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李飞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30-2531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唯一全面实施、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农田生态工程。本文以诸暨市的实践为例,对其探索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与绿色防控、农田减肥减药相结合的创新技术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个案的工作路径、创新做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3.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水质污染特征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农田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贵州草海城郊农田不同类型沟渠采集水样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对排污沟渠、人工生态沟渠和农田自然沟渠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原湿地农田沟渠TN含量春季低于夏季,TP含量春季高于夏季,TN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农田沟渠水质污染严重,人工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对比氮磷的去除率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出水区综合水质类别达到Ⅱ类.  相似文献   

4.
浅谈农田氮磷拦截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拦截项目申请、工程设计和建设、日常管理以及项目考评与验收的一些主要环节,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氮磷生态拦截技术在治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生态处理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经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处理技术是充分利用水体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的技术.通过氮磷生态拦截技术在镇江某农业示范园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拦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探讨了该技术在治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中的作用和效果,并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工程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土地整理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同时注重整理区生态环境改善,构建一种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的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结果表明,融人生态理念的土地整理,提高了整理区粮食生产能力及抗灾害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对虾集约化养殖废水排放沟渠中,设置有益菌处理和有益菌+尼罗罗非鱼+细枝江篱繁枝变种混合处理2个废水处理阶段,研究其对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的降解效果,探讨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沟渠综合生态处理技术.结果表明,有益菌处理和混合处理对总无机磷(TI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7.05%、84.43%,对COD的降解率分别为8.82%、17.65%,对总磷(TP)的降解率分别为77.6%、83.2%,对凯氏氮(KN)的降解率分别为77.05%、84.43%,技术该处理废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现代城市生态沟渠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琦  王磊  靳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81-185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沟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坏,给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很大危害,也为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严重威胁。通过对生态沟渠的构成要素:渠水、渠道和渠岸进行剖析,探索了水量管控、水质净化、自然型平面及竖向设计,以及多孔质驳岸及亲水驳岸的建设策略与方法比较,为未来西北地区城市沟渠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飞  杨旭斌  林泽铭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1):2716-2718
农田生态沟渠是强化农田沟渠净化能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沟渠水质监测对于评估生态沟渠水质净化能力与保证运维工作的及时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普遍采用沿程浓度变化来表征生态沟渠水质净化,但对于流速变化较大的沟渠而言,浓度差无法正确反映流经生态沟渠内污染物的数量。通量是污染物浓度与流量的乘积,表征的是既考虑了浓度的变化,又考虑了水体流量等特征的变化,因此,本文将选取浙江省5条生态沟渠,同时通过测定浓度差与通量差来描述生态沟渠。通过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发现:4条沟渠流速比较稳定,污染物浓度差与通量差之间的线性相关好,可用浓度差来代替通量差表征沟渠净化效果,从而节省评估工作量,对于流速变化较大的沟渠,通量是表征沟渠净化效果更为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非点源污染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明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28-4230
以黄河上游宁蒙灌区为例,分析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系统归纳了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重点探讨了生态沟渠构建在农村与农业面源退水污染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滇池北岸城郊农田生态沟渠构建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一套适宜农村地区居民-农田混合类型污水处理方案。[方法]依据生态学原理,对滇池北岸梁家村原有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学改造,扩大沟渠生态容量,强化其污水净化功能,并对其净化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对TN,TP,COD的平均浓度削减率,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分别为70.3%,66.6%,73.7%,未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为48.3%,60.6%,58.0%,而传统渠渠则为30.1%,23.8%,18.4%。[结论]农田生态沟渠不仅污水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另占用土地,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在农田实现整体效益功能,以体现在现有土地资源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目前我们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塘沽区667hm^2稻田示范区为例,就如何建立滨海地区区域性生态效益型防护林体系与现代“观赏农业”的综合模式,从几个方面进行较详细阐述。主要实施措施是:在稻田区建立“一大三统一”的防护林体系,突出生态效益,修建衬砌沟渠,达到摇测节水灌溉的目的,突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农田尾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或间接流入河流或湖泊,会引起受纳水体水质恶化。本文在简要分析生态沟渠特征及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引入农田尾水模块化生态处理概念,即设计具有独特结构并能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模块化生态沟渠,可根据不同类型植物对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特异性吸收选择最佳组合方案,使农田尾水净化效果达到最佳。通过模块化设计,生态沟渠可以更灵活应对水量、季节的变化,提升管理效率,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于2018年启动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示范项目,共新建(含改建)2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其中一条落实在缸窑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中,另一条建设于丽水市锦绣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基地。从建设思路、基本原则、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工程建设中的节制闸、硬质化沟渠生态化改造技术、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循环生态水塘等关键技术;总结了当地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科学选址、认真规划,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建立机制、发挥实效,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主要做法;指出缺乏经费来源,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工艺,突破工程维护、项目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瓶颈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建设落地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氮磷迁移生态阻控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亚热带红壤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 m底宽、1 m深的小型农田排水沟渠,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灯心草(Juncus effusus)、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水芹菜(Oenanthejavanica)等6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研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阻控技术措施及其效果。结果表明,6种水生植物的生态阻控效果差异显著(P<0.01),其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58kg/m2~2.32kg/m2,其中以美人蕉为最大,水芹菜到夏季后进入休眠期,其生物量最低。植物体地上部N、P含量(干基)变化范围分别为N 8.06 g/kg~16.39g/kg和P 1.34 g/kg~3.82 g/kg,地下部分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N 5.83 g/kg~10.80 g/kg和P 1.34 g/kg~3.35 g/kg。从生态拦截效果来看,以美人蕉对N的富集能力最强,达到23.90 g/m2,而黑三棱对P的富集能力最强(4.04 g/m2)。总的来讲,美人蕉和黑三棱在试验区具有明显的N、P生态拦截优势,其地上植株还可用作草食性动物的饲料,或者生物质覆盖还田,实现N、P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具有独特的植物-底泥-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沟渠,在水体营养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文章从生态沟渠的植物种类、构造、微生物和其它运行操作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影响生态沟渠处理效果的技术要素,总结了生态沟渠在实际工程应用的进展,提出了现有生态沟渠处理技术存在的应用局限性和改进的措施,并对生态沟渠处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面源的氮、磷流失是造成农田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水的氮、磷含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氮、磷生态拦截研究现状以及苏州市农田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的工程建设和植物管理,总结生态拦截工程的优点及成效,以期为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底泥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用于小流域源头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3条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口处(S1)、中间段(S2)和出口处(S3)沟渠底泥,分析其属性和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沟渠底泥全磷含量在0.19~0.60 g·kg~(-1)范围内,且沿水流方向有增大趋势;草酸提取态磷(Pox)及有机质含量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2=0.920和P0.05,R2=0.549,n=9);而底泥的p H值则随着水流方向有降低的趋势。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数据发现,底泥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磷吸附键能参数(Kc)分别为0.08~0.38 mg·L~(-1)、555.6~909.1 mg·kg~(-1)和0.18~0.52 L·mg~(-1)。样点S2(挺水植物梭鱼草和沉水植物绿狐尾藻交接种植区)的Smax最大、EPC0最小,样点S3次之,而样点S1的Smax最小、EPC0最大。这说明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合理配置,不仅能够影响底泥基本属性的变化,且能增强底泥对磷的吸附作用,有利于降低生态沟渠的磷输出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冬季生态沟渠磷去除效率低的问题,设置低、中、高水位下3条绿狐尾藻生态沟渠,研究不同水位下绿狐尾藻生态沟渠在低温条件下的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表现。结果表明:绿狐尾藻生态沟渠在整个冬季均有较高的除磷效果,平均TP去除率为61.9%~73.7%,且在高水位条件下,相对较高的水温和水下空间利于绿狐尾藻的生长,从而促进了TP的去除;而低水位下较高的溶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和根土界面利于基质对TP的吸附。根据磷质量平衡,植物吸收和沉积物吸附分别占进水TP负荷的30.27%~48.75%和18.38%~24.95%。研究表明,绿狐尾藻是一种适合种植于生态沟渠,用于磷去除的耐寒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不另外占用土地的、以盘培多花黑麦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沟渠湿地来降解农村生活污水,并分析各项污染物指标在沟渠中的迁移变化。结果表明,设置盘培多花黑麦草的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比,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中的氨态氮、总氮、总磷都有着较强的降解能力。靠近生活污水排水口处的300m生态沟渠内,各种污染物指标的降解幅度都较大,而远离排水口处的300m生态沟渠内,各种污染物指标的降解幅度都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