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比一穴单株种植的玉米单产高,高出的产量范围为333.3~1 428.6 kg/hm2,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3.4%~42.4%。对于一穴双株玉米种植模式,在7.5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即行距为70 cm×70 cm,穴距为32 cm时,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单产达到最高值11 285.7 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温室辣椒最适宜的栽培方式,为温室辣椒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椒1号"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穴距、行距、定植方式对温室辣椒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穴距35cm、行距为窄行50cm/宽行70cm时,辣椒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定植方式对下层叶片光合作用影响较大,且单株定植时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在穴距35cm、窄行50cm/宽行70cm条件下,双株定植时辣椒折合总产量最高,为102 583.5kg/hm2;单株定植时折合总产量为94 735.5kg/hm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穴距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单株定植时果实的综合品质较好。【结论】穴距35cm、行距为窄行50cm/宽行70cm、单株定植时综合效益最好,是钢管骨架塑料大棚内"秦椒1号"辣椒品种适宜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陇西县黄芪地膜育苗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陇西县进行了黄芪地膜育苗适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黄芪地膜育苗穴距为10 cm×10 cm模式下,播量为7~11粒/穴时种苗产量较高,为9 350~9 610 kg/hm~2;穴距为12 cm×12 cm模式下,播量为11~15粒/穴时种苗产量较高,为9 735~9 950 kg/hm~2;穴距为15 cm×15 cm模式下,播量为17~21粒/穴时种苗产量最高,为9 825~9 990 kg/hm~2。优质苗比率与密度成反比,密度越大比率越小,且随着密度增加,优质苗比率下降的幅度随之增加。在陇西自然条件下,黄芪地膜育苗适宜穴距为12 cm×12 cm、15 cm×15 cm,密度为690万~7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敦煌市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敦煌市为提高棉花产量,在引进机采棉模式的基础上,以宽窄行+膜下滴灌为突破口,通过增加密度(由1膜4行16.5万~18.0万株/hm2提高到1膜6行24.0万~27.0万株/hm2)提高产量,同时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也节约生产成本。大面积示范籽棉平均折合产量达6771.0 kg/hm2,比常规1膜4行加滴灌技术平均增产1129.5 kg/hm2,增产率20%,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研究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取样量或增大穴距减少移栽基本苗数可促进水稻植株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单穴茎蘖数、收获穗数及每穗成粒数,提高成穗率及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增加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及收获指数,但仍无法弥补因群体生长量与叶面积指数小、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颖花量不足所造成的减产。行穴距30 cm×18 cm、取秧量4.0株/穴,移栽基本苗93万/hm2的B3处理群个体矛盾协调较好,获得单产10 728.0 kg/hm2。  相似文献   

6.
以'青酥五号'为试材,在崇明东部垦区对菜用大豆早熟覆盖栽培的播种适期、种植密度、基肥和追肥施用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播种期为2月上中旬,最佳种植密度为每穴定苗2株,穴距20~22 cm,行距30 cm,保苗21.0万~22.5万株/hm2,基肥施用量以复合肥675 kg/hm2+有机肥22 500 kg/hm2为宜.在植株的开花结荚期,叶面喷施2~3次0.5%的磷酸二氢钾,可显著增加植株的结荚数,同时增施60~75 kg/hm2氮肥,可使荚型增大,籽粒饱满,显著提高鲜荚的商品性.  相似文献   

7.
以施肥方法为主处理,不同株行(穴)距配置为副处理设置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肥种类、数量(施纯N15kg/亩)相同的条件下,基肥+面肥+蕾花肥比基肥+面肥增产5.1%,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同在1.11万株/亩密度下,宽窄行密株(50cm×15cm+30cm×15cm)比一穴双株(穴距40cm×30cm)增产22.3%,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8.
山丹县春油菜地膜穴播栽培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春油菜华协1号地膜穴播栽培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华协1号地膜穴播栽培密度为每幅膜上种植7行,行距20 cm,穴距15 cm,保苗密度337 500穴/hm2(56 250株)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6.5%,较其他处理都有不同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9.
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探讨有机水稻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地点为宁夏兴唐米业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个水平,3次重复,小区面积29.3 m~2。其中处理1: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4苗,28 874穴/667 m~2;处理2: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4苗,25 265穴/667 m~2;处理3: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4苗,22 458穴/667 m~2;处理4: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8苗,28 874穴/667 m~2;处理5: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8苗,25 265穴/667 m~2;处理6: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8苗,22 458穴/667 m~2。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处理1获得了较高产量,此种植密度可作为有机水稻合理的群体密度,其秧苗返青率高、分蘖较多、成穗率高,群体结构苗茎穗比例为1.00∶2.76∶2.16,相较于其他处理其稻穗实粒数、千粒质量、收获穗数均表现出一定优势,产量可达到8 395.5 kg/hm~2。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对中棉所50进行不同密度(6.75万~12.00万株/hm2)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籽棉平均产量为4477.5 kg/hm2,8.25万~90.0万株/hm2是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籽棉和皮棉产量都是最高,籽棉产量均在4 950 kg/hm2以上,为棉花机械化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在静宁县灵芝乡尹岔村干旱半干旱地进行的双低油菜华协 1号膜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栽培密度由 2 2 .5万株 / hm2增加到 37.5万株 / hm2 ,油菜的一级分枝数、有效角果数、主花序角数、角粒数则逐渐降低 ,油菜单株生产力呈下降趋势 ;以栽培密度 30万株 / hm2 折合产量最高 ,为 2 74 1.7kg/ hm2 ,其次栽培密度 30万株 / hm2的折合产量为 2 6 12 .5 kg/ hm2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黄芩地膜育苗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间试验观察了黄芩地膜育苗不同密度的效果,结果表明,株行距10 cm伊10 cm 的最佳穴播粒数是20~30粒/穴;株行距12 cm伊12 cm 的最佳穴播粒数是30~40粒/穴;株行距15 cm伊15 cm 的最佳穴播粒数是50~60粒/穴。黄芪地膜育苗穴数应控制在45.0万~69.0万穴/hm2范围内比较适宜;株数适宜范围为1950万~2700万株/hm2,最适宜范围为2100万~25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耿基玉  黄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76-8176,8186
[目的]为了寻求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两系杂交组合两优6326进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2个试验,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施肥水平试验设4个处理。[结果]从实际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12.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折合9865.95kg/hm2;3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折合9332.1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折合10293.45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折合9454.35kg/hm2。从理论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2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3531.5kg/hm2,12.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为9865.95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12412.50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为9855.00kg/hm2。[结论]综合实际产量、理论产量等方面因素,提出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栽培密度22.5万株/hm2;基肥施尿素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分蘖肥施尿素180kg/hm2,氯化钾120kg/hm2;穗肥施尿素45kg/hm2,氯化钾30kg/hm2。  相似文献   

14.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芭蕉芋与玉米的合理套作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方法]紫叶红花芭蕉芋200cm×60cm×50cm、230cm×60cm×50cm、250cm×60cm×50cm双行双株沟植,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紫糯1号玉米,以170cm×60cm双行穴植芭蕉芋、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玉米为对照,研究不同套作模式对芭蕉芋萌芽率、分蘖数及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3种套作模式芭蕉芋的萌芽率分别为61.0%、61.0%、65.9%,均高于对照(58.9%);收获期分蘖数分别为11.6、12.5和10.3个,分别比对照增加38.1%、48.8%、22.6%。230cm×60cm×50cm套作模式下,芭蕉芋产量为66405kg/hm2,鲜糯玉米产量为9435kg/hm2,纯收益为31650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41.8%、50.8%和87.7%。[结论]230cm×60cm×50cm为芭蕉芋套作玉米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亚麻荠新品种延世一号为试材,通过调查其不同温度(5、10、15、20、25℃)下的发芽率,不同播种期(春播、秋播)下的生育期,测定不同株行距(30 cm×10 cm、30 cm×20 cm、45 cm×10 cm、45 cm×20 cm、60 cm×10cm、60 cm×20 cm)和不同穴密度(2、4、6株/穴)下的产量,不同施肥水平(不施肥、低肥(50 kg/hm2尿素+30 kg/hm2磷酸二铵)、高肥(80 kg/hm2尿素+50 kg/hm2磷酸二铵))下的产量以及品质(出油率、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含量)等,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种子在5~25℃均可发芽,当恒温25℃时,发芽只需3 d,发芽率达90%;春播的生育期为86~98 d,秋播的生育期为209~244 d;延世一号在龙井市春播的最高产量为194.30 g/m2,在东营市秋播的最高产量为223.50 g/m2;不同株行距的试验结果表明,60 cm×20 cm的产量最低(148.10 g/m2),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30 cm×10 cm的产量最高(182.10 g/m2);不同穴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6株/穴的产量最低(137.10 g/m2),2株/穴的产量最高(187.60 g/m2);不同施肥水平的试验结果显示,在低肥处理下延世一号的产量最高(199.60 g/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油率分别高达37.80%、27.40%和36.22%,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3.05%、21.8%和21.65%。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素水平和栽插密度对Y两优2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Y两优2号进行不同氮素水平和栽插密度试验探讨该品种在本地区生产力,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栽插行株距为30 cm×21.6 cm条件下,Y两优2号在该地区生产力最高,产量可达10521.62 kg/hm2,并且穗粒结构最佳,在此条件下Y两优2号高峰苗可达到276.77万穴/hm2,同时保证有效穗数为253.64万穴/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研究玉米耐密品种在同一穴距下采用不同减穴增株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减穴增株模式在甘肃半干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控制在60 000~90 000粒/hm2,除播种穴距30 cm时3粒播种因密度过大(181 830粒/hm2)而较单粒播种减产8.4%外,同穴多粒播种穴距30~90 cm均较单粒播种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9.
旱地葫芦巴种植密度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吉县旱地葫芦巴种植密度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当地旱地种植葫芦巴播种密度以行距30.0cm,株距10.0cm,保苗33.3万株/hm^2较好,其折合产量高达2285.7kg/hm^2,纯收入3972.9元/hm^2。  相似文献   

20.
以济谷14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济南和德州试点分别研究了穴距与单穴株数对夏谷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济南试点留苗密度60万株/hm2,行距0.5 m,设置穴距10、13、16、19 cm,相应单穴留苗3株、4株、5株、6株;德州试点留苗密度75万株/hm2,行距0.4 m,设置穴距10、13、16.5 cm,相应单穴留苗3株、4株、5株。两试验点均以条播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留苗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几种穴播方式和条播相比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相关农艺性状差异较小。因此,可以设计适宜的穴播机械,实现谷子机械化精量穴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