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棉花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棉花病害种类很多,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仅枯、黄萎病重病年即可损失皮棉200万担,对棉花生产危害很大。多年来,我国广大棉农和植保工作者在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农业防病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科技工作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为害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对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抗病机制以及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解决棉花黄萎病为害的最有效途径是抗病品种的选育,并对今后的育种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七十年代初开始在枯萎病重病区推广棉花抗病品种“陕401”、“川62—200”等,由于其丰产性及品质不能满足棉花生产不断发展的要求,推广受到限制。为了选育出抗病、丰产性及品质更好的品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河南省新乡县小冀公社王屯大队合作,从1972年开始在枯萎病重病区  相似文献   

4.
一、选育与使用抗病品种的研究 由萎蔫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引起的棉花枯萎病,自1892年Atkinson最初报道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使用抗病品种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 在最初发现棉花枯萎病后不久;人们就发现棉花品种间的抗性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1902年,当棉花枯萎病严重威胁美国南卡罗来那州海滨地区的棉花生产时,人们就开始使用早期自然选育的抗病品种河氏棉来防治病害了。至本世纪80年代初,育种家已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威胁着棉花生产,黄萎病防治一直是棉花种植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棉花黄萎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预防,强化检疫;轮作倒茬,改造病田;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健株栽培等。  相似文献   

6.
 1972年组建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至1992年已满20周年.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纺织工业纤维的70%以上是棉纤维.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重大障碍,因病为害,常年损失皮棉7.5~10万t.1983年以来国家又组织攻关研究,在控制两病、普及抗病品种方面取得成效,但潜在威胁仍未解除.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简称枯、黄萎病)是我国也是世界棉花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在我国各大棉区均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棉花生产.枯、黄萎病菌为害棉株的维管束,至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棉枯萎病(Fusarium f.sp.vasinfectum)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枯萎病经济有效的措施.作者在研究棉花品种抗性鉴定方法中,应用棉籽种仁浸提液与兔血红细胞的凝集作用,看出棉花品种的抗性与血凝活性显著相关,表明抗性品种中有凝集素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安阳县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全县4333万平方米棉花,发病面积近2600万平方米,占棉花总面积60%,黄萎病成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也成为制约安阳县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一、暴发原因(一)品种抗性差是棉花黄萎病易暴发的主要因素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有效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棉枯萎病菌生理型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是我省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主要防治措施。实践证明,各地的棉枯萎病菌在致病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因此弄清我省各主要产棉区枯萎病菌菌系的生理型及其致病性,对于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植物检疫工作都  相似文献   

11.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农一师棉区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在总结农一师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病情况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为农一师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且药剂难于防治的两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两种病害的有效途径。目前,棉花抗病育种尤其是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慢,至今没有真正的抗黄萎病品种育成,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尤其是黄萎病的抗性遗传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此,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简要剖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国内外成功经验。50年代育成了川52-128等第一批5个抗源品种。60-70年代有较大发展,育成陕401、86-1等42个抗枯萎病品种,奠定了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的基础。80年代有很大突破,育成48个抗病品种,以中棉12为代表,使抗病、丰产、优质等性状较好地结合起来。此外,在育种目标的确定、抗源筛选、抗性遗传规律及育种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使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入一个新阶段。1990年我国种植棉花抗病品种3540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的44.1%,年增加收益15.9亿元。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安阳县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全县6.5万亩棉花,发病面积近3.9万亩,占棉花总面积60%,黄萎病成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也成为制约安阳县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1.暴发原因1.1品种抗性差是棉花黄萎病易暴发的主要因素。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不大,目前安阳县使用的棉花品种大多对枯萎病抗性强,而对黄萎病抗性差,甚至高感黄萎病。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两种病害,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我国大部分病区多为枯、黄萎病混生,推广种植兼抗品种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来,我所选育出的中棉12号(简称中_(12)),具有兼抗性、丰产性和纤维品质三者协调较好的优点,且适应性较广。1988年,中_(12)在我国种植面积已达1019万亩,是继岱字棉、鲁棉1号之后,又一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且进一步扩种的潜力还很大。目前生产上种植的中_(12)是由多个优系组成,为明确中_(12)各株系间的枯萎病抗性程度,对棉花原种生产繁育和枯萎病综合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类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为深入分析棉花抗病机理、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每个品种均设自身嫁接和相互嫁接2种嫁接方式和不嫁接的直播对照;田间试验鉴定比较直播材料与自身嫁接材料、相互嫁接材料的发病程度。【结果】自身嫁接材料与直播材料发病情况相同;以海岛棉抗病品种做接穗的嫁接组合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陆地棉抗病品种为接穗的嫁接组合;以陆地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海岛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组合。【结论】嫁接操作本身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影响。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抗黄萎病机制不同,海岛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茎部;而陆地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根部。  相似文献   

17.
棉花枯萎、黄萎病,是新疆棉区的两大主要病害,随着病区的扩大和病情的加重,抗病品种已成为棉花生产发展的迫切需求。防治枯、黄萎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轮作倒茬,但轮作倒茬,受生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增长因素等诸多影响,收效甚微,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棉花远缘杂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农业科学》1990,(2):16-19,60
作物育种工作的成败,种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抗枯萎病新种质52-128的育成,衍生了一系列抗病品种,解决了我国枯萎病地区棉花生产问题。因此,创造新种质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棉花枯萎、黄萎病,是新疆棉区的两大主要病害,随着病区的扩大和病情的加重,抗病品种已成为棉花生产发展的迫切需求.防治枯、黄萎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轮作倒茬,但轮作倒茬,受生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增长因素等诸多影响,收效甚微,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的主要措施.现对125团棉花主栽品种的抗病性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