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农业经济管理是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本文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着手,对农业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化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总结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2002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依靠科技,加快优势主导产品和大产业的开发建设,突出发展林草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二三产业、小城镇发展步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体系,推进绿色农业和生态建设,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甘肃省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农村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品质和布局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改革农村管理体制,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效融合,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农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探讨农业经济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稳定农产品供给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也随之加快,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已成为国家对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内涵的分析,提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办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增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农业种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村环境恶化、生产模式粗发、违法占用耕地、农产品市场调控力不足与生产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建立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经济强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朝着产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国情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转型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对当前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数据、实地调查,对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概况及其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此提出构建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发展农业综合体、激励创新农业人才成长、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等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巴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858-1860
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观察河北省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五千年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是农村。因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显著增长,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对保证整个和谐社会主义大家庭平安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文化建设应当顺从其发展规律,走农民参与管理和认同的途径。即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品与特色服务;拉动地方农业旅游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使农村文化产业朝着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完成我国城市化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农业和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农业发展越发迅猛,但什么是经济农业,它和农业经济从理论上有什么区别,搞清这个问题,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应有裨益。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一直沿用老的农业生产习惯,偏重于从温饱的角度去考虑农业生产,忽略了或没有很好地注意经济因素研究,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那么,什么是经济农业呢?概括  相似文献   

11.
刘海东 《北京农业》2011,(3):164-165
农村水利是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搞好水利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活和生产用水,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处理好4个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逐渐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一直是农业生产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农业经济工作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对于盘活农村经济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农垦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农垦农业生产力比较先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垦经济,对于带动农业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我们作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依据。认真总结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准确把握新阶段的规律,对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是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战略举措.推动"三化"进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7,(12):185-18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50%以上,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我国一半人口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所增加,但受管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甚至反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管理对策,以期能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物质支撑。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农经管理工作的忧虑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一项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农经部门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两大主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字金融能够为农民生产创新、销售创新、就业创新提供新的渠道和机会,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我国数字金融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处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信用环境尚待完善、数字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困境。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加强数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信息信用环境、提供适用性的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一体两翼,在农村经济领域需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保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离不开协同与创新,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协同发展,需要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树立综合科学发展观,为优秀人才服务扎根基层创造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