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区要求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城市社区之间,具有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共同体。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和再实践的过程,本文从实践、主要经验、主要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反思等方面对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以及对我国整体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概念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社区从最初的一个精神共同体变成了一个地域共同体。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农村社区不再只是自然状态,更是一种国家规划性制度变迁的产物。本文对近年来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等进行回顾,以期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宁海水车片现状及条件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共有角度对城郊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多种资源进行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城郊农村,也为了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提出在城乡一体化思想指导下进行基础设施、社会资源的综合布局,有计划地把部分城市功能布局到近郊农村,引导近郊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发展,城郊农村向现代社区方向进化,使城郊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居民和谐共存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5.
农村迁移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农村迁移老人定居城市的意愿以及影响他们定居城市意愿的因素。【方法】以对西安市农村迁移老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迁移老人定居城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农村迁移老人具有定居城市养老的意愿,年龄、健康状况、居住模式、住房条件、与同住子女的关系、社区参与、配偶是否随迁对农村迁移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统筹城乡综合考虑迁移老人的公共服务需求,从社区层面的构建迁移老人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突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开创了三元社会结构,也使得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阶段,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从农民养老保障的客观需求出发,顺应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综合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其根源在于外部城乡关系失衡和农村内部关系失衡。通过城乡结构性分析发现,从城乡对立下的工业化战略优先、到城乡统筹下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先再到城乡融合下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农民力量的综合作用开始构建出平等、共生、互助的新型城乡关系。在全新城乡关系框架下,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并轨,通过实施一场持久的农民自主的乡村振兴综合性发展战略,聚焦小农经济市场化与新型经营主体独立性、农民农村公共事务中主体性与组织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合理差别化、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及生命化生活化等问题,寻求积极改善之策,最终真正实现农村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43-245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要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具体内容包括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管理队伍建设和农村居民参与意识建设等方面。围绕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社区参与意识等方面对保定市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接着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70%以上降到50%左右。但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建设大大落后于城市。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农村社医的建设置于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位置。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笔者试图从国家相关政策变迁、现代理性意识形成、农村推力、城市拉力等四个角度,简要分析农民大规模进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同时并存着与城市"现代部门"相对应的高水平、现代性消费群体和与乡村"传统部门"相对应的低水平、传统性消费群体,并且这两种群体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或"两极分化"。我国是城乡二元消费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这种二元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单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变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徐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10-8512
从村落规划、民居建造2方面解析徽州古村落的生态智慧,为现代村镇规划、住宅设计提供新思路,推动现代村镇建设的合理化、人性化、生态化发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薛玉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389-5390,5392
结合山东省德州市的"合村并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了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的特点,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绿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农业推广机制的创新.该文以发展猕猴桃产业著称的陕西省眉县坡村为例,尝试从其猕猴桃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技术选择路径来阐释当前农村技术接受者角色的变化以及农业大学试验站对村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传播所提供的推动作用.因此,考察当前农民技术选择路径与村庄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对新时期农村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经济系统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系统脆弱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研究为云南山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6.
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对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清  滕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22-23,46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根本动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韩国的"新村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该文借鉴韩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提出了我国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1991——2001年间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直苴村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研究为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浅析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填补农村金融空白,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对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明确定位服务"三农"目标、拓展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远军  刘文慧  颜勇  欧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85-17288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解决现行中国城乡发展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大学生村官合法地位的缺失使得这项制度的推行遭遇根本性困难。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可给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即通过职业化的途径将大学生村官定位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专门管理者——职业村官。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介绍了公务法人制度在破解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困境的作用,并提出了破解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羌寨选址、空间布局与形态、空间格局、空间边界和空间组织5个方面阐述了四川羌族地区羌族传统村寨空间的总体特色,并将传统羌寨空间现代传承面临的问题归结为旅游过度开发、居民缺乏自我传承意识、传统村寨生活与现代生活矛盾突出。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应该在传承羌寨独特的民族性空间基础上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着重于传承羌寨空间格局、再现羌寨空间组织、延续羌寨空间边界、再现羌寨生活记忆。期望对指导羌族传统村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