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小切口髓芯减压植骨、2枚空心螺钉内支撑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25例(29髋)。结果: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28髋得到改善或无明显变化,仅1例塌陷较治疗前有轻度加重,有效率为96.5%。结论: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能预防或延缓股骨头的塌陷,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手术微创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髓芯减压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例.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按Steinberg进行分期,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随访时间内进行疗效评估,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4.26)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平均(95.28±2.42)分,其中优5髋,良3髋.髋关节影像学稳定,股骨头无坏死进展.结论 髓芯减压钽棒植入可以延缓和逆转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微创髓芯减压联合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疗效。方法对13例早期ONFH患者(SteinbergⅠ期和Ⅱ期)行微创髓芯减压及钽棒植入术,术后3、6、12、18个月定期进行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记录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复查X线片。结果所有患者获6~18个月随访,ONFH无明显进展,术后Harris评分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无降低,钽棒与周围骨融合良好。Harris评分术前与术后3、6、12、18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髓芯减压联合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ONFH(SteinbergⅠ期和Ⅱ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保头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皮股骨头扩大减压器械对股骨头坏死区死骨扩大清除,松质骨加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2例41髋。年龄在23~56岁,按年龄分为3组,A组23~35岁7例10髋,B组36~45岁14例19髋,C组45~56岁11例12髋。A组平均治愈时间4.7个月;B组6.9个月,2例2髋进展为Ⅲ期;C组9.2个月,3例4髋进展为Ⅲ期。结果经过6~39个月的随访,41髋中,治愈35髋,6髋进展为Ⅲ期。结论股骨头坏死扩大减压清除坏死骨,加压植骨能有效地缓解症状和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塌陷,对中青年患者保股骨头有积极意义,年龄越轻效果越好,有髋关节炎病史者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及临床证实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例病人,首先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术,同时行经皮介入外置管治疗,保留外引流管1周。结果:①骨髓静脉造影复查显示50例回流通畅,回流时间加快。②治疗后1年X线平片复查显示:35例复查显示骨质完全修复,余15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③治疗后1年.MRI复查显示:48例显示骨髓水肿消退,仅2例显示残留散在小斑点状骨髓水肿信号病灶。④治疗后1年临床症状随访结果:43例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大部分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未改善0例,其临床症状改善率达100%。结论: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置换组)和DHS内固定术治疗39例(DHS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负重时间、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病死率、感染率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在医院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的患者16例(观察组),均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另选择2010年5月到2013年5月在医院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的患者16例(对照组),均未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髋关节疼痛情况和功能改善。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精确定位,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且能够彻底清除坏死病灶和周围硬化骨,减轻术后疼痛,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四种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 4种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简称 Perthes病 )的疗效。方法 :将 97例 ( 1 0 3髋 )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分为4组进行疗效观察。分组如下 :A组 (保守治疗 ) 32髋 ;B组 (基本手术方法 ,本法主要改善股骨头血循环 ) 2 2髋 ;C组 (基本手术方法 +骨盆截骨术 ) 2 6髋 ;D组 (基本手术方法 +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 ) 2 3髋。结果 :经 2~ 1 0 a随访 ,4组的优良率依次为 :C组 92 .3% ,D组 91 .3% ,B组 77.3% ,A组 5 3.1 % ;B、C、D组的疗效均优于 A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H c=1 9.2 61 ,P<0 .0 0 1 ) ;B、C、D组的优良率虽以 C组最高 ,但 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及时改善股骨头血循环是治疗 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 ,在此基础上增加股骨头的包容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脊柱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各项临床治疗指标的改善情况(包括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以及椎管侵占率等).结果 对照组中疗效优秀33例,良好7例,尚可2例,差0例;观察组中优秀25例,良好9例,尚可5例,差3例.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及椎管侵占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加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符合生物力学特征,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纯化的鸡IgG免疫环磷酰胺预处理BALB/c小鼠后,再用亲和层析纯化的鸡IgM进行免疫,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了5株能稳定地分泌抗鸡IgMμ链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ELISA交叉反应性试验和羊抗鸡IgMμ链抗血清阻断试验,证明这5株单克隆抗体均是抗鸡IgMμ链特异性的。采用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其杂交瘤细胞阳性率为8.696%,而用常规免疫法为4.032%,前者比后者杂交瘤细胞阳性率提高1倍以上。经两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和比较后,免疫抑制法获得5株单克隆抗体,而常规免疫法只获得2株单克隆抗体,前者有3株单克隆抗体腹水ELISA效价达到10#+(-12)、10#+(-14)、10#+(-15);后者单克隆抗体腹水ELISA效价为10#+(-5)和10#+(-6)。因此,与常规免疫法相比,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具有杂交瘤细胞阳性率高,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滴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间接ELISA法、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较全面系统地检测了新城疫(ND)疫苗免疫应用益生素雏鸡新城疫强毒(vNDV)攻击后,其外周血液的T、B淋巴细胞数量,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ND免疫应用益生素雏鸡vNDV攻击后,不但其外周血液的上述被检指标较未饲喂益生素的相应对照雏鸡不同程度增加,而且其免疫保护率也明显提高,表明益生素可增强雏鸡外周血液对ND疫苗免疫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且益生素Ⅰ组又略强于益生素Ⅱ组,说明益生素Ⅰ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益生素Ⅱ。  相似文献   

13.
通过粳型广亲和材料02428等与籼稻恢复系明恢63、密阳46等,经3交4、交等聚合杂交方式,促使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重组,分析了不同类型籼粳亚种间杂种F1的可利用与非利用杂种优势,介绍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方法,为正确选用亲本配制亚种间目标组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2004年在山西临汾就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的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可较好地协调旱地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最佳处理18A×2每公顷产量达41955kg,较对照增产116%,该项研究将为旱地小麦增产技术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郭尽力  姜爱莉  于贞  郑舒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53-11655
[目的]探索滤纸壳聚糖膜固定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最佳条件。[方法]以滤纸壳聚糖膜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保护剂,进行AChE的固定。并对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固定AChE的最佳条件为将50μl 150 U/mlAChE液,50μl 5%(V/V)戊二醛溶液,100μl 1%(W/W)BSA,pH 8.0的0.2 mol/L的PBS缓冲液配制成1 ml酶液,滤纸壳聚糖膜浸于该酶液4℃固定8 h。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pH为8.0,能够重复利用4次以上。[结论]该研究为利用AChE快速检测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子修饰技术对一株产L-乳酸的米根霉菌P988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离子注入能量为10 keV,剂量为50×2.6×1013ions/cm2时,诱变效果较好,从正变菌株中反复筛选,得到一株产酸量高的菌株PN2207,产酸量达110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经过连续传代试验,其遗传性状稳定;并对其发酵条件如碳氮源和CaCO3进行研究,在含糖150 g/L的摇瓶中发酵,其L-乳酸产量达110 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无痛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行无痛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米索前列醇,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无痛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NIR-SVM对鸭梨褐变病果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水果内部品质评定分类存在主观性强和一致性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鸭梨褐变识别分类方法,该方法是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正常鸭梨和褐变鸭梨近红外光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的识别原理建立正常鸭梨和褐变鸭梨的分类识别模型。在多项式核函数下对试验样品的识别准确率为95%。研究结果表明NIR-SVM用于对于鸭梨褐变病果的无损检测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牛大力氯仿提取物保鲜豇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苏敏  李天略  刘艺洁  陈光英  史载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14-17715,17737
[目的]研究牛大力氯仿提取物的乙醇水溶液对豇豆的保鲜作用.[方法]将豇豆在不同浓度牛大力氯仿提取物中浸泡,然后取出在空气中晾干存放.在存放过程中,测定豇豆表观、失重率、pH、总糖含量以及Vc含量的变化来分析其保鲜效果.[结果]用浓度为6 ml/L的牛大力氯仿提取物乙醇水溶液浸泡的豇豆样品,好果率、失重率、pH、Vc含量、总糖含量的变化幅度均较小,保鲜效果最佳,保鲜期比不经任何处理的豇豆延长2d.[结论]研究可为天然植物提取物用于果蔬保鲜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粳稻品种南粳35和籼稻品种N22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研究材料,于不同年份对控制水稻垩白粒率的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BIL群体中,垩白粒率在不同年份均为偏向高垩白亲本的连续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 2.5软件共检测到6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2、3、6、8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8.96%~12.51%,加性效应值介于8.38%~14.36%,除qPGWC-6增加垩白粒率的基因来自N22外,其余QTL增效基因均来自南粳35。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2a共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5、6和8染色体上,其中qPGWC-6和qPGWC-8与Win QTLcart2.5检测的位点相同,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对垩白粒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