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牡丹和芍药的种植历史已源远流长,芍药属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一直以来都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其地位非常高,不仅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还是六大名花之一,驰名中外。文章阐述了芍药属的生态特征,重点介绍芍药属的栽培技术,并说明了芍药属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芍药属植物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芍药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种及品种繁多,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从分子水平上系统论述了芍药属中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牡丹组与芍药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认为:种源不同是造成芍药属遗传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在种源一致的前提下,其遗传多样性与部分形态特征尤其是花色、花型、株高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所有分子标记技术与DNA序列分析所得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形态学分类将牡丹组划分为2个亚组是完全合理的;研究者大多“重牡丹而轻芍药”,使得在分子水平上对芍药组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今后须综合利用多种遗传标记及序列分析手段,加快芍药属全基因组序列的开发与各种新型标记方法的探索应用。同时,对芍药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芍药属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特征、影响芍药属植物光合作用的内在因子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基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引种、栽培及利用芍药属植物的实际要求,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牡丹为毛莨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其花大色艳,绚丽多姿,雍容华贵,被尊为花王,素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其硕大端庄的花姿和美好的寓意倍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多姿,又名富贵花,因河南洛阳盛产,又名洛阳花,也有人因为牡丹与芍药的外形相似而称之为木芍药。牡丹花属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毛茛科,牡丹属,落叶灌木,原产我国北部及西部地区,现以山东荷泽栽培最多,闻名各地。多数花木适宜春季移栽,而牡丹却必须秋季移栽。正如俗  相似文献   

6.
牡丹春节催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 ,又名木芍药、花王、洛阳花、国色天香、富贵花等。牡丹品种多 ,花大色艳 ,富丽堂皇 ,号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人民把牡丹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的自然花期在每年 3~ 4月份 ,且花期很短。但通过对温度等条件的控制与调节 ,可使牡丹在春节等节日开花。1 牡丹春节催花的意义牡丹的自然花期很短 ,且过于集中 ,“养花一年 ,观花十日” ,多少使人们产生些许遗憾。通过催花技术 ,使牡丹在春节期间盛开 ,并且利用冬季的自然低温 ,延长牡丹的花期 ,使…  相似文献   

7.
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木本花卉。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种类繁多,系统复杂,为芍药属的宝库。牡丹雍容华丽,秀韵多姿,世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中国为牡丹的主要原产国。日本的牡丹是小野妹子从中国隋唐时期引进的。其虽非牡丹原产地,但却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栽培之风很盛。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是:寒牡丹、牡丹切花和牡丹盆栽。  相似文献   

8.
正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周已有栽培。芍药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芍药又名将离、离草、婪尾香、没骨花、余客、犁食、赤芍,属五亚果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花卉。一、芍药的传统文化《本草纲目》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也就是说,"芍  相似文献   

9.
芍药及其栽培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北部及西伯利亚,抗寒力强,株高0.5米~1米,花朵硕大,色彩艳丽,有芳香气味,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其富丽堂皇可与牡丹媲美。作为绿化植物,可用来布置庭院、花坛、花境,也可作为切花或盆栽。其肉质根肥大,是常用的中药材,在“升麻葛根汤”、“十神汤”、“逍遥散”、“防风通圣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营丸”、“大活络丹”等诸多方剂之中,都有芍药配伍。  相似文献   

10.
正芍药科芍药属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叶互生,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小叶全缘或深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数朵生茎上部叶腋,大而美丽;雄蕊多数,心皮离生;蓇葖果。种子多数,球形。多数种类的根、根皮供药用,有镇痉、止痛、凉血散瘀之效。花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中的第二位。一、材料和方法根据采自唐山地区的芍药属植物标本,对每种的特征、生境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进行识别、分析、讨论、研究,得出唐山地区芍药属植物一共是2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