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更趋弱化,而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广大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探索C社区和四工联动模式,以社会工作视角探讨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并分析C社区在引入"四工联动"模式后的实效性,为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中国现有三种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不足,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供不应求,居家养老主体缺失的背景下,提出居家联合养老的模式。其次,对居家联合养老模式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该种模式面临的困难。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居家联合养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家中居住的同时,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方式。2018年来,江苏农垦新洋农场社区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成为新洋社区建设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并且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深受老年人喜爱,将PPP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中解决养老问题。在探究PPP项目应用于章贡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分析章贡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的现状及不足,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PPP项目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助推养老服务产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推动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大力宣传孝道文化,提升家庭养老作用等措施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是我国目前常见的养老形式。农民养老应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自我养老为辅助、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在步入老年人社会,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既解决了绝大多数老年人只愿意在家养老的问题,又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其各种需求。选择北京市昌平区4个村庄为调研区域,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被访者221位,被访者就的基本特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具体需求项目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汇总与分析。结果表明:67.4%的被访者身体状况良好或较好,生活可以自理;65.6%的被访者患有疾病,主要集中患有高血压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62.9%的被访者在接受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又愿意购买该项服务,不确定是否能够接受居家养老模式的被访者中82.8%的被访者有购买该项服务的意向。研究区域的村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多方位,且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紧急救助等方面。并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倾斜力度、提高服务队伍专业水平等度对策。  相似文献   

8.
方莉 《甘肃农业》2006,(11):90-91
中国农村养老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在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却是日益减弱,这就有必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的新模式,为农村社会养老提供理论根据,从而减轻农民负担中最大的负担之一。  相似文献   

9.
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以山西省阳曲县侯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人口、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价值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养老问题。山西省约有13万老人留守农村,由于老人居住分散,要实现上门服务并不现实。阳曲县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随着"爱晚之家"老年照料中心试点展开,将使农村老人"离家不离村"享受新型居家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有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36-139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构成中应该包含劳动者个人及其父母的一部分养老费用,依此为基础,把中国传统的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养老整合成本文的目标模式——复合养老模式。该模式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两个层次,前者主要提供养老保障资金,后者主要提供养老保障的生活服务和精神慰籍。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有农民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金和计划生育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管理采用与目前我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相同的制度。考虑到我国巨大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差别,社区居家养老则因地而异。计划生育养老金的设置是为了减缓本文的一些制度设计可能对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219-220
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由家庭、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同为社会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分析了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由日常生活、医疗健康、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并代表了中国养老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与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共同构建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分析徐州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状况的基础上,了解徐州市养老市场的供给现状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徐州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老年群体日益庞大和老年群体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化的合力作用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局面的形成更是加大了养老问题解决的难度,因此以渭南为例探讨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改革路径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运用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调查渭南地区退休老人的养老需求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提出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模式改革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问题加剧,传统养老方式遇到新挑战,需要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道路。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198-199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家庭逐渐走向小型化,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大批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日渐突出,给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压力。通过对养老模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结合丽水市农村养老服务当前现状、成效及问题的分析,从完善农村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模式、深化医养结合引进知名医康养护服务机构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村养老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65-166
面对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的现实国情,加之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发展趋势,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衰微,难以满足当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此同时,机构养老存在供小于求、收费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为我国的养老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迫切要求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本文在对我国农村现行两种主要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居家养老概念,并分析了为使农村养老在法制、经济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政府应发挥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199-202
运用问卷调查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差异。整体上来说,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更高,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农村老人的需求程度高于城市老人,在文化娱乐和法律援助方面,城市老人的需求程度高于农村老人。城乡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和自理能力、子女数量和家庭结构、居家养老设施、居家养老政策,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之中,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然而,在新型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幸福感变化与其接受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幸福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完善居家养老新模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55-156
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形式从家庭养老为主向养老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转变。虽然目前政府承担起居家养老责任,但职能不清、服务单一、资金不足、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制约居家养老发展,亟须引入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并通过立法予以规范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