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效率,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以中国中部六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为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水平。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中部六省农村金融资源未实现有效配置,2019年中部六省小型金融机构支农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886、0.934、0.944,表明中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制度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资源配置规模等方面还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融斌 《农业考古》2007,(6):351-353
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量方法改良的基础上,对中部六省2005~2013年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05~2013年的近十年间,中部六省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都没有出现0值的情况。从总体上来看,2005~2013年,湖南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中部六省当中的最高水平,其次是山西、湖北、安徽、江西、河南,但河南在中部六省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增长速度最快。从分析中部六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看:农村人均收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数量、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普惠金融政策、当地信用环境等是造成六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提出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同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为领导部门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影响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四个共同因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与中部六省实际情况大致吻合。最后,得到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龙彪  胡春晓  杨欢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435-2437
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中部地区在区域间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重中之重。笔者从中部地区农村人才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分析中部地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重视农村教育、增加“三大”投入、树立新时期农民“四个理念”等几方面,提出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7.
运用SPSS软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2007—2011年我国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得分及排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竞争力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和中部一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从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两个方面提高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三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三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三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阐述了解决的措施,提出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胡建平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3):619-621,641
将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上的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量,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关键。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4个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现状、开发程度及潜力、支撑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区域经济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市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视角,在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农村统计年鉴》(2006)最新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指出了一些共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增收的理论机制。以江西省为例,在分析1996—2005年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民收入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从事于农与非农产业的农民的收入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近几年来看,安徽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论文针对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优化人力资源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迁移性开发。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论文对于加强安徽省人力资源投入,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视角下的益阳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益阳农村人力资源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益阳农村教育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益阳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对策,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财政发展与公平关乎整个教育大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中部六省受制于自然禀赋、经济、人口等因素,其农村基础教育财政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通过实证分析中部六省农村基础教育财政发展状况,认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应积极联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健全基础教育保障机制,实现教育财政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农业发展促中部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中部崛起,笔者通过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认为中部崛起须以农为本,并针对中部六省农业发展现存问题,提出尽快发展农业、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部6省高技术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04-17708
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到省域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对中部地区6个省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中部6省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相差不大,较为稳定,相对来说,湖北省的高技术产业绩效较其他5省高些;总体趋势是投入产出效率越来越高,仍有发展潜力。最后提出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投入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选取了2004—2012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DEA的方法对中部六省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进行筛选,采用Tobit方法探讨环境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可以得出通过指标筛选以后的中部六省的城镇化水综合情况以及排名,为中部六省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这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良好机遇。现阶段是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是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能反映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确定和解释影响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以对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指出政策推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异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德强  李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28-11230
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建立健全培训和咨询组织;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健全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存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数量过剩等农村劳动力开发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政策滞后、农村劳动力开发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进行培训内容与手段创新、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建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长效机制、疏通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