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水稻、秸秆是我国3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大量的秸秆。秸秆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秸秆自然资源的禀赋特征决定了秸秆可以进行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本文介绍了秸秆的"五化"利用以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每种利用方式的利弊。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从秸秆还田、饲料、能源化利用、制板、造纸、循环利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旨在推广实用性强、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的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叶波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7):1297-1299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防止露天焚烧,是当前农业生态能源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嘉善县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和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技术,利用率不断提高。本文重点分析嘉善县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技术特点和典型案例,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深化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秸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从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方面介绍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深入探讨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化的制约因素,并从秸秆收储运体系、扶持与监管机制、宣传引导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密山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列出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同时利用SPSS对农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高邮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高邮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直接还田,其他形式的秸秆利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秸秆利用模式有待优化。正在逐步地推广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养畜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优势,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其带给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好处。本文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提出了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还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其它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剩余秸秆,在农业上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这三种措施,总结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法的重点研究方案,旨在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开发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16年以来,全国已有12省(区)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2017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基本形成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农村部在以下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强化试点示范。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投入资金25亿元,围绕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域,以提升秸秆农用水平、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秸秆市场化利用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8):8-9
植物秸秆是农产品下脚料,也是农业生产的附属品,具有多种用途。目前,其作用已由最初的直接作为生活燃料、沤制堆肥向能源化、养殖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贾汪区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方寻求对策,充分挖掘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建平县地处辽宁西部,耕地面积约11.7万亩,属于农业生产大县,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均在276万亩以上,年产出秸秆约144万吨。农作物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可能会使秸秆成为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负担。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既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又可缓解农村在肥料、饲料、能源方面的紧张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建平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我县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途径主要是以肥料化利用、饲料化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6,(9)
正建平县地处辽宁西部,耕地面积约11.7万亩,属于农业生产大县,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均在276万亩以上,年产出秸秆约144万吨。农作物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可能会使秸秆成为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负担。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既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又可缓解农村在肥料、饲料、能源方面的紧张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利用现状建平县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途径主要是以肥料化利用、饲料化  相似文献   

11.
正德阳市大小春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约31.33hm2,产生秸秆260万t。近年来,德阳市深化推进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不断提高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水平和效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1秸秆肥料化推广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和机械化粉碎还田,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1.73hm2。完善秸秆还田利用扶持政策,各县(市、区)安排专项经费补  相似文献   

12.
正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常年稻谷播种面积在400万公顷以上,年产水稻秸秆超过2600万吨。丰富的水稻秸秆资源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稳定湖南省农业生态平衡、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湖南省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为有序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工作,湖南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副产品,但是传统生产方式造成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等现象,既浪费了农业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对此,宁夏石嘴山市农牧局、市环保局联合开展了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试验研究项目,开展了秸秆禁烧宣传,建设了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试验、示范,并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包括秸秆收集处理、秸秆还田肥化处理、秸秆饲料化利用等,为石嘴山市治理环境污染、重现丽日蓝天、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秸秆约占农作物生物产量的50%,是一类丰富的、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将秸秆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技术加工处理,使其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循环发展。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宜昌市夷陵区找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切入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推行肥料化利用(全量还田)、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拓宽秸秆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主要矛盾提出政策扶持、产业支持、资金投入、宣传引导等相应对策,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趋势新乡市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种类多、面积大、产量高,而收获后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较多。为推进秸秆的科学使用,增加农民收益,保护生态环境,新乡市农牧局与新乡市农机局、新乡市环保局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进行了确定,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大力发展秸秆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肥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开展新技术试验研究推广,拓展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全面提升新乡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废弃物中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产量大、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随着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日益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群众通过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及其他方式,开展综合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增加效益,解决政府禁烧之难,还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二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促进秸秆资源最大化利用,总结了国内外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从燃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和基料化利用几方面,探讨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对我国未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昌图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秸秆的生产以及消纳能力,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并进行优化分析,为今后粮食生产主产区秸秆的总体利用提供依据,为辽河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寿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探索出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实施农作物试点项目秸秆综合利用收储加工以及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多种利用途径,分析了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机制建议,以期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