10%。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菌株在部分地区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30μg/ml异稻瘟净可用作抗性监测中的鉴别浓度。  相似文献   

14.
在以单克隆杭体为第2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的基础上,应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建立了亲和素——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ABC-ELISA)检测水稻白叶枯病病菌。比较了ABC-ELISA法和常规ELISA法的差异,表明ABC-ELISA法的灵敏度比常规ELISA法高10~100倍。常规ELISA双夹心法的检出量一般为10~6菌体/ml,ABC-ELISA双夹心法达10~菌体/ml;全菌包被ELISA间接法为10~5菌体/ml;而ABC-ELISA间接法为10~3个菌体/ml。ABC-ELISA法并不影响单克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用ABC-ELISA法检测58份水稻白叶枯病病叶,16份病种,病叶全部表现阳性反应,病种稻壳如取样在1g以上,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改良的 Watanabe(1963b)培养基为基础,对稻白叶枯菌在平板培养条件下的营养需求进一步试验,提出了新的稻白叶枯菌培养基。其成分为蔗糖10g、谷氨酸钠5g、蛋氨酸0.1g、磷酸二氢钾1g、氯化铵1g、氯化镁1g、EDTA 螯合的亚铁离子1ppm、琼脂17g 及水1L,pH6.4~6.7。培养基中加入0.5%胰蛋白胨,可以大大促进此菌的生长,而对许多稻种杂菌(包括 Erwinia herbicola)的促进相对不大。再加入0.2%蛋白胨后与其他各类培养基比较,本研究提出的培养基具有回收率高、菌落出现早等优点,适于稻白叶枯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鉴别菌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胞外酶与毒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菌60个菌株所产生的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Cx)和果胶酶的活力及其产生胞外粘多糖的能力。从总体看,蛋白酶活力与菌株毒力成正相关,而纤维素酶活力与菌株毒力相关不显著。但来自华南地区的一些菌株的毒力与纤维素酶活力显著相关,而与蛋白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都受培养基中氮源成分的影响。尚未发现果胶酶活力及粘多糖产生能力与毒力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粗毒素的制备及其对水稻毒性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O_9稻瘟病原菌的菌丝悬浮液和孢子悬浮液,经无菌滤取和高压灭菌制备成稻瘟病菌粗毒素。采用浸根处理、心叶注射、叶肉注射、穗苞注射和叶面喷布5种方法,测定所制备的2种粗毒素对水稻的毒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粗毒素对水稻的根、叶、穗的幼嫩组织有较强的毒性;粗毒素经高温高压后,毒性略有减低;不同材料制备的粗毒素对水稻的毒性以菌丝悬浮液的较强。文中还讨论了稻瘟病菌毒素的毒性、制备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20.
反复通过寄主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和生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四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反复接种在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上,测定比较了反复接种12代后的菌种和原始冻干菌株的致病力与若干生化性状。致病力弱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能力增强,致病力强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力逐渐减弱;病菌的胞外粘多糖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致病力的变异相一致,但菌的生长速度和胞外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异无明显规律。本文还讨论了寄主抗性的遗传背景对病菌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