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菌菜套作栽培模式是指利用果菜类作物株型高大、生长周期长的特点,与菌类套种,根据两种作物各自的生长特点,相互促进,协调生长,互供互补。在不增加栽培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经济效益。其主要栽培模式要点为:栽培模式为大垄双行,垄宽  相似文献   

2.
菌菜套作栽培模式是指利用果菜类作物株型高大、生长周期长的特点,与菌类套种,根据两种作物各自的生长特点,相互促进,协调生长,互供互补,在不增加栽培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经济效益。其主要栽培模式要点为:栽培模式为大垄双行,垄宽100厘米,高20厘米,垄与垄间距50厘米,在小行距间套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间作模式对番茄连作障碍的影响,将生菜和芹菜2种作物分别与番茄间作,研究间作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根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可以显著增加连作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的比例,显著降低真菌数量,同时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减轻连作对番茄生长的影响,提高番茄产量,缓解番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4.
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果类蔬菜与叶类蔬菜高效套种模式,大幅提高温室内土地利用率,特开展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仅起垄、铺设滴管、覆膜环节比对照每1 hm2节省劳动用工37.5%;番茄上市期提前5 d,产量增加25.14%,套种两茬叶菜,实现节本增收101 188.2元/hm2;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病虫害发病率显著降低,番茄品质明显提升,番茄田间生长势及室内考种数据分析均表现不错,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鲜猪粪和稻草为发酵原料,研究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进行大棚CO2 施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CO2 施肥可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总产提高43.8%,上市时间提早15 d,前期产量比对照增加220%,总收益增加68.8%,净收益增加66.1%.处理棚番茄果实不但外观色泽亮丽、充实度高、口感好,而且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 含量以及糖/酸比指标等均有显著改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因此,该项技术有望开辟一条既可解决大棚CO2 亏缺和大量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能通过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使农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进程,本试验以大型粉果番茄品种‘圣罗兰3681’为试材,在保持666.7m2栽植2 400株左右的密度前提下,设置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4种处理,研究不同垄畦类型对早春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惯用的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栽培相比,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栽培能够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生长,提早采收期,并提高果实产量。高畦双行番茄产量分别较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增加11.4%和7.8%,更适合设施内机械化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新型栽培方式下甜椒苗期N2O的排放量和排放昼夜变化规律,明确新型栽培方式下最佳的蔬菜减排栽培模式,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土垄栽培、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3种栽培模式的内嵌区和整个垄部连续取气测定N2O排放量。结果表明,测定时间段内,设施甜椒苗期的N2O排放通量出现两个排放峰值,呈现昼高夜低的现象。在白天(8:00-16:00),SSC矮垄的垄部N2O的平均排放通量最大,为0.180 mg·m-2·h-1,土垄的垄部N2O的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0.112 mg·m-2·h-1;在夜间(17:00-22:00),SSC标准垄的垄部N2O的平均排放通量最大,为0.113 mg·m-2·h-1,土垄的垄部N2O的平均排放通量最小,为0.064 mg·m-2·h-1。3种栽培模式的N2O的昼夜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与土垄栽培相比,SSC矮垄栽培更有利于甜椒的生长。综上,SSC矮垄栽培有利于设施蔬菜的生长,为设施蔬菜减排增效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日光温室空间,可以增加经济收益。通过确定平菇接种时间和番茄定植时间,分析了菇菜共生期间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以及CO2和O2浓度的变化,并对平菇栽培中的湿度调控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明确日光温室秋冬茬平菇-番茄间作栽培中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9月下旬及以后接种平菇,菌袋污染率低,出菇产量高;10月上旬及以后进入菇菜共生期,此时棚内的温度和番茄对垄间平菇的遮光均适宜平菇生长;平菇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供给番茄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光合作用又为平菇生长补充新鲜的O2;配备内置式供水系统的菌墙栽培方式适宜菇-菜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平菇栽培。日光温室秋冬茬平菇-番茄间作的三大关键技术是8月上旬定植番茄,9月下旬及以后接种平菇,利用配备内置式供水系统的菌墙栽培方式进行菇菜共生期间的平菇栽培。  相似文献   

9.
为了完善设施蔬菜种植的水肥运筹技术,掌握肥料施用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番茄垄膜沟灌与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尿素施用量为600 kg/hm~2时,番茄产量和纯收益均最高,分别为145 464 kg/hm~2和21.519 24万元/hm~2;在相同的灌溉模式下,番茄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高先增加后降低;氮肥施用量相同时,膜下滴灌的产量高于垄膜沟灌的产量;膜下滴灌模式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垄膜沟灌模式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硅肥在番茄生产和更广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金棚一号”番茄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研究施用有机硅肥对番茄产量、果实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用含硅肥料(N-P2O5-K2O 20-10-20)可以显著提高番茄产量,较对照增产16.16%,较施用史丹利复合肥(N-P2O5-K2O 20-10-20)处理增产5.45%;施用含硅肥料对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和糖酸比均无显著影响;施用含硅肥料可以显著提高番茄的肥料利用率,尤其是磷的利用效率.[结论]施用硅肥对番茄生产是有益的,能够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作物高产栽培模式,增加作物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收入,对马铃薯单双行起垄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行起垄栽培与双行起垄栽培相比,总结薯数多20.3个/21m2,结薯率多3.0%;增产2281.5kg/hm2,增产率10.37%。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4垄玉米、2垄大豆),3∶2(3垄玉米、2垄大豆),2∶1(2垄玉米、1垄大豆)3种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以及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共5个处理.经过1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作处理,间作系统中玉米在产量、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1,其中4∶2模式土地当量比高于3∶2模式和2∶1模式.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相对大豆的竞争力(Acs)均>0,表明玉米竞争力强于大豆,顺序为4∶ 2>2∶ 1>3∶2.在作物耗水等方面,间作玉米耗水量均高于单作,间作大豆耗水量均低于单作,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间作玉米的子粒产量,间作玉米产量比单作产量平均提高15.7%;间作大豆产量比单作产量降低20.3%,其中4∶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最优.这说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土地优势和产量优势,其中4∶2模式为最佳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CO2浓度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CO2浓度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升高,番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根/冠比增大,说明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比促进地上部生长更为明显;发达的根系大幅增加了氮、磷、钾的总吸收量,但对体内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表现不一,对氮含量影响不大,钾含量反而有所降低,高浓度CO2处理明显增加磷含量.增施CO2极显著地降低番茄体内尤其是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因此,增施CO2不但可大幅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显著改善农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4.
加工番茄“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全新的栽培技术。试验将“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与普通栽培模式在优质丰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在提高加工番茄的商品产量(“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总产量为97.74 t/hm2,传统栽培模式总产量为91.78 t/hm2,前者比后者增加6.5%),改善果实的品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83%,传统栽培模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33%,前者比后者增加11.5%),减少烂果,增加商品果率(“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果实的平均商品果率、烂果率和日灼果率分别为98.21%、1.62%和0.17%;传统栽培模式果实的平均商品果率、烂果率和日灼果率分别为83.67%、15.88%和0.45%);减轻病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辐射累积量控制的灌溉模式下,探讨不同灌溉量对番茄开花坐果期生长和水肥利用效能的影响,为日光温室番茄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内嵌基质土垄栽培条件下,以番茄"丰收"杂交种为供试品种,采用营养液滴灌。灌溉模式分为常规时间间隔灌溉(以下称"常规灌溉",CK)和辐射累积量控制灌溉两种,其中辐射累积量控制的灌溉模式分为低灌溉量(T1)、中灌溉量(T2)和高灌溉量(T3),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灌溉量的番茄开花坐果期生长和水肥利用效能的差异。【结果】相比于处理CK,处理T1、T2和T3的灌溉量分别减少了39.3%、30.3%和14.0%,而且灌溉量越大,基质水分含量越高,处理CKT3T2T1。辐射累积量控制的灌溉模式有利于番茄营养和生殖生长,显著提高了番茄生物量,相比于处理CK,处理T1、T2和T3的番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7.1%、75.3%和32.7%;其中,处理T2的番茄生物量达到102.9 g/株,也显著高于处理T1和T3。辐射累积量控制的灌溉模式晴天的灌溉量多于阴天,而且中午的灌溉量多于早晨和下午,与植株对水肥的需求相匹配;此外,该灌溉模式有效节约了水肥,避免了水肥的浪费,相比于处理CK,在晴天和阴天时,处理T3的废液排出率分别减少了62.5%和72.6%。该灌溉模式下的适宜灌溉量也显著提高了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相比于处理CK,处理T2的产量增加了14.2%,达到61.3 t·hm-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4.1%,灌溉量过少则抑制了植株产量的提高。【结论】辐射累积量控制的灌溉模式能够促进番茄的生长,有效节约了水肥。其中处理T2灌溉量533.0 m3·hm-2,可作为日光温室番茄开花坐果期的参考营养液灌溉量。  相似文献   

16.
2008-2010年在渭北旱塬区,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垄上覆地膜沟内分别覆普通地膜(PP)、生物降解膜(PB)、玉米秸秆(PS)和液体地膜(PL)4种沟垄全覆盖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期,PP、PB和PS处理可明显提高0-200 cm土壤蓄水量;生育中期,PS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为显著;生育后期,各沟垄全覆盖处理与对照的土壤蓄水量无显著差异;整个生育期PL处理与CK的土壤蓄水量差异不显著.PP和PB处理3a玉米生育期5-25 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增高1.6℃和1.3℃,PS处理降低1.9℃,而PL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PP和PB的增温保水效应使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CK;PS处理的降温效应促进玉米中后期生长,其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CK;PL处理对玉米各生长指标影响不显著.与CK相比,PP、PB和PS处理3a平均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0%、13.8%和15.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10.2%和11.6%.可见,垄覆地膜沟覆地膜、生物降解膜或秸秆的沟垄全覆盖种植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状况,促进玉米生长,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渭北旱塬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求适宜的蓝莓套种模式,选择花生、辣椒、毛豆和西瓜4种作物分别与蓝莓进行垄间套种试验,研究套种对蓝莓叶片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套种)相比,套种不同作物蓝莓叶片中氮、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西瓜套种,蓝莓叶片氮含量比对照增加1倍;与辣椒套种,蓝莓叶片钾含量比对照增加50%,且2种作物套种对叶片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套种4种作物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套种毛豆可提高土壤的氮含量,套种西瓜可提高蓝莓对磷和钾的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马铃薯的合理栽培模式,在青海省乐都县开展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试验,其中,农户模式N和P2O5肥料用量分别为238.5和345.0 kg·hm-2,不施钾肥,春季露地人工播种;现有模式中N,P2O5和K2O肥料用量分别为240.0,210.0和150.0 kg·hm-2,春季人工起垄覆膜、播种;创新模式中N,P2O5和K2O肥料用量分别为180.0,157.5和112.5 kg·hm-2,春季机械起垄覆膜、播种,对比不同模式下马铃薯产量、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创新模式中马铃薯产量与经济效益最高,产量达35 670 kg·hm-2,毛收入52 078元·hm-2,与农户模式间差异显著;创新模式中作物养分积累量最高,且合理施肥促进了氮磷钾向块茎的转移,提高了养分利用率,氮磷钾的偏生产力也较高,尤其是磷和钾,超过了200 kg·kg-1。综合来看,该创新模式是适合青海浅山地区马铃薯种植栽培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方式对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氮肥深施(条施、穴施)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但其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撒施、条施和穴施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改变了油菜生长期间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不施氮对照除在油菜移栽后第10 d N2O排放通量较大外,其余时间排放均较为微弱.氮肥撒施、氮肥条施和氮肥穴施均在油菜移栽后第10d和第117d出现N2O排放小高峰,排放最大高峰出现在移栽后第100 d.氮肥深施显著提高油菜生长季N2O总排放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与氮肥撒施相比,氮肥条施和氮肥穴施分别增加N2O总排放量37.2%和19.3%,提高氮肥利用率72.3%和59.3%,增产28.8%和25.8%,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与氮肥撒施无显著差异;氮肥条施的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著低于氮肥穴施.研究表明,在获得相同产量的前提下氮肥撒施并无减排N2O的优势,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过程中在氮肥深施时采用条施有利于N2O减排.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根引"腐殖酸水溶肥对设施番茄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根引"在设施番茄上的最佳施加量。【方法】通过土壤起垄栽培,在设施番茄上施加1、1.5和2 kg/667m2"根引"共3次,定期测定番茄的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施加1和1.5 kg/667m2的"根引"对番茄生长促进效果较明显,而1.5和2 kg/667m2的"根引"对番茄的后期产量促进效果较明显,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施加1~2 kg/667m2的"根引"腐殖酸水溶肥促进了番茄的生长,并增加了番茄的单果重以及产量,施加1.5~2.0 kg/667m2的"根引",对番茄生长促进和产量及单果重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