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提出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这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数量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和能源高投入的高强度农业生态系统,只有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建设农业物联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这就使得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更为迫切。基于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研究国内外农业物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本文在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河南农业现代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促进力量。针对河南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对相关问题作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本文在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河南农业现代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促进力量。针对河南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对相关问题作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怎样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经济板块,也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从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复合型城市区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原乡村旅游在中原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推动中原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交通便捷发达,乡村旅游地缘协作基础等中原乡村旅游现状的研究,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条件下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即以中原乡村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化立体农业”观促进中原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最突出特点和最核心内容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条件、首要原则和重要促进力量。建设现代化的新农业,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杠杆作用。如何破解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20 世纪90 年代,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提法,经20 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河南已由农业大省跨越到经济大省。2010 年,为了实现该省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委提出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中原地区生态环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不仅关系着中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兴衰与成败的重要因素。提升素质适应建设需求中原经济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力问题。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大省,农业现代化必然会从农业中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与非农领域的生产发展不会自然相适应,必须通过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郭群鹏 《河南农业》2012,(14):16+22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与迟缓,是制约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和中原经济区战略运行的重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省广大农业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推行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淑英  周延武 《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4-3437,3450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特点,建立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过程中“三化”关系复杂、评价信息不确定性等问题,并且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174-175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稳步发展,成效卓著。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对河南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农业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建设契机,准确定位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探讨当前河南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蔡世忠 《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13-16,23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文章阐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新型工业等实现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提法,经20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河南已由农业大省跨越到经济大省。2010年,为了实现该省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委提出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中原地区生态环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胡若哲 《河南农业》2012,(19):50-52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的出台,发力中原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河南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以下简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河南在推进现代化道路上作出的理论创新和路径诠释。本文结合学习和思考,就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党和国家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应正确认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战略理念,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和服务发展战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河南高等农业教育如何与其同步共振,服务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政府部门要用好国家政策,科学布局全省高等农业教育,大力支持农业高校的发展,构建农业类人才立体架构;农业高校要准确把握全省农业发展状况,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助力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冢“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是河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建设中原经济区,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已经指出了河南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笔者认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区农产品物流现状,认为重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推进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化连锁超市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