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酸茶品质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德昂族不同级别酸茶主要内合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级别酸茶内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感官审评,明确了不同级别酸茶内合成分含量与品质有着重要关系,指出德昂族酸茶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其形成了特殊的内含化学成分,为酸茶的规模化生产、检验检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香气是桂花茶感官品质评价的核心因子,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决定着桂花茶的香气质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2020年和2019年桂花茶的挥发性物质,研究桂花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桂花茶可检出42种挥发性成分,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醇类化合物的种类最多。不同年份桂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2019年样挥发性成分总量比2020年样高;共有挥发性成分中十六烷酸、亚麻酸、(Z)-吡喃型芳樟醇氧化物1、脱氢二氢-3-环氧-紫罗兰醇和十六烷酸甲酯等含量较高;2019年样的十六烷酸含量最高,酚酞二丁酯、植醇、磷酸三乙酯等化合物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不同工艺六堡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艺六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别显著,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比现代工艺六堡茶高;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咖啡碱、茶褐素含量显著低于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共检出4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共有成分,其中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芳樟醇、β-紫罗酮、苯甲醛、3,5-辛二烯-2-酮、十四酸等;现代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紫罗酮、3,5-辛二烯-2-酮、水杨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等.  相似文献   

4.
信阳毛尖与黄山毛峰及西湖龙井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阳、黄山、杭州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其中信阳的鲜叶由3个公司加工成3个信阳毛尖茶样,共5个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香气物质,结合感官审评和GC–MS,分析3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特点及成分构成。结果表明:3个信阳毛尖茶样香气均表现为清香,黄山毛峰茶样香气馥郁带兰花香,西湖龙井茶样香气浓郁带高火香;5个茶样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4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24种,5个茶样中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信阳毛尖茶样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壬醛、环氧芳樟醇、反香叶醇、δ–杜松烯、反–橙花叔醇、棕榈酸、反式植醇;黄山毛峰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β–芳樟醇、反香叶醇、壬醛、己醛、反式植醇、环氧芳樟醇、庚醛,且在黄山毛峰茶样中检测出苯乙醛、脱氢芳樟醇2种独有的令人愉悦的香气成分;西湖龙井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反香叶醇、环氧芳樟醇、壬醛、顺氧化芳樟醇、己醛、δ–杜松烯、δ–杜松醇,西湖龙井茶样中检测出烷烃类和吡嗪类物质的数量较多,但未检测出棕榈酸。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份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份茯砖茶(分别于1975、1985、1991、1994、1996、1999、2004、2009和2012年生产)为试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检测结果表明:9份茯砖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05种,其中共有成分62种,不同年份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93、91、88、78、77、72、88、87和83种,以1975年生产的茯砖茶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最多,总含量最高(62.202%);挥发性成分以酸、醛、酮类为主;棕榈酸、壬酸、植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正己醛是多个样品的主要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份样品茯砖茶归为5组,1975年和2012年的茶样各成1组;1985和1991年的茶样为1组,1996、1999和1994年的茶样为1组;2004和2009年的茶样为1组。  相似文献   

6.
都匀毛尖茶挥发性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阶段鲜叶和不同等级成品都匀毛尖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并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从3种都匀毛尖茶鲜叶和4种成品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测定,结合Nist2005和Wiley275谱库鉴定各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将7个样品的挥发油对6种常见菌株进行抗菌试验.【结果】7个样品共检出124种挥发性化学成分,相同成分18种.3种鲜叶茶共检出73种挥发性成分,相同成分40种.4种成品茶共检出93种挥发性成分,相同成分35种.7个样品对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一芽一叶初展外,其余6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加工对都匀毛尖茶的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影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等级茶的挥发性成分也有差异.都匀毛尖茶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德昂酸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抗肥胖作用,按体重分别以德昂酸茶1.0 (低)、2.0 (中)、3.0 (高) g·kg~(-1)剂量对高脂饮食小鼠干预12周后,采集粪便,利用16S rDNA测序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昂酸茶干预后,可显著提高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高脂饮食小鼠肠道优势菌群厚壁菌门丰度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提高;双歧杆菌属在各组中比例增加,空白对照组和酸茶低剂量组比例相近;另枝菌属在高脂对照组中含量较高(2.24%),但在酸茶组中,随着灌胃剂量的升高呈递减趋势。高脂对照组与其余各组肠道菌群的主成分区分明显,酸茶组菌群组成结构发生偏移。这一研究提示德昂酸茶可维持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平衡,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对减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六堡茶是广西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有黑茶,历年来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料相比无性系缺陷大.采用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桂红3号、桂红4号、桂绿1号3个无性系国家级红、绿茶品种为材料,以氧化基质丰富的云南大叶种做对照,进行发酵六堡茶研究,并对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色素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了这几个新品种进行人工后发酵生化成分和色素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适制六堡茶的无性系茶树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都匀毛尖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都匀毛尖茶叶的香气成分特点,以不同产地的毛尖茶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7个贵州毛尖茶样品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1)都匀毛尖共检出香气成分132种,相同成分42种,其中,醇类13种,酸类8种,酯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杂环类5种,碳氢化合物7种,醇类和酸类物质中,大于1%的有叶绿醇(27.85%)、沈香醇(2.90%)、苯乙醇(2.81%)、苄醇(2.48%)、橙花醇(1.76%)、棕榈酸(23.07%)、亚油酸(4.08%)、9,12,15-烯十九酸(2.02%)、亚麻酸甲酯(4.72%)和咖啡因(2.75%)。2)都匀毛尖与遵义毛尖茶的香气成分比较相似,而与安顺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差异较大。结论:都匀毛尖茶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及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紫娟’红茶和‘紫娟’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娟’红茶、‘紫娟’普洱熟茶都是用云南所特有的茶树特异新品种‘紫娟’(Camellia.sinensis var.assamica)的新梢加工而成的茶叶创新产品。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技术检测了‘紫娟’红茶和"紫娟"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紫娟’红茶的香气成分由醇、醛、酸、酮、酯、内酯、含氮类和烃类等8类83种化合物组成,在主要的16个组分中,醇类及其氧化产物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62.538%;其次为醛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达21.031%。‘紫娟’普洱熟茶的香气成分由醇、醛、酸、酮、酯、内酯、酚类、烃类、含氮类和萜烯类等11类101种化合物组成,在主要的21个组分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19.077%;其次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达12.210%。本研究结果对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紫娟’茶创新产品,促进云南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12.
典型黄茶滋味品质特征属性及相关滋味化学组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黄茶是我国的特有茶类,特殊的“闷黄”工艺形成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品质,探究黄茶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其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黄茶滋味特征形成的化学贡献机制,为黄茶生产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我国传统黄茶产区典型黄茶样品,经滋味品质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典型黄茶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化学组分。【结果】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不同产区及不同类型黄茶产品感官滋味在鲜、厚、收敛性及粗糙感等属性方面表现出差异;不同产区黄茶在滋味化学组分含量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试验的典型黄茶样品中,滋味厚度和收敛性较为相关;粗糙感主要由鲜叶原料较低的嫩度引起,是区分安徽多叶型黄茶和其他黄茶类别的重要贡献因子,同时推测由于本试验条件下的黄大茶样品没食子酸含量较高,化学组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黄酮总量比值(GA/Fla)、没食子酸/儿茶素总量比值(GA/Ca)及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比值(GA/Alk)与滋味粗糙感呈现较高相关性。黄茶滋味鲜感主要与茶汤中氨基酸有关,其中谷氨酸、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比值(Thea/aa)及鲜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Umami/aa)表现出与黄茶滋味鲜感的较强相关性。【结论】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粗糙感是多叶型黄茶的典型滋味特征。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样品特点而表现出没食子酸、GA/Fla、GA/Ca及GA/Alk与黄茶滋味糙感相关;谷氨酸、Thea/aa、Umami/aa与黄茶滋味鲜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中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以及普洱茶的云南特级地方标准样和临沧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方法]茶叶样品经沸水浸提和透析等前处理,采用蒽酮-硫酸法和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茶叶多糖的中性糖和酸性糖含量,用Bradford法分析蛋白质含量。[结果]绿茶的总多糖平均值接近39.58 mg/g,红茶为30.73 mg/g,普洱茶为60.12mg/g,约是红茶的2倍。普洱茶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约为18.57 mg/g,高于绿茶和红茶。[结论]3类茶中,均以普洱茶的水溶性多糖及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十大名茶中茶多糖的含量,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糖、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茶多糖含量的方法,对贵州十大名茶中茶多糖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富硒绿茶的茶多糖含量最高,为2.67%;遵义毛峰的茶多糖含量最低,为1.11%。表明,贵州十大名茶中茶多糖的含量与其品种及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山毛峰的独特品质。[方法]评价了来自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制作方式的4种黄山毛峰茶的品质。[结果]3种手工制作的小叶种黄山毛峰茶中含水量、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和口感因子随茶树生育期的推进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与感官审评的结果一致;但大叶种机制黄山毛峰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最高,口感因子最低,感官审评得分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黄山毛峰的品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类代表茶叶中茶多糖含量。[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各种代表茶叶中的茶多糖,用硫酸-酚比色法测量茶叶中的茶多糖含量。[结果]在不同制备工艺茶叶中,青茶和黑茶的茶多糖含量较高,而黄茶和红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产地绿茶中,浙茶茶多糖含量比较高而徽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熏花种类中,素茶茶多糖含量较花茶高。[结论]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为全面了解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含量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质量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游离氨基酸是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与茶叶的滋味品质密切相关。大多数氨基酸具有手性中心,因此存在滋味特性及生理活性均可能截然不同的L型和D型两种对映异构体。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L型氨基酸上,而茶叶中D型氨基酸罕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研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对茶叶化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及滋味品质的提升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方法】采用手性HPLC法、MTBSTFA硅烷衍生化法和酯化-PFP酰化法3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比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酯化-PFP酰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可实现茶叶中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及色氨酸等15种重要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有效分离。继而建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高效衍生化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查明市售11种代表性白茶、乌龙茶及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衍生化条件为:将氨基酸反应液在100℃下酯化105 min,继而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在100℃下五氟丙酰化10 min。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回收率介于75.26%—123.6%(低浓度)、81.23%—121.8%(高浓度),RSD值介于2.09%—13.12%(低浓度)、1.48%—10.59%(高浓度)。茶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氨基酸的1—2个对映异构体可以在茶样中检测出,且D-氨基酸普遍存在于茶样中,尤其是D-苏氨酸、D-天冬氨酸、D-半胱氨酸、D-苯丙氨酸、D-茶氨酸、D-谷氨酰胺及D-谷氨酸混合物在大部分茶样中均有分布,而D-蛋氨酸、D-赖氨酸及D-色氨酸在所有茶样中均未被检测出。在具体含量分布上,除了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之外,L-半胱氨酸(1.48—2.08 mg?g-1)、D-半胱氨酸(1.46—1.49 mg?g-1)、L-丝氨酸(0.15—1.80 mg?g-1)及D-天冬氨酸(1.02—1.14 mg?g-1)在白茶中的含量普遍较高;L-半胱氨酸(1.52—1.70 mg?g-1)、D-半胱氨酸(1.45—1.49 mg?g-1)、L-丝氨酸(1.03—1.50 mg?g-1)、L-蛋氨酸(1.03—1.52 mg?g-1)、L-酪氨酸(1.32—1.35 mg?g-1)及D-天冬氨酸(1.01—1.15 mg?g-1)在乌龙茶中具有较高含量。在普洱茶中,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的含量(1.04 mg?g-1)与其他氨基酸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L-苏氨酸、L-色氨酸及L-丝氨酸含量较高,介于0.61—0.84 mg?g-1。在氨基酸总量上,各茶类呈现出白茶(最高为40.61 mg?g-1)>乌龙茶(最高为25.43 mg?g-1)>普洱茶(8.01 mg?g-1)的分布规律。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L-色氨酸及L-天冬氨酸在部分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乌龙茶,而L-酪氨酸与L-蛋氨酸则在乌龙茶中含量较高。【结论】D-氨基酸存在于大部分茶叶中,对茶汤滋味品质存在潜在影响,但在本研究样例中,D-氨基酸的含量分布在不同茶类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凤凰茶汤F~-·Cl~-·NO_2~-·NO_3~-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衷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10-1911
[目的]同时测定凤凰茶汤中F-、Cl-、NO2-、NO3-的含量。[方法]利用WIC!Ⅱ型离子色谱仪,测定凤凰白叶单丛(分春茶、暑茶、秋茶)及凤凰玉兰香(雪片)4种不同季节收获的凤凰茶汤中F-、Cl-、NO2-、NO3-的含量。[结果]各离子的色谱图、检出限和线性方程表明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测定茶汤中F-、Cl-、NO2-、NO3-的含量。凤凰茶汤中F-含量较高,不同季节茶的F-含量是春茶<雪片<暑茶<秋茶,且浸泡时间越长,F-含量越高。茶汤中Cl-含量是适宜的。不同季节茶的NO2-含量是春茶<雪片<秋茶<暑茶,NO3-含量是暑茶、秋茶含量较低,春茶、雪片含量偏高。浸泡时间越长,茶汤中NO2-、NO3-的含量越高。[结论]不同季节的凤凰茶中各种阴离子的含量不同造成茶品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