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农村职教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之路,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内部管理,实施“三边“教学模式,走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具有农村职教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2.
创新性地将近年来在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较为成熟的定向培养模式与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初步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可为推动高校本科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新性地将近年来在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较为成熟的定向培养模式与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初步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可为推动高校本科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科学有序地培养发展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民素质的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9月9日,省人才办、省农委、省科协联合召开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会议,对全省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进行了部署。省农委副主任于强出席会议并就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真做好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于强副主任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目前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经济  相似文献   

5.
农业硕士培养目标与新型职业农民要求相契合,故研究农业硕士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专业在读农业硕士进行调研,共获得103份有效问卷,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硕士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对国家政策的满意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程度等因素是正向影响其入职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霍全德 《甘肃农业》2009,(12):38-39
农村中职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认真审视自己,查找差距,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自我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大力培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要求培育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和效益,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业院校农业管理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扩张的背后其教育培养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当前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逐渐凸显。基于农业管理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目前面临的困境,通过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的新需求标准,构建九种职业能力结构流程图,对高校农业管理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转型改革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是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表征。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运用专家调查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模型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以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高和农村、农业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农学学科知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和就业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建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科学考察学习效果、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职业农民的培育息息相关。目前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农村教育脱离于农村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等因素成为制约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的障碍。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培育社会主义的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城乡差距为依据,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和制约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村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从本质上解决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锋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263-265,275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乡村科技事业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大跃进"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式发展期。梳理浙江乡村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从中概括其先进经验和启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科技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重庆妇女劳动者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的65%以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而农村女干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积极性的、最可以依靠和发展的力量。在重庆农村女干部培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政策的缺乏、"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束缚、现实生活的"双重压力"所带来的发展障碍、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等,对此提出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女干部选拔制度、开展各种丰富而活泼的活动,帮助妇女解脱思想观念束缚、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女干部的"双重压力"问题、建立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农村大学生就业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88-20490
通过对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特征和农村大学生就业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其充分就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锋 《农技服务》2009,26(9):149-151
建国60年来,浙江省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从建国初期、人民公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形式中,梳理浙江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概括其先进经验和启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育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者前后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让会对乡村旅游者前后环境感知产生影响。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乡村旅游地、旅游者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显示,差异很大,且不同聚类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年龄、职业差别。乡村旅游地应根据乡村旅游地的特点和不同层次游客的兴趣与需求,强化他的形象宣传及景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应用创新型人才赋能新产业新业态。针对新农科应用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需求层次,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打通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创业竞赛项目之间的壁垒,搭建企业基地、产业体系和重点实验室多维育人平台,以期实现研究生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发展,为新农科应用创新型研究生的长效与短效平衡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雅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405-2408
加强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3个方面的意义,即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发展力,提升农业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我国“三农”科学发展的步伐.研究中发现,目前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内容狭隘化等突出问题,据此,要通过“四个结合”,即以个性化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塑造创新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巩固专业思想,以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机制,以先行先试与稳步推进相结合建立长效工程.  相似文献   

19.
王文军  何文华  彭祝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11-15713,15761
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人才紧缺形势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就业,架构农村科学技术人才,以期实现双赢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该研究以户县地区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村官工程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该工程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现实,提出应当从改善村官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加强培训管理、合理使用村官、完善进出机制,引导村官发展等方面着手,来推动大学生村官工程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分子,肩负着服务“三农”事业的重担。文章基于对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生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了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三农”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较为愿意从事“三农”工作,但选择工作地在农村的意愿极低。此外,文化水平、专业、父母是否务农、户籍、去农村的频率、认为农村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愿意在农村生活以及认为农村生活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途经对大学生未来从事“三农”工作意愿有积极影响;大学生越认为农业不适合投资,则未来从事“三农”工作的意愿越弱。因此,提升大学生从事“三农”工作意愿的关键在于高校教育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