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C、N细胞质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诱导同核异质体玉米的离体根冠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方法]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结果]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Mo17-C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Mo17-N.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7 h时,M017-C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68.7%,而Mo17-N仅为29%;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下,Mo17-C也于7 h时达最大凋亡率,为57.3%,而Mo17-N为27.7%.[结论]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的.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 33258染色相比,两者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分别诱导2对同核异质体玉米的幼苗根冠细胞(即:基因型为B3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B37和同核保持系NB37,基因型为Mo1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Mo17和同核保持系NMo17),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研究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结果表明:CB37的幼叶接种PBS再经150mg/L的HMC毒素处理后,其根冠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45.3%,而NB37仅为15.3%;CMo17凋亡率最高达63.7%,NMo17仅为6.39%;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活细胞核发出绿色荧光,坏死细胞核则呈现橙红色荧光,且细胞核呈松散的颗粒状或新月状,凋亡细胞则发出黄绿色或绿色荧光,染色体固缩成新月状或颗粒状。  相似文献   

3.
以2对同核异质玉米B37和Mo17叶片的原生质体为试材,并将原生质体随机分为4组,HMC毒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150μg/mL,处理时间分别为1、3、6h。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处理后原生质体的凋亡特征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HMC毒素处理玉米原生质体后发生细胞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色质等凋亡特征;经不同浓度HMC毒素处理B37和Mo17玉米原生质体,CB37的最大凋亡率为10.80%,NB37为4.90%,CMo17为21.00%,NMo17为8.83%;HMC毒素对2种基因型的C、N细胞质所测结果一致,均为C细胞质对毒素敏感,先出现细胞凋亡,N细胞质出现细胞凋亡的时间相对较晚;C、N之间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显著,且前者高于后者。当毒素浓度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当处理时间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质量浓度为250 μg/mL时,诱导12 h后Mo17-C出现的DNA-ladder最明显,而Mo17-N在HMC毒素质量浓度升至300 μg/mL时,诱导12 h后DNA-ladder才最明显。原生质体的凋亡检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并统计其凋亡率,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产生凋亡小体、环状染色质和染色质边集的现象,且凋亡率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对于相同处理,C细胞质的凋亡率显著高于N细胞质,Mo17-C对HMC毒素的敏感性大于Mo17-N。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有效浓度,在诱导中和接种后两个阶段分别测定防御酶活性及与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基因型与不同细胞质玉米都可以利用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以增强其抗性;不同处理时期,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诱导处理均导致抗病性反应的产生,对C细胞质的预处理效果好于N细胞质,且具有浓度效应。【结论】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后,刺激了POD、PAL酶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下降,以此来启动玉米本身的防卫系统,因钝化作用而抑制侵染,当再接种高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后,抗病性相关酶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使C细胞质玉米对HMC敏感性降低,从而玉米叶片呈现出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对玉米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病菌所产生的毒素(Patho-toxin)引起的。本文分析了三套(C、S、N)和20对(C、N)同核异质系玉米根冠细胞经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溶液处理后细胞的死亡率。实验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用稀释30倍的毒素过滤液处理3小时,采用WF9,B73、B37三种基因型的T、C、S、N四种细胞质试材,其根冠细胞死亡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4.57±4.07;43.95±3.98;21.20±3.99、15.60  相似文献   

7.
以昆虫细胞Spex-Ⅶ和Sf9为试材研究斑蝥素对昆虫的杀虫机理。采用MTT法,结果表明,斑蝥素对这两种细胞凋亡的增殖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且对Sf9作用更为敏感:处理2,3,4 d后,斑蝥素对Spex-Ⅶ细胞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17.623 8,13.225 1,10.707 8μg/mL;对Sf9细胞的IC50为5.433 8,1.228 9,1.222 6μg/mL;采用瑞氏-吉姆萨细胞染色和Hoechst33258荧光细胞染色法,结果表明12.5μg/mL斑蝥素处理Sf9细胞,25μg/mL和50μg/mL斑蝥素处理Spex-Ⅶ细胞,2 d后,斑蝥素对两种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可以观察到凋亡形态特征:胞膜完整,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  相似文献   

8.
MTT法检测金针菇多糖(FVP)在不同浓度(0,50,100,200,500,1 000μg/mL)及不同时间(24 h和48 h)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盒检测FVP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试剂盒法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表明:FVP以剂效时效关系抑制细胞增殖,浓度在500,1 000μg/mL处理48 h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47. 2%和57. 1%。细胞凋亡率随着FVP浓度增高而增高,浓度为500μg/mL和1 000μg/mL时的凋亡率分别为33. 8%和40. 7%。FVP使细胞呈现致密、明亮、蓝色浓染的核固缩细胞凋亡变化,且镜下细胞数目随FVP浓度增加而减少。FVP能够同时使Caspase3、8、9活性蛋白表达增高,且呈浓度依赖性。FVP能抑制癌症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及死亡受体途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Hel minthospolium maydis T小种毒素(HMT毒素)和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中的提取蛋白及菌丝细胞壁的提取液,预处理不同玉米品种3叶期叶片后再接种高浓度HMT毒素,在无菌条件下培养5 d后测量叶片病斑大小,并测定玉米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只有纯化的低浓度HMT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系统性广谱抗性,但不同玉米品种所需的最适合浓度有差异;TC103以质量浓度0.025μg/mL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PAL活性最高;TB37和TMo17 2个自交系,以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μg/mL和0.050μg/mL的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在Hm—毒素——根冠细胞测定法中,处理的温度,离体根冠细胞的浓度,毒素制剂的pH值和光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和Hm—毒素诱致根冠细胞死亡的结果。试验证明:在低温,有光照和偏酸性的基质下获得的测定结果不理想,而黑暗25℃下处理12个小时,离体根冠细胞浓度为1000个/ml,毒素制剂的pH值为7.0左右时测定最宜。试验还发现,虽然改良Fries培养基中的酒石酸铵,NH_4NO_3和NaCl诸组分会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但用这种培养基制备的培养物滤液诱致的玉米根冠细胞死亡仍比病叶提取液强。此外,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根冠细胞其自然存活率的差异也很大;测定的时间须控制在12小时以内。可见,进行定量的Hm—毒素生物测定,严格地控制上述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LPS体外致人ChangLiver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意义。[方法]分别用20.40、60、80、1130μg/ml浓度的LPS作用ChangLiVer细胞24h,采用MTF法检测LPS对ChangLive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分别测定ChangLiver细胞上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IJDH)的活性,并通过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用药24h后ChangLiver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80和100u晷/ml浓度的LPS作用后ChangLiver细胞存活率显著性降低,胞外AST、ALT、ALP、γ-GT、LDH酶活性升高,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呈现细胞核固缩等细胞凋亡现象。(结论l用80μg/ml的LPS与ChangLiver细胞共培养24h,可以建立理想的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0、2、4、8μmol/L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另以4μmol/L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0、24、48、72h,以Hoechst33258/PI荧光染色法进行形态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表达。结果随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小体逐渐增多,而Bcl-2/Bax比例下降,Caspase-3表达增强。结论三氧化二砷可通过下调Bcl-2/Bax比例和上调Caspase-3的表达诱导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徐律  李连军  杨最素  孙瑜  丁国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280-6281,6284
[目的]探讨菲律宾蛤仔酶解多肽的制备及体外抗肺癌H1299细胞的活性。[方法]选择胰蛋白酶酶解菲律宾蛤仔,经超滤得到3kD以下的酶解多肽,应用MTT法、HE染色和AO/EB染色等方法检测其体外抗H1299细胞的活性。[结果]3 kD以下的酶解多肽作用于H1299细胞后,MTT法检测结果表明该多肽能抑制该细胞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经HE染色和AO/EB染色发现H1299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菲律宾蛤仔酶解多肽能明显抑制H129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李连军  徐律  杨最素  丁国芳  孙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7-6718,6762
[目的]探讨菲律宾蛤仔酶解多肽抗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对菲律宾蛤仔内脏进行酶解,经超滤截取3 kD以下的多肽,应用MTT法、倒置显微镜观察和AO/EB染色等方法检测其体外抗DU-145细胞的活性。[结果]MTT法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多肽对DU-145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和AO/EB荧光双染观察到DU-145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论]菲律宾蛤仔3 kD以下的多肽具有抑制DU-145细胞生长,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D幼鼠在常压慢性持续缺氧及低CO2下心室肥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SD幼鼠于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14 d及21 d后分别测量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RV/(LV S))、右心室/100g体重(RV/100 gBW)及左心室加室间隔/100g体重比值((LV S)/100 gBW)和右心室组织切片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凋亡率。结果: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下各组RV/(LV S)和RV/100 gBW比值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与缺氧时间成正比;各组间(LV S)/100 gBW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14 d组、缺氧21 d组的右心室组织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比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且以缺氧21 d组上升更为明显。结论: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可致SD鼠右心室肥大、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其严重程度与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花鲢Aristichthys nobilis(Rich)血细胞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浓度的铜离子Cu^2+进行不同时间的胁迫诱导,通过瑞士姬姆萨染色和AO/EB荧光染色,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统计凋亡率。结果表明:在Cu^2+的胁迫作用下,花鲢血细胞呈现细胞变圆、核变圆、核边缘化、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形态特征,且凋亡细胞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明Cu^2+能诱导花鲢血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而且细胞凋亡率与Cd^2+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成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燕  张伟  李恺  滕安娜  王辉  徐五通  刘元敏  顾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96-10897,10921
[目的]探讨纳米银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用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染色质的变化,用Fluo3荧光染料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并利用ELLSA试剂盒检测Caspase-3凋亡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50μg/ml纳米银处理36h后,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率达到最高((48.3±0.33)%),凋亡酶活性增强,并且细胞内游离的Ca2+荧光强度达到41.70±18.78。结论50μg/ml纳米银作用36 h可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8.
以花鲢Aristichthys nobilis(Rich)血细胞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浓度的铜离子(Cu^2+)进行不同时间的胁迫诱导,通过瑞士姬姆萨染色和AO/EB荧光染色,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统计凋亡率。结果表明:在Cu^2+的胁迫作用下。花鲢血细胞呈现细胞变圆、核变圆、核边缘化、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形态特征,且凋亡细胞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明Cu^2+能诱导花鲢血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而且细胞凋亡率与Cd^2+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成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