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头切花菊品种茎、枝特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品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茎、枝特性是切花菊的重要商品性状,建立多头切花菊茎、枝特性评价体系,为筛选优良茎、枝特性的品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对多头切花菊300个品种的9个与茎、枝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连续两个年度的观察记录,借助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以及K-Means聚类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进行品种评价。【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9个性状的权重值,其中花朵横向聚拢程度和花朵竖向聚拢程度的权重值最大,均为0.219,其次是花枝角度、茎充实程度,权重值分别为0.123、0.121;综合9个评价指标,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将300个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62个品种为优秀、114个品种为良好、80个品种为一般、44个品种为较差,分别占比为20.7%、38%、26.7%、14.6%。【结论】运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构建出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对多头切花菊品种茎、枝特性进行评价分级,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单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和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对收集保存的58个单头切花菊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并建立了单头切花菊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专家咨询法并结合其他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筛选出13个对单头切花菊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的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定量评价,其中花径对单头切花菊品质影响最大,其权重为0.113;花色和舌状花数次之,其权重均为0.106。对58个单头切花菊品种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的结果为:优等级品种14个,占24.14%;良等级品种24个,占41.38%;差等级品种20个,占34.48%。品种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符,表明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对单头切花菊品种进行评价和分级。  相似文献   

3.
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对20个国庆小菊品种的22个观赏性和耐旱、涝性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品种等级。【结果】筛选出22个与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密切相关的评价因子,并确定了各因子最终的综合权重值;依据评分标准对20个品种评分,乘以各因子的权重得出各品种的综合分值;利用最小距离法并根据各等级国庆小菊性状综合得分的聚类中心值划分为优、良、一般3个等级,各级品种个数分别为5、11和4,所占比例分别为25%、55%和20%。【结论】应用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对国庆小菊品种进行评价和分级,最终筛选出5个等级为优、11个等级为良的品种,可用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夏季促成栽培应用的切花多头菊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浙江地区夏季栽培的新品种。根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37个品种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和评分,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16个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赋值,其中花色泽和美观度、株高、花朵数、茎强度相对于其他性状的权重大,说明其对切花多头菊品质的影响较大。按评价标准和16个性状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筛选出10个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构建出适宜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便筛选出优良的多头切花菊立面装饰品种。[方法]从300个切花品种中初选出82个多头切花菊品种,对其8个与立面装饰相关的性状进行观测记录,借助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开展品种评价。[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其中插满单个标准花泥所需花枝数的权重值最大,为0.291;其次是10 cm花枝的花朵数和观赏寿命,权重值分别为0.160、0.156。在此基础上将82个品种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分为4个等级,其中优秀品种9个,良好品种16个,一般品种27个,较差品种30个,分别占11.0%、19.5%、32.9%、36.6%。[结论]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筛选出适宜立面装饰的多头切花菊品种。  相似文献   

6.
王青  戴思兰  何晶  季玉山  王朔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653-3660
【目的】建立盆栽多头小菊株选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快速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盆栽多头小菊43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选取15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系统。【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发现,决定盆栽多头菊小菊品质的性状主要为株型、花朵繁密度、株高和花色,所占比重分别为0.2016、0.1560、0.1190、0.0944。在此基础上,依据430个株系的灰色关联度值,将其分为3个等级,优选出43个株型丰满紧凑、花色鲜艳纯正、花朵繁密、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结论】应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盆栽多头小菊各株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快速优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株系,为选择育种提供了一种相对科学严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建立室内立体绿化植物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为快速筛选植物和提升景观效果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应用试验对41种室内绿化墙常用植物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并应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评价体系。筛选出12个对室内立体绿化植物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的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定量评价,其中观赏时间、叶面积和花占比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163、0.162和0.111;对41个室内立体绿化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为,优等级5个、良等级24个和差等级12个。评价结果与生产经验相符,表明应用建立的评价体系能很好地对室内立体绿化植物进行评价和分级。  相似文献   

8.
胡馨  张职亮  张飞  邓波  房伟民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0):4036-4051
【目的】 通过建立大花型茶专用菊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综合表现优异的株系,为大花型茶专用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物质基础。【方法】 以大花型茶专用菊品种‘金丝黄菊’的46个经田间初选的杂交后代无性株系及5个亲本为供试材料,从农艺性状、感官品质、有效成分等方面共选取花干重、舌状花数、盛花期、株高、冠幅、单株花数、干花产量、抗旱性、抗病性、干花径、干花形、干花色、香气、汤花、汤色、滋味及总黄酮、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等20个性状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及K-Means聚类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开展杂种株系的综合筛选。【结果】 通过对大花型茶专用菊F1代株系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较多F1代株系花期相对较晚。其抗旱能力相比‘金丝黄菊’有一定提高,抗病性综合表现一般。较多F1代株系在花部观赏性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整体上花径没有明显增加,在生长、产量指标及滋味上尚有不足。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性状的权重值,其中干花径权重值最大,为0.148;其次是汤花、汤色、滋味,权重值均为0.084;再次是盛花期和干花产量,权重值均为0.080。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将材料划分为3个等级,优等6个、良等29个、差等16个,分别占11.76%、56.86%、31.37%。其中,优等株系相比‘金丝黄菊’来说,其单花花序更重,花瓣宽厚且瓣性更高,花色更为纯正鲜亮,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可进一步进行生产区域试验。【结论】 应用层次分析法及K-Means聚类分析法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最终筛选出5个农艺性状佳、抗性强、品质高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9.
切花多头菊品种基质栽培应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DUS测试技术,对引种、自主繁育的36个切花多头菊品种进行17个农艺性状观察测量、评价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切花多头菊品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高尔夫、艾丽惊喜和艾丽金芝等20个品种适合浙江平地设施基质栽培。基于表型性状聚类结果,在遗传距离20处可分为4类,第1类占参试品种数的86.1%,表现生育期稳定,光周期反应时间适中,有利提高切花品质,这为1年多季栽培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便利。主成分分析表明,分枝数、株高、叶片数、花序长和叶刻深度等性状是造成多头菊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视为创新育种种质资源评价和亲本选择的主要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析分析法构建多头菊切花综合评价体系,对8个品种切花多头菊进行综合评价,探索不同品种在赣南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8个多头菊切花的扦插成活率差异不明显,其中6个品种均可在赣南地区栽培,但各品种的切花品质存在差异,黄金岛、安葵、闪耀红等3个品种品质最佳,吉姆橙、波波粉表现最差,不宜在赣南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层次分析法初选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优良单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从大量杂种F1代植株中筛选出符合单头切花菊育种目标优良单株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以株型、株高、茎的曲直性、茎粗、节间长度、叶片长、叶片宽、托叶大小、叶的硬度、花径大小、花型、花色、花梗长、花梗粗、舌状花数共15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确定不同性状对品种选择的权重影响,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系统。【结果】运用建立的综合评价系统对587个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212个花型饱满,花色纯正,花径较大,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结论】利用层次分析法初步建立了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初选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从大量杂种后代中初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2.
基于AHP的中国传统盆栽菊花产业化品种筛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中国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为筛选和利用适宜产业化生产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盆栽试验对32个大花型秋菊品种的19个观赏性和适应性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应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状、抗逆性、栽培流程3个方面出发,构建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结果】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其中花色、苗期生长势、株高、脚芽萌发力、自然花期时间、苗期抗旱性的权重分别为0.1469、0.1206、0.0959、0.0815、0.0815、0.0679,所占比重较大;依据品种综合评价得分,将试验品种划分为优良品种、较优种、较差种、差种4个等级,其中优良品种整体性状符合选择目标,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结论】筛选出7个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适于规模化生产的盆栽菊花品种,为进一步开发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方法】根据光温对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出叶和展叶速率的影响,通过不同定植期和不同品种的试验,以综合考虑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日长的生理辐热积为预测指标,建立了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模型对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较高,预测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4和0.75。基于生理辐热积的预测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精度比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分别提高了48.2%和84.6%。【结论】本研究的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模型参数少,机理性强,可以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长和外观品质的预测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温室标准切花菊发育模拟与收获期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一个可以预测温室标准切花菊现蕾和收获期的模拟模型,为温室切花菊温光调控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根据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发育对光温反应的特性,提出了生理辐热积(physiological 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PTEP)的概念,通过不同扦插期和不同品种的试验,建立了以生理辐热积(PTEP)为尺度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发育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模型对从扦插到定植、短日处理、现蕾和收获期的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预测值与实测值间1:1线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2.3、2.9、1.2和3.2 d,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以有效积温为尺度的发育模型(RMSE分别为3.0、12.5、12.5和15.6 d)。【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标准切花菊各个发育阶段出现的时间与收获期,可以为中国温室标准切花菊周年生产的光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菊花耐寒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低温是影响菊花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从生理、形态解剖等水平对菊花耐寒特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各耐寒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可靠的菊花耐寒性数学评价模型,为菊花耐寒种质的挖掘、耐寒性新品种选育及大规模菊花品种的耐寒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对6个菊花品种在低温处理下的脚芽叶片的SOD酶、CAT酶、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以及解剖结构特征的分析,结合相关性检验,筛选与耐寒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筛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对14个与耐寒性有关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菊花半致死温度(LT50)与-14~-17℃的SOD变化率、-11~-14℃的可溶性糖变化率(SS1)、栅栏组织厚度(L2)和上表皮厚度(L4)、栅/海比(L6)、栅栏组织紧密度(L7)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栅栏组织疏松度(L8)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提炼出4个指标并建立了菊花耐寒性评价的数学模型:Y=16.370-0.029SS1-0.075L7-0.314L8-12.250L6(R2=1.000),预测精度大于94%。  相似文献   

16.
湖南烤烟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为完善烤烟质量评价体系和制定烟草种植区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湖南省烟区2005年烤烟样品为材料,运用专家咨询法、多元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地统计学分析等构建了烤烟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并进行外观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和湖南烟区烤烟外观质量区域特征分析。【结果】烤烟外观质量评价指标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等级烟叶外观质量分值是:X2F<B2F<C3F,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烟叶外观质量分值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同生态区域烟叶外观质量分值是:湘南烟区<湘中烟区<湘西北烟区,差异极显著;烟叶外观质量指数高值区域出现在湖南西部,向东逐渐递减,空间差异明显;进行评价的湖南X2F、C3F、B2F等级烤烟外观质量主要集中在3类烟和2类烟,1类烟较少,不同等级、不同生态区域烟叶外观质量类型差异明显。【结论】应用专家咨询法、因子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烟叶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对某区域烟叶外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