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确保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选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ArcGIS可视化功能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低水平地区向中高水平地区缓慢过渡、东北地区向中南部地区逐渐推进的演变趋势,其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弱化。三大地区内区域差异不断减小,但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重点优化农业生态效率,统筹兼顾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利用经济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客观地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对比分析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Hodrick-Prescott滤波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37年(19782014年)来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研究表明:狭义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广义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且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期和后期,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分别呈现上升、调整、再上升的趋势。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应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客观地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对比分析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Hodrick-Prescott滤波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37年(1978~2014年)来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研究表明:狭义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广义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且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期和后期,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分别呈现上升、调整、再上升的趋势。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应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生产配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SBM-GML模型,选取2000—2021年粮食主产区省域面板数据,运用DEA法测算并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且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具有“涨跌互现”和波动性较大的特征,且其变化同气候变化与农业政策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精准评估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其空间非均衡性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与模式、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可持续性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采用GIS技术、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变化及其内部动态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6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值为0.394,区内各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其中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3省始终位于发展水平的高值区,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和四川5省始终属于中低值区,而辽宁、山东、江苏、湖北和江西5省则在中值区和较高值区在之间转换。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整体有所扩大,其中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明显波动上升,华北地区则呈现快速上升、快速下降和持续上升的3阶段变化特征。东北—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和华北—长江流域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72.79%下降到2016年的65.70%,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地区内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的贡献率则由20.62%上升到26.03%。受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粮食主产区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较为稳定地位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中值区和较高值区。因此,提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区域间农业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协同提升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粮食生产韧性,本研究构建了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客观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莫兰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2006—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贫困、粮食生产脆弱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9年农业水贫困程度降低了30.45%,南方降幅高于北方,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粮食生产脆弱性降低了71.99%,北方降幅高于南方,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农业水贫困与粮食生产脆弱性的耦合协调度上升了21.99%,区域差异趋于缩小,但始终保持北高南低的态势。据此,本研究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提升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对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强于非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落后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区域差异以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构建农业高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从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基本保障6个要素中选取30个指标,构建农业高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四分位数分类法对31个省级行政区2010—2019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分析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结果】从时间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31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0.278 33提高至2019年的0.362 02,增幅为30.07%,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为绿色发展(0.90分)>基础性保障(0.60分)>农业产业体系(0.56分)>农业生产体系(0.49分)>农业经营体系(0.34分)>科技创新(0.18分);从空间上看,31个省级行政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区域数量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1个省级行政区升至2019年的2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综合得分以广东省最高,为3.84分;甘肃省最低,为2.56分。【结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差;提出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1.
科研人才是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数据,使用空间统计与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与收敛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科研人才空间分布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影响路径。结果表明:①我国农业科研人才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均衡特征,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密集、西北地区稀疏的特点,北京、山东和广东是农业科研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区域。②我国农业科研人才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科研人才的冷点集中在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无明显的热点区域。博士人才的热点区域包括上海、江苏、北京、天津,冷点区域则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硕士人才热点区域包括江苏、上海与安徽,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本科农业科研人才未表现出明显的冷热点变化。③我国全体农业科研人才、博士及硕士人才集聚情况未表现出落后地区追赶领先地区的收敛趋势,但本科农业科研人才存在落后地区向领先地区收敛的趋势。④农业科研人才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作用是基于农业科研人才空间分布带动了当地技术进步水平这一路径实现的。上述结果对于培养和引进人才战略提供参考,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技术进步下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分异,首先利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2009—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其次使用泰尔指数分析农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距,最后应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地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控制地区内部差距扩大是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年降水量、灌溉水价、节水农业技术水平和水资源禀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各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推进节水农业进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问题及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认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全面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举措,对于有效贯彻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全面诠释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举措。研究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新发展理念视角看,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创新不足、协调不力、绿色理念缺失、开放水平不高、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需要着力于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改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缺陷、深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理念、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水平、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效率、产业效益、绿色化生产、劳动者素质和农民收入5个要素层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用熵值法、莫兰指数和协调度方法测度中国(不含港、澳、台)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8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0.355 39上升至2018年的0.482 40,年均增长率为1.71%。(2)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具有集聚连片的特点,从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相邻省级行政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彼此相互影响,空间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同高同低”状态。(3)2000—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度趋好,但还有待加强。(4)各省级行政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度具有一致性,即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造了一个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探讨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8年各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且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其中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电力、医疗基础设施显著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建议加强水利、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电力、医疗基础设施的维修力度,同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使其能更好地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节水农业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节约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当前绿色农业高效节水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梳理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节水农业领域的基础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灌溉设备与技术开发”、“农业用水精量调配与控制”、“作物高效用水机理”及“农业用水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建议开展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与管理及其对作物、土壤、环境、社会等综合效应等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阶段,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生态化转型,生态农业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变革的重要载体。就理论契合度而言,生态农业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需求、赓续农耕文明、弥合城乡差距等现实农业发展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蕴藏着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深层理论逻辑。就实践经验而言,生态农业在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加快生态化食物体系完善、构建立体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强国提供了更多路径选择,彰显了其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决策。本文以江西赣州革命老区为对象,分析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推动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打响了赣州农业品牌。新时代,进一步推动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如气候优越、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和政策支持等。但同时必须看到,当前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有粮食生产下滑、耕地资源闲置、农田污染较重、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力缺乏和农业基础脆弱等。因此,为推动新时代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