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曦  胡豹  杨泽南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1):2148-2151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型升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同时又具备环境友好特质的高效农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以天台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天台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推进天台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不断深入发展,对传统农作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资源、生产、技术、市场为一体的新型农作制度,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及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一、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缺乏。为了合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首先可采取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等四大密集生产手段。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态观,包括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以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并重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态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探析,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保护制度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赵有 《北京农业》2012,(13):6-7
正3.2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联系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从传统农业转变而来的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注重的是农业发展所处的结果和状态。农业现代化支撑服务于现代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相似文献   

6.
重点论述了草地农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及其效益,草地农业作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和国外有畜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是伊犁河流域新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资源短缺、技术滞后、资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推进示范建设、提升生态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作制度创新等对策,以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就是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而沼气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经常把与传统相对立的农业称为现代农业。如把现代农业理解为工厂化农业,主张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把现代农业理解为规模化的农业,崇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把现代农业理解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追求"吨粮田"、"万元产值"等。其实这些并不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现代农业理念的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和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构建。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可持续的理念在传统农业文化中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互联网技术是当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是加快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农业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对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充分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农业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实现更安全、高效和生态的现代农业目标。本文介绍农业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分析农业互联网应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提出我国农业互联网应用技术培训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1.
孙刚 《现代农业》2010,(5):90-91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重新谋划北票市粮食生产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涉农服务部门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北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着"资源节约、高效生态、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吸取传统农业技术精华,融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了较为成熟的“玉米大豆交互换带种植高效生态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的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通过运用当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设施,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进行试验、示范和生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业科学》2020,(4):241-243
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是我国农耕生态文明传统和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实践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走出了一条"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道路。面对当今工业化和化学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农耕生态文明中吸取经验和智慧,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走出一条"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在明确该认知的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规模农业高效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为抓手,以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努力形成一乡(数乡)一品、一县(数县)一业、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否同义语,这应是学界首先弄清的问题,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从内涵看,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而农业现代化是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从时间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而现代农业则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所以,农业现代化的时限长于现代农业,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同义语,二者的研究内容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资源持续减少、农业环境不断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是建设四川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实现四川农业资源节约、农产品优质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绿色农业与四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管理是北京农学院传统优势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三个稳定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方向。其中,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规律与产业布局,在山区生态产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农村发展方向以京郊新农村为对象.研究北京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腾冲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要提高现有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把自然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长期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战略,长期把生态保护和农业摆在经济社会工作的首位,始终如一地重视和支援农业,把产业搞上去,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县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发展"两型农业"根源,通过与传统农业比较研究,系统分析了"两型农业"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模式。认为"两型农业"就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内容,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为支撑动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的循环经济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