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国农业发展史可分四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原始农业以采集和游牧为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生产;传统农业是以传统经验和技术为特  相似文献   

2.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正>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历史,每一次在技术和劳动工具上的突破,都会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原始农业始于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金属农具和精耕细作技术开创了四千年辉煌的传统农业文明;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的理论突破以及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出现又将传统农业推进到了近代农业;20世纪的农业高速发展,高产出也带来了化学物质污染、自然资源破坏以及能源的高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和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又翻开了农业发展历程的新的一页--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40年前 ,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 ,但当时农业现代化只是个模糊的远景。 90年代后期 ,农业现代化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历史了 ,每一次技术和劳动工具上的重大突破 ,就将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技术平台 ,出现一次生产力的跨越。原始农业发祥于动植物驯化和石制农具 ;金属农具和精耕细作开创了五千年辉煌的传统农业时期 ;近代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的理论突破 ,以及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出现又将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 2 0世纪的近代农业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 ,但是 ,它带来的化学物质污染、资源破坏和高能…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及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一、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缺乏。为了合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首先可采取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等四大密集生产手段。其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一般认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按照它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即根据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所采用的生产技术,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农业的现代承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作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在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以铁制农具、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后,与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近代农业又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佳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西方的农业现代化是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石油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阮正福 《农业考古》2003,(1):22-33,75
一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界定在进入对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分析研究之前 ,为了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江西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改造的方向 ,必须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从一般的意义上作出界定 ,概括其典型特征。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是人类早期以渔猎和采集获取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据历史学家考证 ,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存在了 2 0 0万年。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大约发生于公元前 80 0 0年 ,大致…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传统农业的净化,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石油农业或机械化农业)后,农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农业发展阶段。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准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形式。  相似文献   

16.
论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相似,也有一个生产结构问题.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再由种植业和饲养业过渡到传统农业或半农半牧经济或游牧经济,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前仰韶文化至仰韶文化早、中期(6200BC-3500 BC),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次;第二阶段在仰韶文化晚期(3500BC-3000 BC),以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主,采集、狩猎居次要地位;第三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2900BC-1900 BC),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萌芽;新石器时代结束以后至青铜时代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或畜牧经济转化.此后,随着北方草原游牧经济的南下和中原农业民族的北上及其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渭河上游及其代表的北方生态过渡带种植业、家庭畜养业和畜牧业的比重不断发生者变化.渭河上游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仅仅是一个特例,不能囊括全国范围,但有利于澄清学术界关于农业生产发展阶段问题的模糊认识,丰富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思想.  相似文献   

17.
持续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朱丕荣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战略和新概念人类从古至今,经历了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现在正向持续农业发展,这是农业进化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原始社会,人类可以从自然界里寻找和采收食物,不是用自己...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当前的热点。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并不是对立或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农业的伟大目标是在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走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浅析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持续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 《农业与技术》2009,29(1):125-126
世界上各种思潮时起时落,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转变为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并不是对立或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也经历了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常规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这几个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获得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