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黔东南梯田及农耕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从黔东南梯田(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砌梯田)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各类梯田的工程特点和生态价值,并讨论了如何挖掘和保护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云和梯田国家湿地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概括。云和梯田湿地是江南独特的,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景观资源丰富,其农耕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梯田湿地构建成传统、生动兼具的美景。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00-102
梯田既是一种农耕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景观。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梯田文化及其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内容涉及梯田的起源与发展、梯田文化及其开发价值、以及梯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尤其是对当今全国各地的古老梯田遗存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湖南娄底紫鹊界梯田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对农耕文化开发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尤溪联合梯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并提出尤溪联合梯田农耕文化开发策略,包括凸显地方文化,营造联合梯田景观品牌特色,取长补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等。  相似文献   

5.
申子萌  王希  徐悦  陈丽 《农学学报》2021,11(6):90-95
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的旱作梯田不仅具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文化。涉县旱作梯田是千百年来农民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农事下的乡村民情与乡村文化。笔者从农业文化入手,将梯田文化、石头文化、驴文化等与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相结合,凸显农业文化的重要性。笔者提出在农作物方面,通过改善旱作梯田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深加工农产品、打造高端品牌、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乡村景观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独特风景,发展旅游业,保护与开发石头村落、改善村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绵延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行政村,面积714 hm2左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时期,经过数十代人的辛勤耕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地域农耕文化。大大小小的梯田镶嵌在山地之间,掩映于竹海和云雾之中,千奇百怪,变幻莫测。近年来,梯田因其壮丽的景观和蕴含的深厚农耕文化,陆续被评为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中国五大魅力梯田、全球  相似文献   

7.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是哈尼梯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区域传统农具发展历史、类型、结构特点、力学性能和工作特性上进行研究,从结构上了解和研究了犁的特点,对哈尼族传统蓄力犁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的研究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的云和县崇头镇,有着"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云和梯田,以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云山雾海、千姿百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享誉天下。然而,究竟是谁开辟了这片神奇的梯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学术界未有定论。从畲汉农耕历史、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耕习俗等方面探求云和梯田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为挖掘云和梯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云和梅源梯田是浙江山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为成千上万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为了进一步提升云和梅源梯田美学景观价值,保护梯田文化、保持梯田生命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首先必须完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景区项目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再者,加强营销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10.
哈尼人在1000多年前创造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规模之大、形态之美,不亚于哈尼梯田,并且历史更为悠久,应该是文化品位极高的旅游产品,但因种种原因,该地的旅游开发程度和水平都很低。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对紫鹊界梯田文化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的生计经历了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和梯田农耕的生产方式。在梯田农耕活动中,已普遍使用犁、耙、锄、斧、砍刀、弯刀、锯镰、镰刀、铁锤、铁撬杆、谷船、麻袋、背箩等生产工具,也使用脚碓、水碓、水碾、水磨、石磨、筛子、簸箕等稻谷加工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是维护梯田农耕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而且是展示梯田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梯田农耕的传承问题受到严峻挑战,而且象征梯田农耕物质文化的生产工具也逐渐消亡,由此引发传统生态的生产方式功能降低,导致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被削弱。  相似文献   

12.
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与梯田景观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脊壮族梯田农业文化实现了森林、村寨、梯田分布的和谐统一,人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騀崇拜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板鞋舞、互惠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龙脊壮族梯田农业文化是梯田景观产生、维护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威胁了龙脊壮族传统农业文化,梯田景观面临破坏的危险,可以通过理顺分配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限制游客数量等方式减轻旅游对龙脊壮族梯田农业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以瓮安水瓮田梯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景观类型、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对山地梯田湿地景观设计的立意构思到景观营造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分析设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提出山地梯田湿地景观设计应以"生态文化"为主线、地域文化为内涵、"减量设计"为手法,将主题理念与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相结合,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梯田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4.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哈尼人在1000多年前创造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而湖南新化紫鹄界梯田规模之大、形态之美。不亚于哈尼梯田,并且历史更为悠久.应谊是文化品位极高的旅游产品。但因种种原因,该地的旅游开发程度和水平都很低。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时紫鹊界梯田文化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梯田农耕是南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赋予了梯田以深刻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创造了丰富的梯田农耕传统文化。然而,这种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少数民族在梯田农耕中所体现的‘蚂蚁抬土’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以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些精神恰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在内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等4个中国项目,正式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起于先秦,盛于宋明,已有2000余年历史,最早为苗瑶两族祖先开创,是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是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  相似文献   

18.
正"联合梯田"作为一个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壮丽的人文景观,于2013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旅游的发展。一、"联合梯田"概况"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北部的联合乡,从乡政府所在地联合村起,连接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建制村的梯田,总面积10707多亩。"联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我国云南亚热带山区的农业奇迹,它汇集了哈尼族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勤劳,成为哈尼族生态价值观的缩影.哈尼族生态价值观以天人合一、乐山乐水为特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辟了以梯田为核心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当代社会哈尼梯田面临着失衡的形势,因此,建立梯田农业生态文化保护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梯田旅游资源、提高族群文化水平成为哈尼族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其构建的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自然空间,全面、系统展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生态观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生态文化、伦理文化、价值体系与社会秩序等,这些文化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这一独特文化样态给当今社会所倡导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的绿色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村落现代化的语境下,哈尼梯田文化作为一种农业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存在着逐渐丧失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只有构建有效的传播路径,才能更有效地把这一活态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