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研究与九宫山风景区接壤的太平山林场未被人为扰动区域(NRD)、九宫山旅游区较少人为扰动区域(SRD)和九宫山旅游区人为扰动较大区域(RD)的不同深度(0~10 cm,1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深度土层之间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在0~30 cm土层旅游干扰对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这说明旅游干扰对九宫山风景区生态生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重等土壤质量指标的明显变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轮作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以及颗粒态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较低的容重,表明水稻—小麦轮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桑树种植需肥量较大,大量有机肥的施用使其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剧烈的人为扰动,菜地各土壤质量指标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土壤种子库是地表植被恢复的重要参与者,二者互为来源和基础,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在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或人为活动扰动而受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维持生物种多样性的保障。在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活动扰动的区域生态及植被恢复进行分析,说明土壤种子库在其中的运用和作用,为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径流小区紫色土在不同坡长下人为扰动地表后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20、40和60m坡长下扰动地表与自然坡长下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 mm,含量在33.21%~22.55%。土壤微团聚体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mm,次级优势粒级是0.050~0.010mm。扰动地表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小于自然坡长下的分形维数,坡长越长分形维数越高。坡长越长土壤养分含量越高,即:604020m,3种坡长扰动地表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均小于自然坡长下的土壤养分。土壤分形维数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土壤全量养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扰动地表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同土壤孔隙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1或P0.05)。土壤微团聚体机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紫色土区土壤的理化性状,更加直观的体现人为扰动地表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性状的变化,为紫色土区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无排盐工程措施下初建绿地障碍因子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天津开发区西区近两年来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后地貌现状、地面经过扰动和填垫后土壤剖面状况、盐分含量、地下水位以及前期绿化建设过程中绿地的种种表现,就滨海盐碱土地区人为扰动土在盐分控制、园林绿化设计、绿地养护管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减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土地复垦的内涵和复垦土壤概念、特性、相关人为土壤分类等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复垦土壤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对复垦土壤资源的农业利用需求强烈,亟须系统、定量、详细的土壤类别提供对应的土壤信息,为今后复垦土壤利用及类似人为干扰强烈的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周玉海  和莹  牛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4):114-116
由于公路建设,原有土壤被扰动,形成了一种新的人为土—路域土壤。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外来土壤的引入、施工机械的碾压,导致土壤质地组成比例、土壤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等发生变化。公路运行过程中,由于汽车尾气排放、轮胎磨损、燃料油泄漏等问题,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抗剪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措施下土壤平均持水性总体表现为水保林>封山育林>经济林>坡耕地>坡改梯,平均土壤容重表现为水保林<经济林<封山育林<坡耕地<坡改梯,平均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水保林>经济林>封山育林>坡耕地>坡改梯,土壤平均抗剪强度大小排序为封山育林>水保林>坡改梯>坡耕地>经济林,总体表现为水保林增加土壤持水性、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效果显著,封山育林状态下土壤抗剪性最强,坡改梯由于人为扰动增加了土壤容重.综合分析,水保林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的承载者;另一方面,土壤是人类劳动的传导工具.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不可能直接为农作物输送养分,而是通过土壤这个媒介才能将养分传递给农作物.所谓“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土壤对于人们来说是何等地重要,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活动和不当农事操作的逐年增多,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了我市郊区土壤肥力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说,耕地退化是自然原因(内因)和人为原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是耕地退化的基础和潜在因子,人为原因是耕地退化的诱发因子.耕地退化的影响范围,不仅涉及大田耕地,而且也涉及到林地、果树、园田地、草原、荒地等所有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耕地.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在海南龙楼地区的分布状况。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长春花生长规律有差异,对土壤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长春花适宜生长在沙质土壤;长春花适宜生长在pH为7左右的土壤中;长春花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的0~20cm深度之间;人为扰动因素是影响长春花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控制试验,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组稻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极显著.水丝蚓组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生物量氮(BN)高于对照组,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水丝蚓促进了稻田土壤硫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的增殖,抑制了反硫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和活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硫、氮、磷等生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利用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效应,根据农业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生态特性,可开发多级物质循环、多层次利用、多物种共生的现代农业技术,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碳氮元素重要的储存库,也是温室气体不容忽视的排放源.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除受原自然条件影响外,更多的受城市人为活动的影响.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相互作用下,城市绿地碳氮库和碳氮流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在综述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活动对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并从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时空差异性、人为干扰对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以及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绿地景观植被3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强度及作用强度不同,进而对土壤理化性质、基础肥力等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土壤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机械化耕作方式,如旋耕、翻耕以及深松耕等的应用使土壤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文章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水耕人为土分形特征及与土壤属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水耕人为土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耕性、土壤有机质、全N、P、K、pH、CEC等的关系,探讨利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水耕人为土分类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西南地区26个水耕人为土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介于2.6175~2.9109之间,平均值为2.8199,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土壤质地与土壤表面积的综合性定量化指标.适宜耕作的10个土种(2号除外)分形维数介于2.7018 ~2.8116,不适宜耕作的16个土种(23号除外)分形维数介于2.8353 ~2.9109之间.土壤分形维数可表征水耕人为土的质地、成土母质、肥力特征、耕性等,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水耕人为土分类,尤其是基层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杜娟 《农学学报》2022,12(1):84-89
塿土是关中平原主要的人为土类型,其形成受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等农耕活动的影响,每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定会引起土壤资源利用方式及强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梳理,复原了关中人为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探讨农业技术变革与土壤资源利用及土壤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自原始农业开始,对土壤环境与作物的自然...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渍化是在特定气候、地质及土壤质地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化的土地质量退化过程。根据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2006年及2010年土壤调查结果,分析其土壤盐化现状、变化及成因并提出对策。一、开发区0~30厘米土壤总盐现状及变化1.开发区0~30厘米土壤总盐现状从2010年土壤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可知,农业开发区农田土壤耕层含盐量最大值为25.8克/千克,最  相似文献   

17.
长期耕种土壤剖面累积有机碳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陕西关中地区古老的耕种土壤--塿土(系统分类属土垫旱耕人为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耕种及施肥对土壤削面有机碳贮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土壤剖面由于人为生产活动形成的覆盖层的厚度在40~71 cm之间(平均59 cm),其中有机碳贮量平均达59 268 kg·hm~(-2),占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贮量的69%.与同一区域由黄土母质新垦殖的土壤相比,长期耕种塿土剖面有机碳的贮量显著增加;为期7 a的定位试验也发现,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贮量,说明长期耕种及施用有机肥在增加土壤剖面有机碳贮量方面具有突出的效应,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贮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塿土这一古老的农业土壤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稳定性的机理,以及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对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累积有机碳的转化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土壤调理剂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产上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盐渍化程度加剧[1],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设施栽培特殊环境条件和人为管理利用上的盲目性以及不合理的施肥制度,致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更加严重,土壤生产能力呈衰退之势。因此人们开始使用土壤调理剂来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