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保山市是农业生产大市,山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1.8%,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处于低纬、高海拔地区、集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于一体,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秋、冬、春连旱已成常态化,严重影响冬季小春作物的生长,冬季农业生产主要是以雨养农、靠天吃饭.山区冬季农业应对干旱的自然气候条件需要从栽培技术研究、耕作制度改进等方面进行.2010以来保山市农科所在小春作物上进行播种时间、播种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调整.实行蚕豆、豌豆、油菜小春作物与玉米、烤烟套种,在播种时间上主要突出一个“早”字,播种模式上突出一个“套”字,其结果有效地减轻了气象干旱对小春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云南省2006年小春作物生育期间的光、温、水气象条件以及所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综述了气象因素对云南省小春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利弊影响,最终作出2006年云南省小春粮食产量的年景预测.  相似文献   

3.
作者进行了豆麦混栽的小春作物多样性栽培试验示范 ,定期做好病虫测报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结果表明 :小春作物多样性栽培 ,有效降低了病虫发生 ,减少用药次数2次 ,蚕豆平均增产幅度29.5% ,小麦平均增产幅度46.7% ,既减少了环境污染 ,又达到增产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具有典型丘陵特点的绵阳市周边小春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调研,初步分析了制约丘陵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缓解丘陵地区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象的对策,以期为丘陵地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云南省大部地区的小春作物进入中期生长阶段,小麦为拔节普遍期;蚕豆为开花期至结荚期;油菜为开花结荚期.前期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对云南省小春作物的生长发育基本有利,未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根据对小春作物长势及未来气候趋势分析,为了促使豆麦生长健壮,获得今年小春粮食优质高产,建议各地重视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6.
谢卓霖  汤天泽  周强  李芸  刘念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57-258,260
通过对具有典型丘陵特点的绵阳市周边小春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调研,初步分析了制约丘陵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缓解丘陵地区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象的对策,以期为丘陵地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省2014年小春作物生育期间气象条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14年小春作物为近年来中等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尤其是对种植业的结构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调整。我国的农业以单季种植为主,造成了土地的空闲,而小春作物单季稻草覆盖技术以省时、省力、简便的特点解决了单季作物土地抛荒的难题,还解决了稻草难处理的问题,不仅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还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发展前景很好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会东县按照“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原则,把小春马铃薯作为调整小春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我县坝区小春作物结构调整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1、今年小春作物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影响分析 (1)不利影响.小春作物播种至今,云南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少至特少,是最近20年来的第3个少雨年,导致今春干旱范围广,旱情严重.尤其突出的是小春作物产量形成期全省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影响小麦、蚕豆的灌浆及籽粒饱满.冬春季气温持续偏高至特高,不利于蹲苗,作物徒长旺长,生育期普遍提前10~15天,作物生长不壮,影响产量.作物病虫害尤以小麦锈病、斑潜蝇、蚜虫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藁城市为例,对华北平原城郊地区近如年种植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域种植结构变化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是同步的,即逐步由发展高产作物转向发展高效作物、由传统多样化种植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生产条件改善、体制和需求变化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而比较优势是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在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及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2.
优化出石羊河流域主导作物适种优劣顺序,为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以流域种植作物为研究对象,以作物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基于综合效益的主导作物优化顺序模型,优化提出石羊河流域主导作物种植顺序.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作物综合效益优先种植顺序为:洋葱、籽瓜、小麦、玉米、辣椒、棉花、茴香、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85-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北滨海平原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了该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并对河北滨海平原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通过对气候特点、气候优势、气象灾害以及农业生产结构关系的分析,以"尊重自然、趋利避害、持续发展、提高效益"为原则,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方案:粮食作物扩大优质水稻、玉米、甘薯的种植面积,压缩小麦、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经济作物扩大烤烟、蔬菜、榨菜的种植面积,压缩大豆、花生、油菜的种植面积;水果干果扩大龙眼、甜橙、红心柚、猕猴桃、核桃、板栗的种植规模,压缩葡萄、桃子、李子的种植规模;林业药材扩大速生丰产林、经济林、黄连、杜仲、红豆杉的种植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对提升农林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其结构会相应调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弄清河北省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对该区1986—2010年间种植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的构成情况,探讨了该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及内在原因.提出了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案例区,通过建立非粮化指数(NGP)解析种植结构非粮化演变过程,并利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统计年鉴数据估算农田氮磷投入量和径流流失量,评估其对农田氮、磷径流流失负荷的影响,为深入认识种植结构非粮化的生态效应和合理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慈溪市的种植结构存在明显的非粮化趋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锐减49.3%,而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13.8%和108.4%。根据NGP,慈溪的非粮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稳定上升期(1995—2007年),回调下降期(2007—2013年)和快速上升期(2013—2019年)。2001—2018年,慈溪市种植业氮、磷投入总量增幅分别为38.8%和249.5%。至2018年,慈溪市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2 823.3 t 和971.5 t。随着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菜地已经取代稻田成为当地农田氮、磷流失的首要来源,占慈溪市种植结构年氮、磷流失总量的70.9%和89.2%,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建议各地针对不同非粮化类型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政策,并将农田氮、磷养分流失负荷加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为引导下一阶段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微观层面的农户作物选择行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对于农业或农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研究农户自身的家庭属性对其作物选择和作物种植更替的影响。【方法】以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黑龙江省的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农户调查,获取了384户农户调查数据;将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PSS统计分析系统,利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解析农户家庭属性对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其它经济作物等五类作物的影响。【结果】总的来说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数和承包耕地类型条件等家庭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具有重要影响;年龄相对越大并且家庭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更趋向选择种植玉米,劳动力较多的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大豆,当地种植小麦可能会对农户家庭收入有负面影响,传统的农民在耕地条件合适更加愿意选择种植水稻,家庭总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并且有文化的农户更加愿意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结论】农作物实际种植过程中农户受到种植作物的工时量、种植作物所需农业知识水平、种植环境要求或资金投入产出比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农户家庭属性中相应的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钦州市钦南区连续5年降雨量减少,春旱严重,影响了自然水灌区早造农作物的种植。针对气候变化,文章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种植水稻,稳定‘钦州黄瓜’种植面积,适当调减辣椒种植面积,大力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消灭搁荒田”的结构调整总走向;并根据该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根据粮食安全原则、地理环境、土壤墒情和水源情况、抗风险能力、投入能力进行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