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0和1.00,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在0.43~0.54和0.85~1.33。玉米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9和1.04,其中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3和0.89~1.38。小麦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6和1.17,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0,秸秆系数为1.00~1.38。其他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为0.17~0.49,秸秆系数为1.04~4.88。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主要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变小。未来要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经济产量,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是其主要途径,而要通过增加生物产量以提高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2.
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值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本研究对《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大田作物的不同种类,根据2006—2011年报导的秸秆系数的实测值,研究确定各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各类大田作物的秸秆系数取值,以数学模拟取值法对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进行取值,以相同或相似地区平均取值法、同类作物取值法确定其他作物取值。结果表明:水稻的秸秆系数取值变幅为0.74~1.33,全国平均值为1.04。小麦的变幅为1.05~1.41,全国平均值为1.28。玉米的变幅为0.93~1.30,全国平均值为1.07。豆类和薯类的变幅分别为1.13~1.86和0.42~0.75,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35和0.53。黄红麻和棉花的秸秆系数的变幅分别为1.22~2.23和2.41~4.09,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73和2.87。花生、油菜和芝麻的变幅分别为0.85~1.43、2.57~3.17和1.78~2.23,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99、2.90和1.89。甘蔗的秸秆系数在各省统一取值为0.34。甜菜和烟草的变幅分别为0.18~0.67和0.49~0.92,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37和0.66。"其他谷类"、"其他油料"和"其他麻类"的秸秆系数在各省取值均相同,分别为2.32、2.63和6.55。  相似文献   

3.
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时间分布与作物的成熟期关系密切,对其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提出田间秸秆成熟期的概念,通过查阅2006—2011年正式发表的大田试验文献获得大田作物主产品在各地区的成熟期或收获期,确定不同地区各作物秸秆的成熟期。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1—4月是甘薯、甘蔗、棉花、马铃薯和油菜的秸秆成熟期;5—6月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开始成熟,为全国秸秆成熟初期;7—11月为水稻、小麦及玉米集中收获时段,属于秸秆成熟盛期,其中,9和10月秸秆成熟的作物最多;12月为秸秆成熟末期,马铃薯、甘薯、花生、棉花、黄红麻和甘蔗的秸秆在此时期成熟。长江以北地区的作物秸秆成熟期为6—10月,高峰期在8—10月初;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无霜期长,可栽培作物种类多,秸秆成熟时间相对分散。明确田间秸秆的成熟期,为研究我国田间秸秆资源的时间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我国秸秆利用现状,实施了全国性问卷调查,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9种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油菜、向日葵、棉花和甘蔗)的秸秆总产量为778 Mt,其中焚烧27%、还田38%、燃料17%、饲料14%、其他用途4%;山东、河北和河南的还田量之和占全国的一半;还田方式主要是机械粉碎还田,还田量占全国全部还田量的67%。农户支持还田的原因是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反对原因是机械成本增加、病虫害加重和影响下季作物种植。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和还田方式,加强技术研发、宣传培训和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5.
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饲用品质的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对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的饲用品质用粗饲料分级指数(GI)进行整体评定。经测定的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的粗饲料分级指数(GI)分别为1.48、1.65与0.30,其中红薯藤、花生藤的GI均高于张吉鹍(2004)测定的青干草的GI(1.10),但低于苜蓿干草的GI(1.72)[18],表明红薯藤、花生藤均为山羊的优质秸秆饲料。本研究油菜秸秆的GI要高于张吉鹍(2004)测定的玉米秸秆与谷草的GI(分别为0.20与0.17),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的0.42[18],表明油菜秸秆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肉羊秸秆饲料。  相似文献   

6.
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秸秆培肥地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旱地地力水平,对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后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和烤烟秸秆还土的增产效果最显著,比CK增产24.82%~25.69%,其次是油菜秸秆和马铃薯秸秆的还土处理,比CK增产18.40%~19.44%,小麦秸秆比CK增产8.33%.不同秸秆还土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保持速效磷、速效钾的平衡,其中,烤烟秸秆增加速效钾量能力强;玉米秸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作用较强;油菜秸秆由于腐熟快,增加氮素能力最强;马铃薯秸秆和小麦秸秆相对其他秸秆培肥地力能力稍差.秸秆还土可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物质秸秆的热特性,为合理有效利用西北地区农业生物质能奠定基础。【方法】采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和新疆等6省(自治区)97个县(市)252个小麦、玉米、水稻、油菜、棉花等5种秸秆样品,采用瞬态热线法测定秸秆的热传导率、热扩散率和比热容,统计分析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秸秆热特性的差异性,采用GIS技术分析西北各省(区)秸秆热传导率的区域分布规律。【结果】西北6省(区)小麦秸秆热传导率、热扩散率和比热容的平均值分别为0.103~0.118 W/(m·K)、0.213~0.223mm2/s、0.473~0.526 MJ/(m3·K);6省区玉米秸秆的3个热特性平均值分别为0.105~0.116 W/(m·K)、0.203~0.232 mm2/s、0.479~0.553MJ/(m3·K);陕西、宁夏和新疆水稻秸秆的3个热特性平均值分别为0.103~0.117 W/(m·K)、0.206~0.214mm2/s、0.483~0.572 MJ/(m3·K);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油菜秸秆的3个热特性平均值分别为0.108~0.116W/(m·K)、0.202~0.219mm2/s、0.495~0.575 MJ/(m3·K);陕西、甘肃和新疆棉花秸秆的3个热特性平均值分别为0.129~0.132 W/(m·K)、0.182~0.190 mm2/s、0.677~0.710 MJ/(m3·K)。【结论】棉花秸秆热特性与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菜秸秆之间有显著差异;小麦、玉米、油菜秸秆热特性地域差异性显著;热传导率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从新疆到陕西由西向东逐渐减小;农作物的种类、气候和环境条件对秸秆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主要农作物缺氮症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甘薯、马铃薯、大豆)的缺氮症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秸秆能源利用基本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研究了稻秸、麦秸、玉米秸、油菜秸、棉花秸等5种农作物秸秆能源利用的基本性能,测试了5种秸秆的收获含水率、田间失水规律及热值.结果表明:5种秸秆的收获含水率规律为:最高的是稻秸,其次为玉米秸和麦秸,最低的是油菜秸和棉花秸.5种秸秆热值的高低排位:棉花秸>油菜秸>玉米秸>麦秸>稻秸.按能源材料指标衡量,棉花秸是最理想的能源材料,稻秸是最差的能源材料.油菜秸、玉米秸和麦秸是热值比较接近的能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油菜机械化收获的必要性随着近年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我省油菜生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外贸对国内供需关系冲击大,政策扶持边缘化,比较效益下降,秸秆量大处理困难等。国内调研表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和棉花这7种作物中,油菜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省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物加工副产物是秸秆资源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明确了加工副产物的概念、其系数取值和计算方法,评估了2007—2009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的资源量。各省稻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6~0.20,平均值为0.18;玉米芯系数取值范围是0.12~0.22,平均值为0.16;花生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25~0.30,平均值为0.27;棉籽壳系数为0.47;甘蔗渣系数为0.16;甜菜渣系数为0.05。全国每年共产稻壳3 438.20万t,在30个省市区的分布量为0.05万t(北京)~451.94万t(湖南)。玉米芯年产量为2 571.67万t,分布范围为0.30万t(西藏)~293.77万t(黑龙江)。此外,花生壳年产量为378.19万t、棉籽壳为549.37万t、甘蔗渣1 881.01万t、甜菜渣43.59万t。稻壳的折标准煤转化系数是0.49,折标准煤量为1 684.72万t;玉米芯是0.60,折标煤1 543.00万t;花生壳0.59,折标煤233.13万t;棉籽壳0.60,折标煤329.62万t;甘蔗渣0.60,折标煤1 128.61万t;甜菜渣0.57,折标煤24.85万t。全国加工副产物每年总产量达到8 862.03万t,折标煤共4 933.93万t。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评价我国主要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借鉴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关于秸秆能源化利用投入产出比的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分析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值。结果表明:江苏省、福建省、海南省、河南省、广西省、四川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8个省生态效率值均为1,即秸秆能源化利用对这8省的生态环境效果相对较好。我国部分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投入资源冗余严重和主要产品产量偏低。建议重视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提升能源化利用工艺发展水平,在降低资源投入的同时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以提高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准确评估中国秸秆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各省市区不同作物的最新田间秸秆系数评估田间秸秆资源量,确定各作物秸秆热值合理取值折算标煤量,并依据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对各省各作物田间秸秆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中国年均秸秆量为7.35亿t,包括田间秸秆6.46亿t(折标煤量3.41亿t,占总量87.36%)和加工副产物0.89亿t(折标煤量0.50亿t,占总量12.64%)。三大粮食作物是田间秸秆的主要来源,其中水稻田间秸秆为19 865.13万t,折标煤9 177.69万t,占总量26.90%;玉米田间秸秆为14 947.83万t,折标煤量8 266.15万t,占总量24.23%;小麦田间秸秆为14 373.43万t,折标煤7 833.52万t,占总量22.96%。秸秆量最大的10个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安徽、四川、广西、湖南、河北、湖北,变化范围为3 772.15~7 295.06万t,折标煤为1 908.83~3 999.61万t,这10省总量占全国总量62.46%。田间秸秆成熟时间分布不均,第三季度(7—9月)最多,秸秆折标煤占总量44.49%;其次为第四(10—12月)和第二季度(4—6月),分别为25.26%和24.27%;第一季度(1—3月)最少,只占总量的1.37%。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走访等形式,对我国部分省份的秸秆品种、产量及其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省份内,农民因为受到时间、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焚烧和废弃是处理秸秆的首选方法。农民愿意接受新能源,促进秸秆再利用。我国秸秆利用途径不多,方法陈旧。受调查人员中有96.6%对秸秆新能源利用持支持态度,80%受调查人员希望能综合利用秸秆,减少环境污染。最后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利用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95—2014年中国农作物秸秆沼气化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和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沼气化潜力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标准煤燃烧、秸秆直接燃烧及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揭示了秸秆沼气化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秸秆资源量(含田间秸秆和加工副产物)年均值为7.55亿t。2)秸秆沼气化潜力巨大,若将其中37.5%的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平均每年可产1 188.9亿m~3沼气,可替代约0.85亿t的标准煤。3)与秸秆直接燃烧碳足迹相比,秸秆沼气燃烧碳减排效果明显,1995—2014年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年均减少2.08亿t(CO_(2eq)),较秸秆直接燃烧减排46.8%。秸秆沼气化利用能够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沿淮地区冬小麦生产中化肥投入过量、利用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高的现状,采用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硝化抑制剂的方法,以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为主区(T)、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使用量为裂区(D)设计试验,研究其对麦田N2O、CO2、CH4排放通量动态变化,以及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5 t·hm-2秸秆堆肥替代10%化肥+60 kg·hm-2 DCD和15 t·hm-2秸秆堆肥替代20%化肥+60 kg·hm-2 DCD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传统施肥显著(P<0.05)降低了19.01%和31.76%,小麦支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升10.00%和14.00%,产量较传统施肥并无显著差异。说明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硝化抑制剂的方法对小麦产量并无显著负面影响,且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