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树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13-3615,3624
运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观察研究鳄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结果发现,鳄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样式,并且导管分子穿孔板存在着6种类型:①两端均为一个单穿孔板;②一端为一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梯状穿孔板;③两端均为梯状穿孔板;④一端为梯状穿孔板,另一端为奇特样式穿孔板;⑤两梯状穿孔板分别位于同一导管分子相对的侧壁互相对应;⑥一单穿孔板和一梯状穿孔板分别位于同一导管分子相对的侧壁互相对应;还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管间纹孔式为互列纹孔式,导管射线间纹孔式为横列、纵列刻痕状纹孔式。部分导管分子侧壁具有纹饰。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辽东楤木1年生实生苗根及不定芽的结构,发现其根进行次生生长,次生韧皮部分化较多,其内有两轮排列整齐的树脂道,次生木质部中早晚材明显,导管分子穿孔板为单穿孔板、梯状穿孔板、网状穿孔板。维管射线发达,周皮发育明显。根上发育大量的不定芽,不定芽起源于次生韧皮部细胞。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物显微镜对牡丹一年生枝条的次生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旨在了解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的导管形态特征,为其生理生态及系统发育的合理解释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牡丹次生木质部具有螺纹、梯纹和孔纹三种类型的导管,穿孔板具有孔状穿孔板和梯状穿孔板两种类型,导管端壁的穿孔及尾尖形态多样,孔膜退化比较彻底.不存在明显的导管二态现象,平均长度为1100μm,平均宽度为200μm.牡丹导管形态特征的多样性揭示了其较为复杂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和相对较低的演化地位.  相似文献   

4.
对刺玖蔷薇根和茎的木材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根的木材为散孔材,导管多具梯状穿孔板;而茎的木材为环孔材,导管多具单穿孔板,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在根和茎的次生木质部中均具有丰富的木薄壁组织。  相似文献   

5.
笃斯越桔茎次生维管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笃斯越桔茎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笃斯越桔茎次生韧皮部中的筛管分子属于双子叶木本型,筛管分子周围无伴胞的存在;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为具梯状穿孔板或单穿孔板的梯纹导管;管胞为普通管胞和环管管胞二种;木射线属异形Ⅰ和异形Ⅱ型;木薄壁组织为傍管薄壁组织和离管薄壁组织并存。  相似文献   

6.
杏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杏李9个品种的茎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杏李果树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类型多属螺纹,网纹导管型,其导管端壁倾斜具梯状穿孔板;经观察统计分析,其导管分子长度杏平均为322.7μm,李平均为338.9μm;导管分子最大直径杏为36.5μm,李为37.8μm。同时我们将杏李9个品种与苹果中红星品种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杏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之长度均较红星苹果短,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导管分子之最大直径较红星苹果小。次生木质部中纤维分子杏李9个品种均较红星苹果长而尖细,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这些解剖特征为杏李较苹果次生木质部致密并较抗旱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研究果树茎次生维管组织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了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3个树种次生木质部的显微构造。经方差分析,3个树种间导管分子、木纤维、轴向薄壁组织和木射线组织等解剖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兼具亲本特征。首次发现中国鹅掌楸中存在单穿孔导管,约占4%。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导管分子短、导管端壁穿孔板横隔数少、弦切面木射线组织的宽度、高度小以及轴向薄壁细胞束的细胞个数少。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鹅掌楸相比具有更多的原始特征,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进化。  相似文献   

8.
对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茎次生木质部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为环孔材;射线属异形Ⅱ射线;导管分子的穿孔板为单穿孔板,根据穿孔板的位置和数量,确定导管分子具有3种形态,即一端只有1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螺纹增厚;一端具有2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螺纹增厚;两端各具1个单穿孔板,且侧壁具螺纹增厚。  相似文献   

9.
采用硝酸-铬酸离析法对金花含笑(Michelia ingrata B.L. Chen et S.C. Yang)木质部进行离析,运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显微照相以及电镜扫描的方法对其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金花含笑的木质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样式:一端具尾,两端具尾或两端无尾;导管壁加厚方式有梯纹加厚和螺纹加厚两种,穿孔板为梯状穿孔板,未见单穿孔板.  相似文献   

10.
珙桐营养器官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我国珍稀特产树种珙桐叶、茎、根器官进行了解决学研究,发现其叶为两面叶,气孔平列型,仅分布于下表皮,栅栏组织发达。茎的皮层和髓生活薄壁细胞丰富,次生木质部导管散生,导管端壁具校状复穿孔。根的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型。根、茎、叶薄壁组织细胞中均有丰富的结晶体,部分细胞壁出现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珙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综述了珙桐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意义,探讨了珙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并提出了珙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将珙桐应用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能够丰富园林树种及景观内容,具有科普意义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甘肃文县珙桐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2联列表,应用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等技术,测定甘肃文县珙桐群落的8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以半矩阵图表达测定结果。研究表明,珙桐群落种间联结较复杂。群落的8个优势种28个种对间有10对存在显著的正联结(I0>0.4)。其中珙桐与生态习性相似的包果石栎、千金榆表现为极显著正联结,白桦与亮叶桦亦为极显著正联结。群落中1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负联结(I0<0.7),约占总种对数的54%反映出该区域珙桐群落的次生性和年青性。珙桐、包果石栎、青冈与白桦、青冈与亮叶桦生态习性差异较大,表现为极显著的负联结。表明生态习性相似、对环境要求相似、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相伴随出现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从外植体种类、无菌体系的建立、培养基及激素选择、生根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珙桐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甘肃文县珙桐群落优势种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甘肃文县珙桐群落优势种种群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仅在与包果石栎、青冈组成的群落中其种群表现为集群分布。分析优势种个体百分率与胸径径级的关系表明:分布于碧峰沟上源和范坝竹园沟珙桐群落内的珙桐幼年个体百分率极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失去优势种地位,而以伴生种形式存在于其它增长型优势种群形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分布于石磨河上源的珙桐群落,珙桐、千金榆为增长型种群,亮叶桦、白桦无幼年个体,为衰退种群,经过一定时期,二者将不再为优势种,逐渐从群落中消逝。  相似文献   

15.
王磊  代勋  汤家鑫  黄良江  祁岑  杨顺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38-16741
由于光叶珙桐的繁殖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光叶珙桐的天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濒临灭绝。分析了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的种群特点,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提出了光叶珙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北省长阳县珙桐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条件、项目建设和效益评价进行论证,阐述了珙桐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观点,对珙桐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文久 《农学学报》2016,6(2):92-95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一种濒危的孑遗植物,由于其花形优美,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珙桐种子繁殖或扦插等繁殖方式都非常困难,无论从种质保护还是经济应用的需要,开展珙桐的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珙桐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消毒液升汞的不同浓度和基本培养基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春季的鳞芽及半木质化的带芽枝条效果较好,75%的酒精消毒10 s 及0.1%升汞消毒10 min 基本能达到要求,而基本培养基以WPM培养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构建了珙桐的以芽繁芽技术体系,但组培苗的生根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珙桐种壳坚硬,透水透气性差,种子休眠期较长,用种子繁殖珙桐幼苗难度较大,故引种繁殖首选还是直接移植小苗进行驯化栽培。珙桐移植到低海拔地区成活的关键是苗木的过夏问题,尤其是高温炎热的夏季,日光强烈直射,易导致幼苗叶片萎蔫,通过遮荫降低温度,加强水分管理,提高湿度,人为创造适合珙桐生长发育的环境,帮助其进行光合作用,以期适应新的环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