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温胁迫下拟南芥表皮蜡质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低温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而表皮蜡质是植物抵御外界胁迫的第一层保护性屏障。研究低温胁迫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含量、结构及相关蜡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表皮蜡质与低温互作机制,从而对后续作物的抗性机制研究起指导作用。【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待植株生长至5-6周时进行4℃胁迫处理10 d和18 d。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蜡质组成及含量变化;利用qRT-PCR技术检测蜡质基因CER1、CER3、CER4、KCS1、WIN1的表达。【结果】低温胁迫后,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在分布密度、形状与大小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熔融成片,大面积覆盖茎秆表面,这可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低温阻隔作用,并减少水分散失。cer1突变体表现出松针状晶体显著减少,并以小型树枝状结构为主;cer3与cer10杆状晶体显著减少;而cer6与cer20蜡质晶体在低温胁迫后有所增加;kcs1蜡质晶体在低温胁迫后垂直杆状结构显著减少,水平杆状结构出现,并伴有蜡质晶体熔融现象。低温胁迫对一级醇减少突变体cer4结构无显著影响。GC-MS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野生型与各突变体在低温胁迫下表皮蜡质组分含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野生型中醛类与酮类含量显著减少、一级醇类含量显著增加。各突变体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蜡质组分中醛类、酮类含量增加或无显著变化、一级醇含量减少或无显著变化;受低温胁迫较重的cer3﹑cer10表皮蜡质中一级醇含量显著下降。拟南芥表皮蜡质在低温胁迫下显著积累(cer3 无显著变化、cer10 蜡质总量减少),且主要通过增加烷类与次级醇含量来增加蜡质总量。低温胁迫诱导了野生型CER1 基因的强势表达,植株通过上调CER1 的表达促进烷类物质的合成以响应低温胁迫;CER4 的表达上调促进了一级醇的合成。KCS1、CER3与WIN1在低温胁迫下表达下调,暗示了植株蜡质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蜡质合成的下游途径如烷合成途径增加。【结论】低温胁迫可以改变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组分含量,蜡质组分中烷类与次级醇类含量的上升是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方式,蜡质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烷类的增加。CER1是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蜡质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牛心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410M的特征和实际应用价值,以丰富甘蓝种质资源,加速新品种创制和改良。[方法]调查牛心甘蓝野生型材料410W和蜡粉缺失突变体410M的农艺性状,测定其营养品质;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超微结构;以蜡粉缺失突变体材料410M(P1)与其野生型410W(P2)为亲本分别配制6世代群体,分析410M蜡粉缺失性状的遗传规律;筛选出14个在拟南芥中参与蜡粉合成、转运的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410W和410M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蜡粉缺失甘蓝叶色亮绿,突变体410M球叶和外叶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其他表型及主要营养成分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叶表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表面光滑,蜡粉严重缺失;野生型叶表蜡粉分布致密,晶体结构主要为片状和线状。对6世代群体分离比例进行χ~2检测,结果表明410M蜡粉缺失性状为隐性单基因遗传。在参与拟南芥蜡粉生物合成、转运的14个基因中,共有7个基因在野生型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突变体。[结论]蜡粉缺失突变体410M遗传稳定,商品性好,为育种和蜡粉分子基础研究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番茄叶片蜡质积累的影响,及蜡质含量与蜡质合成相关基因β-酮脂酰-辅酶A合成酶(SLCER6)表达的关系,为植物表皮蜡质抗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番茄品种Micro-Tom为材料,在其花蕾期进行干旱胁迫后,当植株表现出明显缺水症状时分别采集第1叶位至第7叶位的叶片,以同期正常浇水番茄植株作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仪(GC-FID),对7个叶位叶片的蜡质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的表皮超微结构,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蜡质合成相关基因SLCER6的表达情况,最后对蜡质及其各成分含量与SLCER6基因表达量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1)干旱胁迫后番茄叶片上、下表面超微结构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没有蜡质晶体覆盖,且较为光滑,呈薄膜状结构,但皱褶明显减少,细胞凸起增多。(2)GC-MS和GC-FID分析表明,从对照组中共鉴定出24种蜡质成分,番茄叶位间蜡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以烷烃含量为主,其平均含量为(1.794±0.397)μg/cm~2,占蜡质总含量的93.83%,并含有少量的三萜类、初级醇和豆甾醇成分,但这3种化合物只占到蜡质总含量的4.66%。(3)干旱胁迫并没有造成番茄叶片蜡质组分以及烷烃碳链的改变,但能够极显著增加蜡质的总含量,尤其是烷烃类物质,与对照组相比,干旱胁迫组烷烃含量平均增加了161.15%,是三萜类、初级醇及豆甾醇成分总增加率的1.6倍。(4)SLCER6基因在番茄不同叶位叶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从第1叶位到第7叶位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干旱胁迫后,SLCER6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结论】干旱胁迫能够极显著增加番茄叶片蜡质总含量,增加的成分主要是烷烃;干旱胁迫也能够诱导SLCER6基因表达量上调;番茄叶片蜡质积累与SLCER6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拟南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干旱和NaCl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胁迫因子处理拟南芥的最佳浓度及其生长的临界胁迫浓度,以期进一步采用拟南芥基因缺失突变体,以PEG模拟干旱胁迫和NaCl作为盐胁迫因子,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探讨了拟南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长及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干旱和高盐胁迫影响种子萌发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0%(PEG-6000)和150 mmol/L;幼苗生长的临界值分别为25%(PEG-6000)和250 mmol/L NaCl。随着干旱胁迫和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丙二醛及脯氨酸的含量均明显增加。表明随着胁迫条件的加重,拟南芥幼苗质膜受到氧化性伤害,并通过合成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机制对胁迫因子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水分胁迫对植物表皮蜡质含量的影响及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植株抗旱性的关系,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抗旱能力不同的4个大麦品种从植株挑旗期到成熟期的旗叶及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探讨大麦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与抗旱能力的关系及机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增加,随着植株生长发育及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其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抗旱能力不同的大麦品种表皮蜡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然而,抗旱品种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变化强度较弱抗旱性品种的大。干旱胁迫初期,抗旱品种表皮蜡质变化明显,推测叶片表皮蜡质含量迅速增加可能是植物响应外界不良环境自我调节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质量浓度为5 g/L的PEG - 6000进行渗透胁迫,利用弯根法筛选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得到干旱敏感突变体36 -1.该突变体在PEG - 6000渗透胁迫下,种子萌发率、根系长度均低于野生型;盆栽试验表明:水分正常条件下,突变体36 -1与野生型幼苗形态、根冠比、叶片含水量等并无明显差异;干旱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低温胁迫对不同蜡质覆盖度结球甘蓝的影响,本试验以厚蜡质材料HQ2-1和蜡质缺失突变体材料Y2-1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比较分析低温胁迫下不同蜡质覆盖度结球甘蓝幼苗叶片生长及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HQ2-1的叶片生长的受抑制程度及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均小于Y2-1;低温胁迫下HQ2-1叶片...  相似文献   

8.
以863份黄瓜突变体和长春密刺野生型为材料,进行PEG-6000溶液(200 g/kg)模拟干旱发芽试验,通过比较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并综合胚根生长情况,初步筛选得到耐旱材料,再对筛选出的材料和野生型材料长春密刺进行苗期干旱(PEG-6000,200 g/kg)处理,并测定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综合比较筛选得到耐旱新材料.结果表明,干旱发芽试验下,初步得到11份耐旱突变体材料.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下11份突变体材料与长春密刺野生型各项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株高、茎粗和地下鲜质量均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隶属函数法比较筛选得到7份高耐旱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B3家族基因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到植物生长发育、抗逆境胁迫等过程。拟南芥HSI基因(AT4G32010基因)是B3家族中成员之一。以拟南芥野生型和突变体hsi为材料,利用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获得HSI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纯合突变体。在模拟干旱和盐胁迫下,野生型和突变体his发芽率随甘露醇和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浓度下,突变体hsi发芽率均低于野生型,两者之间差异明显。表明拟南芥HSI基因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在模拟干旱和不同盐浓度胁迫下,野生型和突变体根长度差异不明显。表明该基因参与根的生长过程,关于其调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拟南芥xtc1突变体茎部表皮蜡的组分和含量,并鉴定导致xtc1突变体表型的基因。【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拟南芥xtc1突变体与Ler野生型茎部表皮蜡的成分;利用图位克隆确定突变基因位点,通过在拟南芥xtc1突变体中过量表达FATB基因,验证突变位点与FATB基因的关系。【结果】拟南芥xtc1突变体茎部表皮蜡总量约为Ler野生型的1/3,且各组分含量均明显减少;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顶端物理距离为80kb的2个标记T27G7-3和F22O13-1之间,该区域含有21个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观察及测序分析表明,xtc1突变体在At1g08510(FATB)基因的第1个外显子上产生14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在xtc1突变体中过量表达FATB基因可恢复xtc1突变体的正常表型。【结论】拟南芥xtc1突变体茎部表皮蜡含量减少,且突变基因为FATB基因。  相似文献   

11.
以4个抗旱性不同的大麦品种为材料,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分析胁迫6 d后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的沉积与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以探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不同大麦品种的膜脂过氧化与表皮蜡质合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后大麦幼苗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与未处理植株呈极显著差异,且干旱敏感品种表皮蜡质总体增加的百分率高于抗旱性品种,表明叶片表皮蜡质的变化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表皮蜡质含量的增加能够对植物进行更好的保护;胁迫6 d后,干旱敏感大麦品种贝赖勒斯和垦啤6号的SOD、POD、CAT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总体都比抗旱性品种的略高,说明抗旱品种存在其他膜保护性物质,在6 d水分胁迫期间对膜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皮蜡质沉积和膜脂过氧化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0.691,P=0.058),可能是膜脂过氧化的中间产物参与了表皮蜡质合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拟南芥野生型和蔗糖转运蛋白单基因纯合突变体atsuc3、atsuc5、atsuc9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EG模拟干旱胁迫使野生型和AtSUC突变体抽苔时间、开花时间、果荚个数和种子千粒重,以及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均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突变体之间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说明该家族中不同成员对在干旱胁迫下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茶树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与其抗旱性的关系,以四川省主栽茶树品种特早213、名山131和福鼎大白茶1年生幼苗为对象,采用水培方法并施以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茶树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在不同品种、不同胁迫浓度及不同胁迫时间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干旱胁迫12d后茶树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为名山131特早213福鼎大白茶。3个品种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胁迫浓度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胁迫时间下差异显著(P0.05)。综合看,3个茶树品种的抗旱性为名山131特早213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盐芥和拟南芥表皮蜡质中响应低温胁迫的关键化学组分及关键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以盐芥和拟南芥为材料,通过化学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和研究了4℃低温胁迫处理下2种植物表皮蜡质的组成及蜡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22℃)相比,在4℃胁迫条件下,盐芥和拟南芥叶片表皮总蜡质含量以及蜡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均增加。经低温胁迫处理后,2种植物中组成蜡质的优势组分均未发生变化,表现为烷烃含量最多、初级醇含量次之、脂肪酸含量位居第3。对所选取的28个蜡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盐芥中有23个基因上调,拟南芥中有13个基因上调,暗示盐芥和拟南芥中表皮蜡质代谢基因对低温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用CO2激光(20.1 mW·mm-2)对小麦种子分别辐照0、1、3、5 min,待其长至12 d时,用10%(w/v)PEG6000胁迫其幼苗,研究激光预处理对小麦幼苗干旱胁迫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激光预处理(1、3 min)可使干旱胁迫的小麦幼苗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显著降低(P<0.05),而AsA和GSH含量和根长却显著增加(P<0.05);另外激光预处理(1、3 min)可显著(P<0.05)提高小麦幼苗SOD酶活和根系活力,而对POD和CAT活性没有显著作用.其综合效果表现为激光预处理3min可抑制由干旱胁迫引起的小麦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增强小麦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以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 Franch.)种子和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加有蒸馏水(CK)与5%、10%、15%、20%、25%等5个不同质量分数(下同)聚乙二醇6000(PEG-6000)的发芽床蒸馏水(CK)与10%、20%、30%等3个质量分数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条件对大叶醉鱼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大叶醉鱼草种子的发芽启动时间推迟,发芽持续时间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降低,但种子发芽率在5%~10%PEG胁迫下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在15%PEG胁迫下均显著低于对照,在20%及以上质量分数PEG胁迫下种子不能萌发。(2)大叶醉鱼草幼苗叶片的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随PEG胁迫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指标均在30%PEG胁迫处理9 d时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88、5.66倍。(3)随着PEG胁迫时间的延长,大叶醉鱼草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30%PEG胁迫处理6 d时活性最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下降又上升的变化趋势,并在30%PEG胁迫处理3 d时活性最强。由结果可得,大叶醉鱼草种子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可正常萌发,而且幼苗能通过调节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主动适应干旱环境,对干旱环境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扁核木(Prinsepia utilis)的耐旱性。【方法】以不同体积分数(0、5%、10%、15%、20%和25%)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扁核木种子萌发的影响,以不同体积分数(0、10%、20%和3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扁核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在5%和10%PEG胁迫下,扁核木种子的发芽持续时间变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逐渐降低,且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15%PEG胁迫下扁核木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较10%PEG胁迫上升;PEG体积分数超过20%胁迫下种子不能萌发。(2)扁核木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随PEG体积分数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胁迫第6天游离脯氨酸增量较丙二醛增量大,胁迫第9天游离脯氨酸增量较丙二醛增量小。(3)随着PEG胁迫时间的延长,扁核木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所有处理均在第6天时活性最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所有处理均在胁迫处理第6天时活性最低。【结论】扁核木种子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可正常萌发,且幼苗能通过调节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主动适应干旱胁迫,对干旱环境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苏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环境下紫苏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紫苏为研究材料,利用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并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处理紫苏幼苗,测定幼苗叶片长宽比、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简称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显著抑制紫苏幼苗的生长,而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外施300μmol/L褪黑素,幼苗叶片长宽比达到最大值,与10%PEG-6000胁迫处理相比提高9.15%;当褪黑素浓度为100μmol/L时紫苏幼苗相对含水量达到最大值,与10%PEG-6000胁迫处理相比显著提高4.57%,SOD活性达到最高值,与10%PEG-6000胁迫处理相比提高8.51%;当褪黑素浓度为500μmol/L时,MDA含量达到最低值,与10%PEG-6000胁迫处理相比显著下降43.93%,POD活性达到最高值,与10%PEG-6000胁迫处理相比显著提高26.79%,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低值,与10%PEG-6000胁迫处理相比显著下降8.51%。结果表明,中高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处理可降低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增强紫苏幼苗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表皮蜡质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以蓝叶玉簪‘翠鸟’(Hosta‘Halcyon’)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法,通过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和人工除蜡,将试验分为4种处理,分别为正常给水有蜡质(ZY)、正常给水无蜡质(ZW)、干旱处理有蜡质(GY)以及干旱处理无蜡质(GW),分析了蜡质对‘翠鸟’玉簪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表皮自然覆有蜡质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等均高于人工去除表皮蜡质的叶片;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净光合速率都显著降低(p0.05),且每1处理在14d时都达到了最低,最低值0.97μmol·m~(-2)·s~(-1),为干旱无蜡质处理。在干旱胁迫处理中,表皮有蜡质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各个时间段均高于表皮无蜡质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4种处理的叶温总体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干旱无蜡质处理的叶片温度最高,正常给水有蜡质处理温度最低。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离体失水率都是无蜡质的叶片高于有蜡质覆盖的叶片;干旱处理组的失水率总体上较正常处理组的失水速度低,且离体失水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Fv/Fm的最小值均出现在4种处理后的第14天,且‘翠鸟’正常给水处理的Fv/Fm显著高于干旱胁迫处理,Fv/Fm的大小呈现出:ZYZWGYGW。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阴生植物‘翠鸟’玉簪叶片表皮蜡质在抗旱中的保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叶片蜡质含量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一对小麦近等基因系多蜡质品系JM205和少蜡质品系JM204为试验材料,将二者种植在同一盆中,在人工气候室采用逐渐干旱的方式模拟田间干旱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同步测定了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小麦旗叶的水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荧光参数。【结果】轻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49%)下,多蜡质品系JM205与少蜡质品系JM204旗叶的光合速率(Pn)无显著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多蜡和少蜡质品系的光合速率都逐渐降低,但少蜡质品系JM204下降幅度更大。在中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9%—32%)下,多蜡质品系比少蜡质品系具有较高的水势和较大的气孔开度,因此CO_2供应充足,光合速率更高;少蜡质品系的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多蜡质品系下降更快,说明少蜡质品系PSII电子传递受阻情况和光抑制比多蜡质品系更严重;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参数分析(JIP-test)发现PSII电子传递受阻主要是因为受体侧QA到QB电子传递限制。在重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降到32%以下)时,多蜡质与少蜡质品系的水势和光合能力都大幅下降且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多蜡质品系JM205在中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49%—32%范围)下具有较高的光合优势;本研究为小麦抗旱性选育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