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自五十年代初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育成我国第一个抗棉花枯萎病抗源品种52—128以来,至八十年代我国育成并参加全国抗病区试的品种有陕8092、中12等19个。其中用杂交方法育成的17个,用系选、辐射方法育成各1个。这些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丰产  相似文献   

2.
辽宁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回顾及主要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棉花抗病育种从1951年开始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先后育成了辽棉系列抗枯黄萎病品种和品系近20个,填补了我国短季棉抗黄萎病品种和兼抗品种的空白。并在抗病性与早熟、优质、丰产综合改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辽棉10号等优良品种在广大的特早熟棉区、黄河流域夏播棉区以及新疆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显著的抗病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并为我国10余个著名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抗源,这标志着辽宁棉花机病育种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棉花育种提供优质抗源,对陕棉抗病种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认为: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棉所17、中棉所19、中棉所23、中棉所35、中棉所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hm2,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研究卓有成效,七十年代至今育成抗枯萎病品种50余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10多个,有效地控制了枯萎病的为害,但对抗病品种的抗性机理却研究极少。本项研究是从棉花对枯萎病的不同抗性品种苗期(病菌侵入的关键时期)含糖水平分析出发,探索陆地棉抗,感枯萎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1986~1991年在人工病圃对各单位育出的36个特早熟棉花新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进行鉴定评选。结果表明,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8.3%,抗枯萎病品种占16.7%。耐病品种占22.2%,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并对抗病品种进行了抗源分析,认为用杂交引入抗源比较容易,单交一次即可成功.根据抗病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指出高抗枯萎病品系“85抗选556”及抗病品系“85远抗886”适宜在我省特早熟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抗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中国育成的158个抗白叶枯病品种(系)的抗源系谱,并推断其抗病基因,比较了主要抗源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在育成抗病品种(系)中,籼稻抗源主要为IR系统,部分抗性中等的地方品种如矮种水田谷,花龙水田谷,玻璃占等也具有一定育种效果。IR品种中,以IR20,IR29转育品种(系)最多。粳稻主体抗源为农垦58,农垦57及其衍生抗病品种南粳11和南粳15。籼稻抗病基因多为Xa-4,部分粳稻品种带有X  相似文献   

7.
棉花远缘杂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农业科学》1990,(2):16-19,60
作物育种工作的成败,种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抗枯萎病新种质52-128的育成,衍生了一系列抗病品种,解决了我国枯萎病地区棉花生产问题。因此,创造新种质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一、选育与使用抗病品种的研究 由萎蔫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引起的棉花枯萎病,自1892年Atkinson最初报道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使用抗病品种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 在最初发现棉花枯萎病后不久;人们就发现棉花品种间的抗性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1902年,当棉花枯萎病严重威胁美国南卡罗来那州海滨地区的棉花生产时,人们就开始使用早期自然选育的抗病品种河氏棉来防治病害了。至本世纪80年代初,育种家已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棉花丰产品种与抗病品种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棉花丰产与抗病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资料,研究了丰产品种与抗病品种的皮棉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丰产品种比抗病品种产量增加6.8% ̄15.2%,针对研究结果,建议湖北省棉花育种目标向主攻高产兼顾抗病和主攻抗病兼顾高产两个方面发展,并在品种布局上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6 ̄1994年育成的合丰号大豆7个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抗源利用,组配方式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合理选择抗源,充分利用国外的抗灰斑病资源和抗病中间材料是育成抗病品种的关键。同时,肯定了一次杂交连续选择,回交转育,杂交和辐射结合的方法,是抗灰斑病育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取人工接菌水泥槽病床的方法,研究抗源57-681的抗性特异性。结果表明,抗源57-681经过多年诱导抗性筛选,抗性一直保持稳定、持久。且抑菌谱宽,适应区域广,遗传效应高,具有广泛转育利用价值。全国利用57-681作抗枯萎病抗源,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棉枯萎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奎屯垦区棉花枯、黄萎病对产量的影响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为害很大的两种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特别是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在新疆棉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展蔓延,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对可持续的棉花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西北农业大学创建的棉枯萎抗性定向培育法,使所有供试感病高产优质品种经人工病床病圃的病原菌持续压力,严格淘汰与系统定向选择,抗性逐年提高,经3~5年即可转化成为高抗品种,这是寄主的遗传免疫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定向性渐进变异,和后天获得抗性遗传累加作用的显示。获得高抗性后,原品种丰产性和品质也有改善,从而抗性与精良农艺性状并存,不存在抗性丰产与品质间的必然遗传反相关关系。经20年努力,已应用此法育成高抗良种和材料30余个。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回顾了我国从50年代至今选育出的主要抗黄萎病品种。分析了抗黄萎病育种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原因;抗源缺乏,育种方法单一,抗性鉴定方法不规范和抗性遗传规律不清等。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棉花品种(系)抗枯萎黄萎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974~1979年我们创造了“棉枯萎抗性定向培育法”。用此法能不经杂交在3—5年内将原丰产、优质、而感病的品种定向改造为丰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在获高抗性后,其丰产、优质特性并未发生劣变,反而有所改进,在重、轻、无病地上都较原品种增产。西农岱16抗、中7抗、徐142抗等即用此法育成的新品种。本文介绍了这些品种的育成经过及其抗性、丰产性和品质。事实已证明本法的原理和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山东棉花病害主要有19种,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为害特点,一般分为四大类:苗期病害、枯黄萎病、铃部病害及叶部病害。在抗虫棉田,苗期病害、黄萎病和红叶茎枯病尤为突出,选用种衣剂,可提高苗病防治效果,用抗病品种防治黄萎病是重要措施,对红叶茎枯病采取追施和喷施磷钾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抗、感黄萎病不同世代杂种群体遗传,分析了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不存在直接矛盾,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在较高世代注重产量及单株成铃数等性状的选择,以最终达到抗病、丰产、优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新疆长绒棉育种现状、趋势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疆自1953年引种长绒棉成功以来育成品种的现状、分布和趋势,以及新品种对新疆长绒棉生产的影响等;总结新疆长绒棉育成品种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为新疆长绒棉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8年,以不同时期新疆培育的79个长绒棉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多点试验;收集、汇总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并对比分析。【结果】66年来,新疆育成了7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长绒棉新品种,保障了新疆长绒棉的生产需要;主栽品种有军海1号等10个,与引种初期长绒棉品种相比,主栽品种普遍较引进品种经济性状显著提升,助推了新疆长绒棉产业的发展;新疆长绒棉品种改良经分了引种试种-驯化-选择生产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过程。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育成品种质量迅速提升,如军海1号和新海10号等;育种平台不断完善,为长绒棉新品种研发提供了保障。66年来新疆农科院经作所、兵团第一师农科所、巴州农科所3个单位共育成了新疆超过84%的长绒棉品种数量,是长绒棉育种育种研究的优棉团队;虽然新疆长绒棉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品种株型、品种类型单一、丰产稳产品种缺乏、适应性亟待改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开发尚落后等问题。【结论】应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新情况,设定育种目标,提高品种丰产稳产性,加强病、虫、逆等保障性状的改良,促进实现育种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查阅国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对根系提水作用的概念、鉴定、发生数量、研究方法和测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并结合中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特点和土壤养分与水分分布的空间变异性,探讨了根系提水作用的农学意义,提出了今后开展根系提水作用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