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生物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连年攀升,仅2003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较上年就增加了15%,美国加工食品中60%~70%含有转基因作物的成分(GEO—PIE,2003)。进入21世纪,随着媒体对番木瓜事件、蝴蝶事件、星联玉米事件,以及基因漂移等问题争论的深入,一些批评或仅部分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更加怀疑转基因生物是否能够得到一种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管理。然而,根据美国农业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近20名专家对美国转基因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美国转基因安全管理总体上是好的,符合目前转基因产品研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研究领域,转基因食品或植物安全评价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包括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群体认为,所有转基因食品或植物应经过长期的动物饲养评价研究后才能够被批准为人类食用。通过对2000~2006年国际学术期刊在该领域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发现,关于转基因食品或植物对人类和动物毒理学...  相似文献   

3.
生物农药即生物源农药,指来自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具有杀灭农业害虫天然活性的天然生物物质,它包括了植物即微生物的生物农药以及具有农药作用和抗农药作用的转基因作物。这些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针对这类抗虫转基因植物(Bt),在食品中的过敏性、毒性的安全性;植物生态的基因漂流、是否能诱发昆虫产生抗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的评价做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主要争论问题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主食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吃转基因食品是否会被转基因、中国转基因水稻是否会掉进国外专利陷阱、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分析,阐明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我国需要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道理,同时对我国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潜在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和饱受争议的话题。分析了近年来关于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评估的一些综述以及相关研究报道,总体来说,至今尚未发现可以证实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畜禽动物不安全的案例,少数对转基因食品有毒性的报道最后被证实是由于试验方法或统计方法的错误造成的。但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导致的环境风险评估就复杂得多,更难以评价,只能进行长期监测和预防。政府作为决策者必须对转基因作物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管体系,并使消费者增强对转基因作物的信任。展望未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安全转基因技术"有望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转基因作物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技术与农产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目前全世界种植有大约4000多万hm^2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新的动植物种类品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界时代沿袭的基因平衡,这一变化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其安全性如何评价,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目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文献综述(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作为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研究领域,转基因食品或植物安全评价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包括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群体认为,所有转基因食品或植物应经过长期的动物饲养评价研究后才能够被批准为人类食用。通过对2000~2006年国际学术期刊在该领域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发现,关于转基因食品或植物对人类和动物毒理学或健康风险的研究文献数量非常有限。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当前关于人类食用含有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潜在负面影响及安全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表明,许多转基因植物产品(主要是玉米和大豆)与传统非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是一样的,同时,那些仍然受到极大关注的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安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大部分研究是由负责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生物技术公司开展的,但和前些年国际上缺乏关于转基因植物产品安全评价的科学资料的状况相比,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其食品安全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和推广,转Bt基因作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结构、Bt基因的导入方法及其鉴定方法、转Bt毒蛋白基因作物的商品应用几个方面,并对其食品安全性进行了讨论,以期论证Bt作物对人类或哺乳动物是否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和推广,转Bt基因作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结构、Bt基因的导入方法及其鉴定方法、转Bt毒蛋白基因作物的商品应用几个方面,并对其食品安全性进行了讨论,以期论证Bt作物对人类或哺乳动物是否安全。  相似文献   

10.
纯粹的“天然食品”并不存在 转基因技术可以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作物转基因是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作物的遗传物质中去,使其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蛋白质或核酸),在产量、抗性、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副产物75%以上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而,非常有必要开展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对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作物对肠道的非预期效应研究是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热点。介绍了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体内的潜在消解和转移规律,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形态结构和微生态平衡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转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逐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外源基因的非预期效应可能引起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甚至产生一些新的毒性物质,可能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环境形成潜在的危害,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外源基因的非预期效应具有潜在性,非预见性,因此以“实质等同性”为基础的定向评价方法很难充分考虑到由遗传修饰引起的非预期效应.文章主要阐述了转基因植物整合位点的分布和机制、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效应,以及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技术、代谢组分析技术分别从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代谢水平上比较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基因表达的差异,在食品安全评价中会是完善定向方法的补充方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2年种植面积达1.7亿hm2。其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保护环境、提高粮食营养品质以及方便的获取药物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转基因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是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另外有非期望效应和肠道健康评价作为补充,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规避及大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凡是经过了安全性评价,获得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有安全保障,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转基因育种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外源基因通过生物技术整合进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使其获得通过自然进化无法获得优异性状,这是转入外源基因的"预期效应"。然而,外源基因插入受体植物还可能产生无法控制和预期的细胞、代谢或表型等方面的改变,即"非预期效应"。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抗虫转基因玉米为材料,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研究转基因玉米与其非转基因玉米之间的非预期效应,为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4份已经进入中国农业部安全评价阶段转苏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einsis,Bt)内毒素基因的抗虫玉米材料,即SK12-5zd、IE034z、Bt799z、Bt799zd,以及它们的对照玉米材料郑单958和郑58,分别种植于可控人工温室中。待玉米幼苗生长至5叶1心期时,每份材料取长势一致的6个单株最上部完全展开叶片,混合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取样,并提取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别分离4种转基因玉米和它们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材料高丰度蛋白质组,利用Image Scanner扫描仪扫描脱色后的蛋白质凝胶,PD Quest 8.0软件(Biorad,USA)分析蛋白质凝胶图谱,以蛋白点相对体积(%Vol)来表述每一个匹配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将电泳凝胶上特异性蛋白质和相对体积大于2倍的差异蛋白质点取样,依据相应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质谱鉴定,并对鉴定出的特异性和差异性蛋白质进行细胞功能富集分析(GO)和代谢途径富集分析(KEGG),以评价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可能非预期效应。【结果】通过比较4种不同转基因抗虫玉米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的高丰度蛋白质组,除目标抗虫基因外,共鉴定出61个蛋白质,其功能主要是富集于光合作用、碳固定、能量转运等基础细胞功能相关酶类,如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ATP合成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等。仅有少数几个与光合作用、碳固定和ATP合成途径等基础代谢过程相关基因出现上调表达。KEGG分析表明,与对照ZD958相比,SK12-5zd的差异蛋白在光合生物碳固定途径中显著富集;Bt799zd的差异蛋白则分别在光合生物碳固定途径、光合作用和碳代谢途径中显著富集。与对照Z58相比,IE034z和Bt799z的差异蛋白均在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中显著富集。证明4种转基因材料与对照蛋白质组相似性较高,未见基因的异常表达。【结论】测试的4种转基因材料在蛋白质水平未发生影响其安全性的非预期效应;当前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来验证转基因植物的非预期效应。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的途径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已经在作物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旱等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比1996年首次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多倍,达到1.75亿hm2,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大部分则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此,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在畜禽体内消解和转移规律以及转基因成分对畜禽营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提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与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讨论和分析转基因作物评价所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概述抗虫作物、抗草甘膦作物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中转基因成分的特性;侧重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转移,转基因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料养分效价评定,重点剖析转基因饲料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短期、长期和多代效应综合分析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未发现从饲料中转移到畜禽组织、器官和血液中,仅少量残存于消化道前段的食糜中;转基因饲料也没有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肠道健康产生不利作用。但目前还需深入探讨试验材料的选择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描述、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和转移的方法、转基因饲料对畜禽繁殖、免疫以及长期多代的作用研究,以期为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饲用安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研究进展与生产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自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性和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研究的现状,并阐述了部分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的种植状况、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和公众态度。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转基因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公众对转基因安全性了解不足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困难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建立合理且切实可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体系和专业知识训练,增大执行力度,建立全国转基因生物科普宣传平台,加强公平且理性的对话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对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指出中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体系尚未建成、转基因水稻的自主权面临挑战、消费者对转基因水稻缺乏辩证的认识等问题,并提出加快建立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体系、加大对转基因水稻的恰当宣传和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植物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技术是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工具。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基因枪轰击法是两种主要的遗传转化方法。从1996年首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2012年全球有28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7亿公顷。随着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关注。安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对于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已报道的安全转基因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现状。按其作用原理和目的将其分为4类:安全选择标记、标记基因删除及基因叠加、基因漂移防控法和基因定点编辑整合技术。其中,安全选择标记按其筛选原理分为糖代谢相关标记、氨基酸代谢相关标记、激素相关标记和抗逆相关标记。与抗生素和除草剂抗性标记相比,这类标记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对人和其他生物更安全。标记基因删除及基因叠加技术包括共转化法、位点特异性重组法、转座子法、同源重组法以及基于位点特异性重组的基因叠加技术,其中共转化法又包括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和基因枪介导的表达盒共转化法。基因叠加技术为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研发奠定了基础,有望成为未来多性状转基因植物研发的重要技术之一。基因漂流防控法包括叶绿体转化法和基因拆分法。基因定点编辑和整合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TALEN和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定点编辑和整合技术。其中,TALEN和CRISPR/Cas9技术,设计简单,成本低,易操作,靶点分布广泛,有望成为安全转基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技术。文章对这些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其优缺点,并展望了安全转基因技术研发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赵艳  李燕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2):4397-4407
【目的】建立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GM)水稻安全性评价的亲本对照-转基因株系-非转基因对照(parent control-transgenic plant-nontransgenic control,PTN)系统。通过实质等同性比对分析,追溯GM水稻种子蛋白质非预期变异的技术根源,为GM水稻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GM水稻植株培育的技术原理,收集转基因株系(transgenic line,T)、亲本品种(parent variety,P)及其他遗传学背景相关的非转基因组培再生株系(non-transgenic regeneration line from tissue culture,NR)和非转基因遗传分离阴性后代株系(non-transgenic segregated negative offspring line,NS)等对照样本。以转2mG2-epsps抗草甘膦GM水稻株系T13和T23及各自的PTN系统对照样本(P、NR和NS)为试验材料,以种子蛋白质含量和组分的非预期变异为研究对象,根据PTN样本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解析并追溯GM水稻非预期变异的技术根源。水稻种子可溶性蛋白的提取采用分级提取法,依次用蒸馏水、5% NaCl、70%乙醇和0.1 mol·L-1 NaOH提取稻米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蛋白含量测定应用Bradford法,蛋白组分分析采用SDS-PAGE电泳法。【结果】GM水稻株系T13和T23种子总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亲本显著降低3.29%和6.84%,主要受谷蛋白变异影响,但GM水稻变异的最大幅度小于天然水稻亲本P1和P2品种间差异,说明GM水稻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异在安全范围之内。与各自亲本相比,GM水稻株系种子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组分差异不显著,球蛋白和谷蛋白个别组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变异,主要表现为含量的增减。T13株系的56 kD和24 kD球蛋白含量比亲本P1显著增加,T23的65 kD球蛋白含量比亲本P2极显著降低。GM株系T13和T23的谷蛋白组分变异趋势相似,与相应亲本相比,主要表现为19-23 kD和33-38 kD谷蛋白含量显著增加,100 kD和9 kD谷蛋白含量显著减少。突出的变异是GM水稻新增加了41 kD和56 kD谷蛋白组分,但这些变异新组分也同样存在于NR和NS对照样本中。GM水稻株系T13和T23的可溶性蛋白非预期变异的特征与相应的NR对照样本基本一致。NS23对照株系的清蛋白含量和球蛋白组分存在不同于T23和NR23的独特非预期变异。【结论】GM水稻种子总可溶性蛋白质变异主要受谷蛋白含量变异影响,变异幅度小于天然水稻品种间差异。GM水稻种子的清蛋白、醇溶蛋白组分未发生显著变异,球蛋白和谷蛋白个别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异。GM水稻种子蛋白质非预期变异主要来源于组织培养无性系变异,转基因插入突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措施限控基因漂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界和公众关注的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C)安全性问题中,转基因漂流(transgene flow)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