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农药助剂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在小麦叶片上润湿展布性和农药持留量的影响,通过添加合适的助剂提高现有杀虫剂的使用效率。【方法】利用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测定了15种农药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值(γcmc)及其在小麦叶正、反面的润湿展布性,并根据表面张力γ及接触角结果筛选出8种较好的助剂添加于70%吡虫啉WG中,分析其在小麦叶片表面上润湿展布性和最大持留量Rm的变化。【结果】8种助剂均能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和增加药液在叶面润湿展布性,其中助剂1#、助剂2#和助剂4#对药剂表面张力γ的降低范围在70.52%~72.77%,表面张力值最低可下降到(21.48±0.15) mN/m,低于小麦叶片的CMC;且在小麦叶正、反面上的接触角均小于60°,使药液能很好地润湿展布在小麦叶面上。助剂1#、脂肪酸甲酯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增加药液持留量的影响尤为明显,且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与吡虫啉WG混合后,可使叶片上的药液持留量达到最大。【结论】在小麦害虫防治过程中,可以在农药制剂中通过添加适当的助剂来提升药液在作物叶面的展布效果和持液量,从而提高现有农药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固定农药剂量条件下,综合分析施液量、雾滴大小、叶片倾角及助剂对农药在水稻片上沉积的影响,为稻田的农药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生物染料丽春红-G为示踪剂,采用自动行走式喷雾塔,配置3种TEEJET喷嘴TP80050、TP8002、TP8005进行细雾滴、中等雾滴及粗雾滴喷雾,分析农药在倾角为0°、15°、30°、45°、60°、75°、90°水稻叶片上的沉积量随施液量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液量、雾滴大小、叶片倾角和助剂四个因素对农药的沉积都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效应叶片倾角施液量雾滴大小助剂。丽春红-G在稻叶上的最大沉积量随叶片倾角值θ的增大,呈减少趋势。对于细雾滴喷嘴TP80050,丽春红-G的沉积量先随施液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增加施液量,沉积量减少。对中等雾滴喷嘴TP8002和粗雾滴喷嘴TP8005,施液量20~40 L时,丽春红-G沉积量即达到最大值,加大施液量则减少沉积量。不添加助剂,低施液量时丽春红-G沉积量TP8002TP8005TP80050;高施液量且叶片倾角θ45°时,TP80050沉积量最高;θ≥45°时,雾滴大小间无显著差异。添加助剂,低施液量时TP8002沉积量高,高施液量时TP80050沉积量高。施液量、雾滴大小、叶片倾角及助剂4个因素均能影响水稻叶片上的丽春红-G沉积,且存在互作效应。建议田间喷雾时,根据叶片形态、药液表面性质及喷嘴特性科学确定施液量及是否添加助剂。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我国农药用量最大的作物。由于水稻叶片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清水在水稻叶片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34°,属于极难润湿植物叶片,市场上购买的农药制剂,对水稀释后,雾滴在水稻叶片上的接触角也较大,不能形成很好的沉积分布,雾滴容易滚落。因此,在水稻上进行农药喷雾,更需要添加喷雾助剂,以提高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铺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喷雾器及施液量对水稻冠层农药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农药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分布特征,阐明农药剂量的沉积结构及空间分布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农药雾滴采集装置和水敏纸收集农药雾滴,通过DepositScan软件分析雾滴覆盖率和雾滴密度,并利用示踪剂估测农药沉积量。【结果】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45°和0°水稻叶片正面的雾滴覆盖率显著高于叶片反面。弥雾机在225、450、600 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0°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均大于200个/cm2,施液量间差异显著。手动喷雾器在600、900、1 200 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叶角0°和45°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均小于15个/cm2,施液量间无显著差异。相同剂量,弥雾机在450 L•hm-2施液量条件下喷雾,水稻冠层各位点上的农药沉积量最高;而手动喷雾器不同施液量条件下喷雾,水稻冠层各位点上的农药沉积量无显著差异。手动喷雾器喷雾叶片反面的农药沉积量均低于弥雾机喷雾。用15 g a.i.•hm-2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纵卷叶螟,弥雾机在施液量450 L•hm-2条件下喷雾的防治效果最高,手动喷雾器在施液量1 200 L•hm-2条件下喷雾的防治效果最差。【结论】弥雾机和手动喷雾器稻田喷雾,农药雾滴在水稻叶片正面的覆盖率均高于叶片反面。弥雾机喷雾时增加施液量,能提高水稻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手动喷雾器喷雾时增加施液量,无显著效应。与手动喷雾器相比,弥雾机喷雾显著增加了叶片反面的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及农药沉积量,能显著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喷雾方式对农药雾滴在水稻群体内沉积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喷雾方式对农药雾滴在水稻群体内沉积分布的影响,研究提出稻田合理的喷雾方式,提高稻田农药利用率。【方法】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扬花期,用配有空心圆锥雾喷头的手动喷雾器叶面喷洒和配有气力式弥雾喷头的弥雾机下倾45°角喷洒指示剂丽春红-G溶液,收集并测定沉积在植株上层、中层和下层不同点位载玻片上的雾滴指示剂丽春红-G沉积量。【结果】以不同喷雾方式施药,水稻叶片正面、背面及垂直方向不同点位的丽春红-G沉积量有显著差异。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和弥雾机45°角下倾喷雾,丽春红-G的沉积量在水稻群体空间内的分布趋势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在水稻分蘖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13.3%玻片上丽春红-G的沉积量接近于平均数;52.9%玻片上丽春红-G沉积量低于平均数;33.75%玻片上丽春红-G的沉积量高于平均数。在水稻分蘖期用弥雾机45°角下倾喷雾,20.4%玻片上丽春红-G的沉积量接近于平均数;45.4%玻片上丽春红-G沉积量低于平均数;34.2%玻片上丽春红-G沉积量高于平均数。在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分别有33.3%和28.1%的玻片上没有丽春红-G的沉积;而用弥雾机45°角下倾喷雾,没有丽春红-G沉积的玻片比例分别为13.9%和5.0%。在水稻孕穗期用手动喷雾器和弥雾机喷雾,分别只有6.4%和11.7%玻片上的沉积量接近于平均值,而在扬花期时该比例分别为7.2%和17.2%。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扬花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喷雾雾滴主要沉积在表示叶片正面的载玻片上,其沉积量占总沉积量的66.3%、85.1%和84.9%,其中在植株上层表示叶片正面载玻片上的沉积量占总沉积量的38.7%、42.2%和45.6%,在表示叶片背面和垂直面玻片上的沉积量很少。弥雾机下倾45°角喷雾,在表示叶片背面和垂直面玻片上的沉积量多于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但在表示叶片正面玻片上的沉积量仍占总沉积量的50.5%、50.6%和53.1%,其中植株上层表示叶片正面玻片上的沉积量占总沉积量的32.9%、27.9%和31.5%。【结论】如果以单位面积载玻片上的平均沉积量作为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剂量,那么在水稻群体内同时存在剂量浪费与剂量不足的现象。手动喷雾器压顶喷雾,喷雾雾滴主要沉积在植株上层叶片正面,沉积量占到总沉积量的1/3以上,而在叶片背面和茎秆上的沉积量很少,尤其是在植株基部叶片和茎秆上,沉积量趋向于零。采用弥雾机下倾45°角喷雾,喷雾雾滴在植株上层叶片正面的沉积量仍超过总沉积量的1/4,但在施药量低于手动喷雾器压顶喷雾条件下,各层叶片背面和茎秆上的沉积量都显著高于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说明弥雾机下倾45°喷洒,农药雾滴能够进入植株中下层,在叶片背面及茎秆上沉积。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农药用量最大的作物。由于水稻叶片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清水在水稻叶片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34°.属于极难润湿植物叶片,市场上购买的农药制剂,对水稀释后.雾滴在水稻叶片上的接触角也较大.不能形成很好的沉积分布.雾滴容易滚落。因此,在水稻上进行农药喷雾.更需要添加喷雾助剂,以提高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铺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增效剂及药剂减施措施对玉米植株沉积分布的影响,为基于增效剂的农药减施防治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疆T16型无人机在玉米抽穗期进行喷雾施药处理,以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试验药剂,添加飞防助剂配合不同增效剂(激健、辉丰、欧克森)及药剂减施梯度处理,分析其对玉米植株在沉积量及沉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药剂减施处理中,减施30%处理在玉米植株上有最大沉积量且沉积利用率可达到45.60%;添加飞防助剂在玉米植株对药剂沉积利用率有显著性提高,并对上层沉积量有明显提高,但对中、下层沉积量无显著影响;添加增效剂处理在玉米植株上相比于对照对沉积量及沉积利用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合理添加新型增效剂减施30%对农药利用率无显著性影响;添加无人机飞防助剂可有效提升农药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田间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药液用量与水稻植株持液量的关系,探索稻田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机制,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依据。【方法】在喷雾状态下计量水稻单位面积的持液量变化,明确液体在水稻叶片上的流失点和稳定持液量。依照国家标准GB/T 5549~(-2)010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利用表面活性溶液的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规律,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用Zisman的方法测定水稻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析影响水稻叶片持液量的关键因子。在喷雾塔内模拟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用吡蚜酮和毒死蜱防治褐飞虱的试验,分析药液用量与雾滴密度的关系及农药单位剂量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随着喷液量的增加,水稻叶片的持液量经历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开始流失、随之下降到稳定值并不再随喷液量而变化,与最大值比,稳定值减少持液量约50%。供试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为29.90—31.22 m N·m~(-1),为低能表面,清水的表面张力为71.8m N·m~(-1),大于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限制了水稻叶片的持液量;助剂TX~(-1)0和Silwet-408可使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临界表面张力,增加水稻叶片的持液量,当助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增加持液量的效果最好;喷液量影响雾滴密度,从而影响农药单位剂量的防治效果。雾滴体积中径为200μm时,药液量150 L·hm~(-2)的雾滴少于10滴/cm2,20、25和30 g 3个有效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足60%;药液量450 L·hm~(-2)的雾滴少于40滴/cm2,氯虫苯甲酰胺3个有效剂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92%、62.86%和65.07%;药液量900 L·hm~(-2)的雾滴为82滴/cm2,氯虫苯甲酰胺3个有效剂量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70%以上。减小雾滴体积中径,增加单位体积液体的雾滴数量,可以适量减少喷液量。雾滴体积中径为75μm、药液量450 L·hm~(-2)时,雾滴为140滴/cm2,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与雾滴体积中径为200μm、药液量900 L·hm~(-2)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由于水稻冠层的阻挡,叶面喷雾时冠层下的雾滴极少,雾滴体积中径200μm喷药液量900 L·hm~(-2)和雾滴体积中径75μm喷药液量450 L·hm~(-2),冠层下的雾滴不足20滴/cm2,农药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差。冠层下喷雾,直接将农药喷洒到褐飞虱栖息危害的部位,显著提高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单位剂量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结论】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量和水稻单位面积上的雾滴密度,从而影响农药单位剂量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当稻田药液用量在450 L·hm~(-2)(雾滴体积中径75μm)或900 L·hm~(-2)(雾滴体积中径200μm),冠层上下喷雾均匀,能确保药液在水稻最大持液量范围内并使植株表面有足够的雾滴密度,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控失尿素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控失尿素在贵州黄壤地区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乐优5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施用等量磷、钾肥的基础上,以无氮和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控失剂添加量为1%、2%、3%、4%、5%和6%的控失尿素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控失尿素中控失剂添加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但对水稻籽粒氮的积累量,秸秆氮、磷、钾的积累量以及地上部钾的积累量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同时对水稻氮素、磷素、钾素收获指数及钾素吸收效率也有规律性影响。施用添加1%~6%控失剂的控失尿素的水稻产量较普通尿素高,其中添加1%控失剂的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12.22%;用添加1%、2%和6%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均有利于水稻对氮、磷、钾养分吸收与积累,且其在籽粒中的积累量更多,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添加3%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则在水稻秸秆中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较多,有利提高水稻的抵抗力,促进其成长。【结论】结合生产成本投入,在贵州黄壤地区以施用添加1%控失剂的控失尿素的对水稻生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静电喷雾液剂配方,研究助剂对静电喷雾液剂电导率及沉积量的影响,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新型环保溶剂HDBE和NCC,以二甲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和异佛尔酮作为助溶剂,设定助溶剂用量分别为0、3%、5%、7%和10%,以传统溶剂S200#作为对照。根据静电喷雾液剂质量技术指标对不同配方进行筛选。分析助剂种类及用量的变化对阿维菌素和呋虫胺两种静电喷雾液剂电导率的影响。同时,在施药前测定靶标叶面积,施药后用丙酮反复冲洗、过滤、旋蒸、定容,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靶标叶片上农药有效成分的沉积量,探究助剂种类和用量对黄瓜和番茄叶片正、背面沉积量的影响,分析制剂电导率与沉积量之间的关系,评价静电喷雾包抄效应。【结果】筛选出6个符合质量技术指标要求的环保型静电喷雾液剂配方;制剂电导率并非各组分电导率的加权平均数,而是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极性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配制的静电喷雾液剂,助剂种类和用量的改变对电导率和沉积量的影响趋势相同。当有效成分为非极性农药阿维菌素时,其对制剂整体电导率几乎无影响,而当采用极性较大的农药呋虫胺时,制剂整体的电导率得到显著提高,在相同助剂条件下,高出阿维菌素制剂近百倍。当溶剂为HDBE时,电导率较小,电导率和沉积量随助溶剂质量分数的提高增幅较大,差异显著。当溶剂为NCC时,由于其本身电导率较大,二者随助溶剂用量的提高增幅较小,不同配方之间的电导率差异减小。当助溶剂同为二甲亚砜时,由HDBE、NCC作为溶剂制备的静电喷雾液剂电导率及沉积量较传统溶剂S200#均显著增加,其中电导率高出5倍以上,沉积量高出1.5倍以上;静电喷雾液剂在黄瓜叶片正、背面的沉积量均大于番茄;不同配方在靶标正、背面沉积量之比在1.17—2.11。【结论】环境友好的HDBE、NCC可代替S200#成为静电喷雾的优良溶剂;助剂的种类和用量的改变对静电喷雾液剂电导率及沉积量有重要影响,通过提高制剂的电导率可以显著改善沉积量,从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所配制的静电喷雾液剂具有良好的静电包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储藏和加工方式对稻谷中毒死蜱和三唑磷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稻谷加工方式和储藏方式对稻米中毒死蜱和三唑磷残留动态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检测稻米中的毒死蜱及其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酚(3,5,6-Trichloro-2-pyridinol,TCP)和三唑磷残留,分析碾磨、蒸煮、发芽加工以及储藏温度(37和4℃)对毒死蜱和三唑磷残留量的影响。[结果]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三唑磷等农药残留多数分布在米糠层;短时间的蒸煮无法明显降低稻谷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发芽稻谷中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三唑磷的残留量显著低于未发芽稻谷;在37℃储藏条件下,毒死蜱的降解方程为C=0.899e~(-0.005t)(R~2=0.855 6),半衰期为138.6 d;三唑磷降解方程C=0.768e-0.009t(R~2=0.822 8),半衰期77.0 d,近似满足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在4℃低温储藏条件下,稻谷中毒死蜱和三唑磷的残留量变化不大。[结论]碾磨和发芽加工有利于降低稻谷的农药残留量,低温储藏稻谷不利于残留农药的降解。研究可为稻米加工过程的风险评估以及开发稻米中农药残留的消解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6种杀虫剂对双季晚糯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金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85-15687
于2006~2009年比较了6种药剂对双季晚糯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2%吡·毒EC1000倍液防效最好,施药后1d校正防效达97.48%,药后7d校正防效达98.50%;其次为5%氟虫腈SC和48%毒死蜱EC,校正防效均达95%以上;20%三唑磷EC的防效较差,仅80%左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种氨基酸有机肥对稻米生产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率。在水稻抽穗前5天以喷施较高剂量有机磷农药为对照,以联合喷施一种氨基酸有机肥为处理,分析稻米中农残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该氨基酸有机肥对三唑磷、毒死蜱、氧乐果、甲胺磷等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在15-30 d 降解效果较好,降解效率为11.2%-94.7%,对水胺硫磷降解效果不明显。该氨基酸有机肥能够有效促进稻米中有机磷农残降解,肥效合一,可应用于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寻有效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药剂及组合。[方法]用清水作为对照(CK),采用48%毒死蜱EC 1 500 ml/hm2、2%阿维菌素EC600 ml/hm2、25%唑磷.毒死蜱EC1 500 ml+2%阿维菌素EC300 ml/hm2、50%毒.乙酰甲EC1 200 ml/hm2、25%唑磷.毒死蜱EC1 500 ml/hm2、50%敌.氟腈EC1 500 g/hm2进行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对比试验。[结果]施药4 d后,以48%毒死蜱EC1 500 ml/hm2的防效最高,7 d和13 d后,以25%唑磷.毒死蜱EC1 500 ml+2%阿维菌素EC300 ml/hm2防效最佳,杀虫总效果和保叶效果均尤其突出。[结论]6种药剂均对水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防治效果,且以25%唑磷.毒死蜱EC 1 500 ml+2%阿维菌素EC300 ml/hm2防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常用农药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能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稻田常用农药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浓度下药液在稻叶上的润湿性能。【方法】采用Zisman图法测定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并将其与采用国家标准GB 5549-90的方法测定的52种农药田间使用浓度下药液的表面张力值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药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并借助5种制剂来分析说明药液在稻叶上的润湿性。【结果】南粳44、南京11和武香糯8333 3种稻叶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估值介于29.90—32.88 mN•m-1。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时,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临界表面张力的农药分别为21和23种,其中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农药分别为19和21种;其余农药的药液表面张力则大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或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时,5%井冈霉素AS、70%吡虫啉WDG 2种农药药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46.84和46.53 mN•m-1、49.48和40.24 mN•m-1,在稻叶上的接触角均大于100°,润湿性差;50%甲基硫菌灵SC 药液的表面张力均为35.89 mN•m-1,在稻叶上的接触角介于98.59°—53.76°,润湿性较差至好;4%阿维菌素ME、1.8%阿维菌素EC 2种农药的药液表面张力分别为29.98和29.13 mN•m-1、27.67和27.67 mN•m-1,在稻叶上的接触角均小于60°,润湿性好。【结论】稻田常用农药中多数在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浓度下药液的润湿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为水稻二化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2.2%甲维盐ME10、20、30ga.i./ha,5%氟虫腈SC30ga.i./ha,20%三唑磷EC400ga.i./ha3种药剂5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进行喷药处理。于空白对照区水稻受害症状明显或为害定型后调查水稻枯心率(白穗率)、防治效果及保苗效果等;试验期间观察2.2%甲维盐ME对水稻及有益生物有无药害。【结果】2.2%甲维盐ME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6d保苗效果达90.0%~100.0%,杀虫效果达92.0%~100.0%;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0d白穗率控制在0.3%~1.2%,受虫害株率控制在0.2%~1.8%,防效可达85.0%~98.7%。试验期间未发现2.2%甲维盐ME对水稻、有益昆虫、水生生物等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结论】2.2%甲维盐ME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高、持效期长,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推荐以2.2%甲维盐ME15~30ga.i./ha进行喷雾防治,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且环境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片上露水对农药沉积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叶片表面独特的微纳米结构是造成农药雾滴在叶片上难以持留的主要原因,叶片上凝结的露水会改变叶片表面的微结构,从而对农药雾滴的沉积状态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拟试验,通过高速摄影以及农药沉积量试验研究没有露水、露水量较少和露水量多3种情况下,使用标准扇形喷头与防飘射流喷头进行喷雾时的农药雾滴沉积。试验结果显示,叶片上露水的存在能够增加农药雾滴的沉积并且影响显著,且不同喷头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高速摄影试验结果显示,露水的存在减少了雾滴的弹跳情况,农药雾滴在沉积过程中雾滴与叶片的直接作用变为农药雾滴与露水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沉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立安庆市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模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方法]通过不同防治模式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单剂和混剂对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按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原则,评价最佳防治模式。[结果]2种防治模式的对比试验表明,在水稻生长分蘖期施用5%锐劲特750 ml/hm2,穗期施用40%毒死蜱1200 ml/hm2+25%扑虱灵1200 g/hm2的防治模式可全程控制单季中稻田主要害虫的为害,较常规防治方法每公顷可提高经济效益千元以上,减少成本176元,同时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稻田的生态平衡。[结论]该防治模式防治效果显著,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是安庆市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的最佳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抗性二化螟综合治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一系列田间试验 ,明确了二化螟发生与水稻播、栽期及品种间的关系 ,发现在常熟地区将水稻播、栽期分别推迟到 5月 2 0日和 6月 2 0日后 ,可以有效地减轻螟害的发生。在目前使用的和推荐使用的 10种治螟药剂中 ,防治抗性二化螟的单剂以三唑磷、乐斯本和锐劲特防效 (>85 % )较好 ,复配剂以三唑磷与其它有机磷或阿维菌素的复配制剂防效为最好 ,防效均在 90 %以上 ,其中稻虫胺 ,克螟劲的防效达 10 0 %。频振诱杀灯对二化螟成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在此基础上 ,制定并验证了一套治理抗性二化螟的综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