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农民认为钱和权比法更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农村发生违法案件,受害农民往往选择私了而不诉诸法律?为什么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首选上访之路而不是法律途径?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思维与主张,是保障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石。作为中国社会的末梢神经,农村法治建设对整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尤为重要,但是在缺少法治传统的农村社会,这项工作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法治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近30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问题.有邻里之间发生的争田、争水、争林、争宅基地等矛盾;有因为不懂法、不守法酿成的恶性刑事案件;"私了"现象较多,有的人以习惯代替法律,发案不报;有些地方农民生活散漫,文化生活贫乏,赌博,吸毒贩毒等现象呈蔓延之势;也有因为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甚至违法违纪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等等.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系统论要求首先构建融洽和睦、互谅互让的人际范式。而在犯罪人——被害人这对特殊的人际范式中。如何尽可能把犯罪人、被害人恢复到正常状态.如何将由犯罪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如何恢复犯罪在社区造成的不安全感。传统的刑事司法程序从未予以着重关注和切实解决。恢复性司法程序连指在调解人帮助下,受害人和罪犯及酌情包括受犯罪影响的其他个人或社会成员,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犯罪造成的问题的程序的总称。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选一大背景下,恢复性司法具有显著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中国的法治化离不开农村的法治化,农村法治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农村法治化的缓慢和滞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要从农村社会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治的构建,找出现代农村法治的解决方略。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家不仅要防止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而且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后,能及时给予被害人应有的救济。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刑事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对于提高打击和预防犯罪效能,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犯罪预防是全世界各国都在采用的传统的控制犯罪的模式,是从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的角度着手进行预防犯罪的发生,但是犯罪数量的持续增长暗示着这一传统的犯罪预防对策的失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否可以从犯罪的对立面——被害这一角度来预防被害(事实上也是预防犯罪)?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被害人在被害过程(犯罪过程)中的责任则犹为重要。确定了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可能负有的责任,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被害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对桂东南农村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非讼方式在农村存在的现状、特征及纠纷当事人选择解决方式的考量因素,针对非讼方式所存在的缺陷,从"内、外"2方面提出完善非讼方式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农村的法治建设中,不仅要靠国家权力的推进,也要考虑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在农村的影响。而传统和合文化有助于农村民主法治的建设,有助于培育和谐新农村的法治主体,营造和谐的农村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构建法治社会、体现法治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宣传教育、观念认知、功能导向、精神激励、社会稳定这五大基本功能,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根据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下法制教育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形式、内容、组织投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从法治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组织制度建设上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全面加强依法治国才能有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法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农村生产经营的秩序,以及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的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一些部门没有将法治建设与农村的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推进。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法治的基础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则不然,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行为,才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同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数量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威胁,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渐成为犯罪多发群体,我们更应该深入地研究其犯罪成因,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云南农业》2008,(9):40-40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正处在急剧老年化时期。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老龄化社会结构的迅速形成,诱发了诸多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农村老年人犯罪现象,某市法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2006年60岁以上的农村犯罪人员占全部犯罪人员总数的1.4%,2007年则上升到了2.1%,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寓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之中。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乡村社会还是处于向现代社会的慢速转型时期,乡村秩序的基础仍然有传统社会的印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使人们产生法治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时期,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趋于解体,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建立法治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承诺作为近年来的刑事热点问题一直倍受关注。被害人承诺的刑法定位不是学派之争,应该由具体犯罪的性质来决定。动机错误情形下被害人做出的瑕疵承诺一律判断为有效的理论存在缺陷。我国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先强奸后通奸的行为属于被害人的事后承诺,应属无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农村法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但多数学者视中国传统文化为法制现代化的障碍。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现代法治的基因以及乡村宗族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乡村宗族文化中蕴涵的规范意识是农村法制的生长点;乡村宗族势力构成的法治集团是农村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然而经济的发展没有使农村的犯罪率随之下降,农村犯罪依然比较猖獗。农村的盗窃抢劫案件使广大农民对自身的人身权产生很大的担忧,黄、赌、毒案件向农村社会蔓延渗透,这些案件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根据农村犯罪特点进行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打击和预防工作,并通过扩大进城农村人口规模,减少农村犯罪增长压力。本文结合当前农村犯罪情况的调研,对农村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发表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农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对此,我们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司法和社会“五道防线”,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以来,以农村空巢老年人为侵害对象的各类犯罪案件增多。侵害老年人犯罪特点明显,一是以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和强奸犯罪案件为主;二是流窜作案现象突出;三是侵害老年人犯罪社会危害后果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地区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老年人防范和对抗犯罪的能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二是多数老年人受到侵害后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礼法”文化内容广泛,在我国农村乡风乡俗中,作为农村的传统治理方式延续至今。就目前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农村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普法不到位等方面。立足传统,把“礼法”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提高农民法律自觉意识、完善农村立法、促进普法互动,从而完善新农村民主法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