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的松茸生长土壤微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松茸生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PLFA)分析了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246 m(山下部)、397 m(山中部)、531 m(山上部)和659 m(山顶部)不同海拔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表现为山中部>山上部>山顶部>山下部,且差异显著(P <0.05);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细菌比值和磷脂脂肪酸总量表现为山中部>山上部>山顶部>山下部,但山中部与山上部差异不显著(P >0.05);放线菌表现为山上部>山中部>山顶部>山下部,且差异显著(P <0.05);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表现为山顶部>山下部>山上部>山中部,但山中部和山上部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为山中部>山上部>山顶部>山下部。经主成分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攀枝花苏铁种植园土壤及非种植园土壤(攀枝花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苏铁种植园土壤p H为6.52,水分含量为14.28%;尾矿坝土壤中各类菌群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大小为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为 23.131 mg / g·24h、1.325 mg / 100g·2h、0.57 m L / g·20min、0.025 mg / g·24h;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土壤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随着土壤含水量、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盐渍化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微生物、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盐渍化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了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和主成分分析法,对0~4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理化因子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少,其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65~36.55 mg/g、0.003~0.018mg/g、0.10~0.98 mg/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变化范围在2.76~3.35 mg/g之间;随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壤4种酶活性均降低,且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4种酶活性月份间差异显著;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这两组变量间均有显著的典型相关变量存在,且均能代表变量总体的相关信息;其典型相关主要是土壤p H、有机质、含水量、速效磷、速效钾和4种土壤酶活性引起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典型相关主要是由土壤蔗糖酶、脲酶和土壤微生物量中的固氮菌数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引起的;主成分分析认为,土壤有机质、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土壤含水量等可作为影响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对6个菌草品种种植前后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同品种菌草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未种植菌草的对照组(P<0.05),桂闽引象草土壤速效氮(27.88 mg·kg-1)、全氮(1.12 g·kg-1)和有机质含量(33.51 g·kg-1)最高,象草的土壤速效磷(8.49 mg·kg-1)含量最高.种植6种菌草后,除了过氧化氢酶,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象草土壤磷酸酶活性(883.46μmol·g-1)、桂闽引象草土壤脲酶活性(18.77μg·g-1)和蔗糖酶活性(16.43 mg·g-1)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与速效氮、全氮和有机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酸性磷酸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与速效氮、速效磷、全氮和...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市林业土壤的肥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壤,分别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林业表层土壤(0~20 cm)的容重大,孔隙度和渗透性小;土壤质地以粉壤土为主,所占比例为60.42%,土壤中普遍含有砾石,但含量不是很高;土壤以中性土和碱性土为主,非天然林土壤的pH明显高于城郊天然林下土壤;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偏高,非天然林土壤中有效磷富集,但城郊天然林土壤有效磷缺乏,土壤速效钾富集。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25 mL/g和0.31 mL/g,脱氢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32.14 mg/g和20.91 mg/g,碱性磷酸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16.7 mg/kg和9.5 mg/kg,纤维素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02 1 mg/g和0.001 mg/g。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有显著相关性,是表征城市林业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析不同海拔高度下蕉园土壤理化特性和香蕉果实品质的变化,进而明确云南省高原山地高品质香蕉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品质组成的内部因子,为云南省香蕉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510、660和810 m不同海拔高度的香蕉园土壤和果实分别采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合测定香蕉果实品质,明确不同海拔高度的蕉园土壤和果实品质差异。【结果】不同海拔高度的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不同海拔高度的蕉园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差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磷酸酶活性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海拔变化差异不显著。与海拔510和海拔660 m相比,海拔810 m的香蕉果实的甜度和酸度显著提升,香蕉总糖含量分别提升了31.12%和12.87%,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升了49.45%和15.06%,总酸含量分别提升了30.85%和11.7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升了13.32%和8.10%,蛋白质含量分别提升了25.54%和11.68%,甜度分别提升了11.01%和6.47%,总体上香蕉果实品质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升。【结论】不同海拔高度的蕉园土壤理化性质有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蕉生长和果实的形成,分析认为果实品质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显著性提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在森林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在黄陵地区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油松、侧柏、华山松、刺槐及辽东栎纯林和它们的混交林,并测定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结果表明:(1)在0~40 cm的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明显呈递减规律变化,即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2)在不同树种条件下,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表现差异较大,蛋白酶活性大小依次是阔叶纯林>天然荒草地>混交林>针叶纯林;其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的大小总体规律表现为: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天然荒草地;(3)研究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各种酶活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蛋白酶与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微生物量C未达到显著水平;除过脱氢酶外,其余各种酶活性之间以及与微生物量C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外,对土壤表层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10个样地分为不同的类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最高,阔叶纯林次之,针叶纯林最小.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性地提高土壤的生物学性质,有利于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量C和酶活性能够及时地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特征,并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中乔木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P0.05)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玉米作物0~10 cm土层微生物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刺槐林10~20 cm土层细菌和真菌数量、玉米作物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9.
以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一年蓬(Annual fleabane)、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4种入侵植物及本土植物艾蒿(Artemisia argyi)根际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入侵机制.结果显示:4种入侵植物增加了本土植物根际土壤含水量、电导率,降低了土壤容重和pH,并且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效应;植物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养分利用策略,4种入侵植物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却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纤维素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紫茎泽兰和飞机草根际土壤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艾蒿,一年蓬和加拿大蓬根际土壤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艾蒿,对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4种入侵植物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结构,显著增加了其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的数量,抑制了真菌与放线菌数量,总体来说,4种入侵植物显著提高了微生物总数.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了土壤容重、电导率和总孔隙度,其他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均与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系统内部因子处于动态变化和平衡,它们作为相互影响的整体表现出统一性和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连作蔗田土壤的培肥效应,为建立合理的甘蔗施肥制度及提高连作蔗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连作甘蔗11年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施肥措施设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等8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其中微生物量氮增加5.56%~67.13%、微生物量碳增加4.01%~20.40%、微生物量磷增加6.39%~67.02%;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2.96%~35.1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8.24%~78.93%、蔗糖酶活性提高3.00%~42.00%、脲酶活性提高1.21%~23.43%;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增加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以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连作蔗田土壤培肥的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和灵敏.  相似文献   

11.
黔北山区主要立地因子对慈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典型抽样的方法,在黔北山区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纸浆林造林地设置28个样地调查竹丛的立竹株数、胸径、竹高等生长指标,以及海拔高度、小地形部位、坡度、坡向、土壤厚度等主要立地因子。对调查的样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小地形部位是影响慈竹生长的关键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和土层的中、厚程度对慈竹生长的影响较小,其t检验未达显著水平。因此,黔北地区营造慈竹纸浆林,宜选择海拔800m以下、位于山冲山洼、坡下部和坡中部、土层中厚的立地作为造林地;而海拔1000m以上,位于山顶山脊和坡上部的立地则不宜选作慈竹纸浆林造林地。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生物学角度揭示坡地经济林不同坡位土壤质量的差异,研究黄土高原坮塬区旱作苹果园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过氧化氢酶活性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受季节影响显著(P0.05),同坡位碱性磷酸酶表现为秋季盛夏初夏春季冬季,脲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表现为盛夏秋季初夏春季冬季。土壤养分、地温、光照条件是导致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坡位土壤生物学质量及生态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苹果等经济林作物。  相似文献   

13.
研究阳际峰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状况及其微生物学性状,探讨土壤微生物量C与N、酶活性、微生物商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在微生物学性状上均有较大差异。总的趋势是植被覆盖度高,地形平缓,土层厚,微生物活性强,且与海拔梯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剖面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外源Cd胁迫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外源Cd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采集湖南长沙红壤性水稻土,设置外源Cd胁迫浓度梯度为0、1、3、5、7 mg·kg~(-1)和10 mg·kg~(-1),进行室内模拟土壤Cd污染培养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外源Cd胁迫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外源Cd胁迫浓度为1 mg·kg~(-1)时,土壤微生物生物碳、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外源Cd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土壤蔗糖酶活性随外源Cd胁迫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由通径分析可知:外源Cd胁迫可以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也可以通过酶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d污染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有同样的作用机制;其中Cd胁迫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直接抑制作用系数最大(-1.110),与脱氢酶的相关系数最大(-0.952~(**))。综上,外源Cd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Soil health is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quality and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as bio-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 In this study,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contents (Cmic & Nmic),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fertility with different fertilizer regime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a 15-year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 in Drab Fluvo-aquic soil in Changping County, Beijing, China. At this site, 7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established in 1991. They were in a wheat-maize rotation receiving either no fertilizer (CK), mineral fertilizers (NPK),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wheat straw incorporated (NPKW),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incremental wheat straw incorporated (NPKW+), mineral fertilizers plus swine manure (NPKM), mineral fertilizers plus incremental swine manure (NPKM+) or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maize straw incorporated (NPKS). In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Cmic changed from 96.49 to 500.12 mg kg^-1, and Nmic changed from 35.89 to 101.82 mg kg^-1. Compared with CK, the other treatments increased Cmic & Nmic, Cmic/Corg (organic C) ratios, Cmic/Nmic, urease activity,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and soil total phosphorus (STP). All these properties in treatment with fertilizers input NPKM+ were the highest. Meantime,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organic manure or crop straw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soil pH in Fluvo-aquic soil (the pH around 8.00 in this experimental soil). Some of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Cmic/Nmic, urease activ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nutrients. Cmic/Nmic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M and STN conten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talase activity and soil nutri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except of catalase a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国寒温带天然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坡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樟子松林对立地条件的响应,揭示天然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不同坡位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上、坡中和坡下3种立地条件,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0 ~ 10 cm和10 ~ 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对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观测期内(5—9月),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现出波动式下降趋势,其变化范围分别是74.33 ~ 515.33 mg/kg和15.33 ~ 240.57 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在1.04 ~ 5.73之间。坡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产生显著影响(P < 0.01),坡下和坡中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碳、氮含量均值显著高于坡上(P < 0.05);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0 ~ 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 ~ 20 cm土层(P < 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温度和pH 值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坡位对天然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显著,其含量存在明显的立地分异规律性,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量是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多菌灵与氟硅唑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配农药的使用,研究了多菌灵、氟硅唑单施及其混配施用后28 d内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施药28 d内,多菌灵(20 mg/kg)与氟硅唑(2 mg/kg)单施后对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激活作用,将多菌灵(20 mg/kg)与氟硅唑(2 mg/kg)按剂量混施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一处理情况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酶的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黑河流域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剖面分布规律,探讨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因素。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明显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含量,且均表现为自上层到下层显著递减的规律。黑河流域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值为158.06mg/kg,变幅为35.04~414.34mg/kg,随季节变化表现为播种期>休闲期>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平均值为24.73mg/kg,变幅为9.47~82.87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季节变化也呈现出春秋较高,夏季较低的规律,但季节差异较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更为敏感,更适宜于作为评价土壤质量快速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