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2种插栽方式和5个机插密度的比较试验,探索浙优18的机插栽培高产技术途径。机插移栽667 m2产量为865.6 kg,比旱育秧手工移栽增产27.2 kg,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增加,但成熟期延迟2 d。不同的机插密度比较,产量以30 cm×21 cm处理最高,30 cm×17 cm和30 cm×25 cm处理也获得较高的产量;随机插密度的降低,群体的有效穗数下降,生育期推迟,每穗总粒数明显增加,而对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烟后稻最佳的机插密度,以广8优16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为30cm×14cm (处理D)时产量最高,达10 152.0kg·hm~(-2),极显著高于30cm×21cm(处理A)、30cm×18cm (处理B)、30cm×12cm (处理E)。机插密度在15.873~23.805万穴·h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加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却呈下降趋势;超出一定范围则栽插过密,就会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机插栽培是目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种粮大户普便采用的水稻种植方式。为探索"华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机插种植的合理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该品种的机插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华浙优1号"的最佳机插密度为25 cm×23 cm,每667 m~2产量为718.67 kg。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品种Y两优2号、博ш优9678为材料,研究了晚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机插质量无影响,与杂交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杂交稻机插密度以行距30cm×株距14cm和行距30cm×株距16cm处理,即667m2机插1.39万株和1.59万株处理单位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籼粳杂交稻浙优18在生长中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本种植,密度30 cm×20 cm,30 cm×23.3 cm时,浙优18的有效穗、每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子较优,灌浆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的转运量,以及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浙优18单本种植以密度30 cm×20 cm,30 cm×23.3 cm较适宜,可获得高产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_1:33 cm×12 cm,D_2:33 cm×14 cm,D_3:33 cm×16 cm,D_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早稻"中早39"不同播期及密度机插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在3月22日盲谷机播的比3月28日盲谷机播的总体上产量略有增加,在早播的情况,采用30cm×16cm移栽,推迟播种的情况下,移栽时可以采用增加落田苗数即30cm×(12~14)cm。  相似文献   

8.
机插密度对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适宜的杂交稻机插株距及种植密度,选取中浙优8号及甬优12为材料,设置14、16、18和21cm4个机插株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大,2个水稻品种植株个体虽然均生长健壮,单株茎蘖数增加,但群体总茎蘖数下降,且后期茎蘖消减较快,最终茎蘖成穗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机插株距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其干物质主要转运至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比例未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机插株距的增大导致田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综上可以看出2个水稻品种均需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最适株距应调节至14~18cm,种植密度保持在18.5~23.8穴/m2。  相似文献   

9.
卢忠诚  金成兵  张翯  王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0):1985-1986
在金华对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的嘉丰优2号进行25 cm×25 cm、25 cm×20 cm、30 cm×15 cm、25 cm×15 cm的4个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移栽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小。行距株距30 cm×15 cm,获得最高产量,为9 004 kg·hm-2。  相似文献   

10.
选用3个生育期不同的品种,在双季晚稻采用14×30 cm和17x30 cm两种种植密度规格实施机插,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双季晚稻机械插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短生育期品种采用较高种植密度产量较高,而较长生育期品种则是较低种植密度产量较高.生育期稍短的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其产量库可与生育期较长品...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蚕豆茬水稻机穴播配套技术,明确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水稻机穴播的最佳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花优14"机穴播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机穴播不同栽培密度对蚕豆茬"花优14"的生育期、株高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机穴播栽培密度的增加,蚕豆茬"花优14"的总苗数、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型逐渐减小,产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以行株距为25 cm×16 cm的每667 m~2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温305为例,进行早稻直播、手插、机插等不同栽培方式处理试验,比较其生长动态和产量等特性.结果表明:直播在最高苗数、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等性状优于手工移栽;不同机插密度产量差异较大,12cm×30cm密度机插处理经济性状和产量最优,在早稻推广机插时可以参照此密度。  相似文献   

13.
对金早47进行直播、手插、机插等不同栽培方式处理试验,通过对其生长和产量等分析,结果表明:直播和机插处理最高苗数、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等性状优于手插处理,同时机插的播齐历期比手插短1—2d,但不同机插密度产量差异较大,建议早稻推广机插密度以12cm×30cm为佳。  相似文献   

14.
研究超级稻中浙优1号3种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留桩高度25cm处理再生稻的穗粒数、结实率、有效穗、生育期等整体搭配较为合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16.
以中籼杂交稻品种隆两优866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期处理(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和5个移栽密度处理(30cm×12cm、30cm×14cm、30cm×16cm、30cm×18cm、30cm×22cm),通过对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指标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探索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适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5月10日播种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结实率最高,较其他播期处理增产5.3%以上;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产量高,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实现.综上,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最佳播期为5月10日左右,最佳移栽密度为30cm×14cm.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陵两优102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插密度对双季早稻陵两优102的分蘖消长、生长发育、穗粒结构和产量均有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陵两优102机插株行距宜选择10 cm×25 cm的规格,实插2.55万蔸/667m~2左右,每蔸插2~3苗,如此构建的群体结构较合理,单产较高,可达517.8 kg/667m~2。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中浙优1号密度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宽窄行、规格为17 cm×(33 cm+2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说明中浙优1号适应性较强,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就能发挥中浙优1号的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同基本苗数对机插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特进行了不同机插密度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苗较多的7寸机(插种密度25 cm×1 2 c m)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比基本苗较少的9寸机(插种密度30 cm×12 cm)高,前者产量可达548.7 kg/667 m2,比后者增产16.8%。  相似文献   

20.
为给"华粳7号"机插高产栽培找出适宜的行株距配置,研究了淮北地区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华粳7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行株距25cm×12cm处理的产量高于机插行株距30cm×13cm处理,但不利于壮秆大穗,且有倒伏危险,建议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