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桃蚜茧蜂繁殖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桃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的大量繁殖及大棚应用技术.结果表明,(24±1)℃条件下,在盆栽萝卜植株上,1头成桃蚜(Myzus persicae)经10d可繁殖270头蚜虫,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60~200粒,平均寄生桃蚜130.4头,可获得僵蚜102.1~141.6头,收集的僵蚜经低温处理后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桃蚜茧蜂的大量繁殖采用5室繁蜂法,每10d理论上可生产蚜茧蜂近万头,用于繁蜂的萝卜每株可获得僵蚜657~1895头,平均每株1182.6头.大棚释放蚜茧蜂后,寄生率从放蜂前的0.05%上升到97.3%,平均每株蚜量从放蜂前的36.7头下降到1.36头,有蚜株率从放蜂前的34%下降到7%,基本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明珂  古德就  韦国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81-20082
[目的]探明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对菜蚜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萝卜、白菜、菜心、芥菜和芥蓝等寄主植物上繁殖的幼年桃蚜各30头,引入1头已交配的菜蚜茧蜂雌蜂,使其寄生1 h,再将挑蚜转移到原寄主植物上饲养,直到桃蚜僵化。定期更换寄主植物并移除新产生桃蚜。记录僵蚜出现的时间和数量及菜蚜茧蜂的羽化数和性比。[结果]取食不同蔬菜桃蚜对菜蚜茧蜂世代发育历期的影响依次为芥蓝〉白菜〉萝卜〉菜心〉芥菜。菜蚜茧蜂在取食萝卜的桃蚜上寄生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别为50.00%和92.97%。取食菜心桃蚜的菜蚜茧蜂后代雌性比最大,为82.81%,取食芥蓝桃蚜的菜蚜茧蜂后代雌性比最小,为45.29%。[结论]菜蚜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寄生率、羽化率、后代性比等因桃蚜寄主植物的不同而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对保山透心绿蚕豆上蚜虫的严重危害问题,在保山市隆阳区开展了利用烟蚜茧蜂防治蚕豆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试验表明,释放烟蚜茧蜂(僵蚜)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蚜茧蜂对蚜虫的防效逐渐显现,放蜂21 d后,田间蚜虫的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逐渐减低,烟蚜茧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逐渐增加,防治效果最高可达86.18%。由此可见,烟蚜茧蜂对透心绿蚕豆上的蚜虫防效显著,对蚜虫能起到有效、持续、安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蚜茧蜂对蔬菜田蚜虫的寄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蔬菜地蚜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研究了烟蚜茧蜂对烟蚜和萝卜蚜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烟蚜茧蜂的寄生作用受蚜虫密度影响,寄生数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烟蚜茧蜂对烟蚜和萝卜蚜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 HollingⅡ型曲线,寄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 Na=0.5153 N/(1+0.0168 N )和 Na=0.1906 N/(1+0.0204 N);烟蚜茧蜂对蚜虫的寄生数量与蚜虫密度呈正相关,寻找效应与蚜虫密度呈负相关,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作用强于萝卜蚜。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昆明地区菜蚜新蚜虫疠霉发生流行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4.78%和61.76%(2004年).新蚜虫疠霉感染死亡蚜虫除无翅蚜外,有翅蚜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死亡率,其中以无翅蚜感染死亡率高于有翅蚜,无翅蚜和有翅蚜分别为82.04%和17.53%(2003年)与83.54%和16.46%(2004年).新蚜虫疠霉对不同种类菜蚜自然感染的相对多度顺序为桃蚜>甘蓝蚜>萝卜蚜.  相似文献   

6.
蚜虫有多种天敌,利用天敌防治蚜虫是十分重要的生防方法,而蚜茧蜂是蚜虫天敌中分布最广、应用价值最高的天敌。烟蚜茧蜂作为蚜茧蜂的优势种群,是防治蚜虫的有力手段。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在多种作物上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烟蚜茧蜂寄生蚜虫的种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最喜桃蚜(烟蚜),对萝卜蚜、麦长管蚜和甘蓝蚜均寄生,也寄生大豆蚜和棉蚜。因此,烟蚜茧蜂不仅在烟草作物上是非常好的生物防治手段,在甘蓝、小麦、萝卜、棉花等非烟类作物上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菜蚜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蚜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统称,有桃蚜(烟蚜)、萝卜蚜、甘蓝蚜3种。是河南省蔬菜上的主要害虫。在河南省以桃蚜为主,萝卜蚜和甘蓝蚜也有一定的数量。桃蚜除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为害番茄、马铃薯、辣椒、菠菜等蔬菜及多种果树、花卉。萝卜蚜和甘蓝蚜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前者喜食叶面毛多而蜡质少的蔬菜,如白菜、萝卜,后者偏嗜叶面光滑蜡质多的蔬菜如甘蓝、花椰菜。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麦油田蚜虫蚜茧蜂田间寄生率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省西宁地区麦、油田内蚜虫蚜茧蜂的寄生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麦田蚜茧寄生率在5.66%~8.39%之间,油菜田蚜茧蜂寄生率在7.83%~21.19%,油菜田蚜茧蜂的田间寄生率明显高于麦田蚜茧蜂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攀枝花烟区烟蚜茧蜂对烟蚜的田间控制效果。[方法]在攀枝花米易县坪山镇对田间烟蚜的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田间释放烟蚜茧蜂对烟蚜控制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 2016—2017年田间蚜虫种群数量消长均为双峰型,不同年份间烟蚜种群数量高峰期出现的日期和种群密度却有所差异,2016年烟蚜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6月14日左右,单株蚜量为21.3头; 2017年烟蚜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6月19日左右,单株蚜量为33.7头。2016、2017年烟蚜第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14日、7月4日,单株蚜量分别为50.2、58.9头;释放烟蚜茧蜂7 d后,田间烟蚜的被寄生率明显升高,放蜂后15 d烟蚜的被寄生率达到最大值,放蜂21 d后,寄生率有所下降,且2017年的最高寄生率较2016年有所增加,平均寄生率高达60.51%,放蜂后,烟蚜数量减少,虫口减退率逐渐升高。放蜂后21 d烟蚜的虫口减退率高达76.90%~86.88%,显著高于对照烟田。[结论]烟蚜茧蜂对烟田烟蚜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进一步在攀枝花烟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桃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挑蚜,进行了放蜂量、放蜂时期、放蜂次数以及控蚜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烟蚜茧蜂控制温室桃蚜放蜂量(蜂蚜比)在桃蚜发生初期以1:200为宜,连续多次放蜂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温室黄瓜桃蚜发生初期,每隔5d释放1次,连续7次释放烟蚜茧蜂,有效控制期可达50d。  相似文献   

11.
菜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蚜茧蜂是菜蚜及其他蚜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蚜虫的危害有一定的自然控制力。本文就菜蚜茧蜂生物学、生态学及其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着重论述了菜蚜茧蜂的寄主、不同品系繁殖力以及气候因子、寄主、天敌等对菜蚜茧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同一头混合柄瘤蚜茧蜂雌蜂连续观察5 d,比较其对蚕豆蚜若蚜和成蚜的选择,并观察了子代蜂的发育特性。结果表明:5日龄蜂对不同虫龄蚜虫的寄生率无显著差异,子代蜂羽化率和雌性比亦无显著差异,但寄生2、3龄若蚜的子代雌蜂体型显著大于寄生其他蚜虫的子代雌蜂,寄生3龄若蚜的子代雄蜂显著大于寄生成蚜的子代雄蜂。在其他日龄(1~4)蜂中,1、4日龄蜂对不同龄若蚜的寄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成蚜的寄生,2、3日龄蜂对2龄若蚜的寄生偏好显著高于对更高虫龄的寄生;3日龄蜂的子代蜂羽化率在各虫龄蚜虫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他日龄蜂寄生低龄若蚜的子代羽化率高于寄生较高虫龄蚜虫;寄生中间龄期若蚜(3、4龄)的子代蜂雌性比显著高于寄生1龄或成蚜的子代蜂;1日龄蜂子代雌蜂体型在不同虫龄蚜虫间无显著差异,但2~4日龄蜂寄生2、3龄若蚜的子代雌性体型大于寄生1龄、4龄或成蚜的子代雌蜂;1、2日龄蜂的子代雄蜂体型在各虫龄蚜虫间无显著差异,3、4日龄蜂寄生中间龄期若蚜的子代雄性体型大于寄生1龄若蚜或成蚜。根据本研究结果推测,与低龄蜂相比高龄蜂对寄主品质要求更高,其幼虫对寄主的调节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3种油菜蚜虫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位理论,对甘肃省甘南和临夏两地春油菜田的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在时间、空间资源序列上的生态位指数进行了估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桃蚜不仅比其它蚜虫能较广泛地利用寄主资源,而且在时间序列上也占有较大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甘南油菜田,桃蚜和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之间竞争激烈,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在临夏油菜田,甘蓝蚜和萝卜蚜在时间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重叠较大,桃蚜和萝卜蚜在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大,但甘蓝蚜与萝卜蚜之间竞争表现得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方式及其与寄生蜂搜寻选择寄主行为的关联,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在大豆田进行了斑痣悬茧蜂野外释放-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密度阈值(≈8头.株-1),在低于此阈值的密度范围内,寄生率随密度增大而明显降低;高于此密度阈值时,寄生率保持约50%的水平。采用跨栏模型分析寄主体质量对寄生概率和过寄生程度的影响表明,寄生率随寄主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增大而降低,但寄主体型大小对过寄生程度(用寄主体内的卵数表示)没有显著影响,过寄生率为23.9%。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大豆植株上对寄主幼虫的搜寻采取随机方式,在寄生健康寄主时依据寄主体型大小评价寄主,但在过寄生时并不依据寄主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5.
菜青虫和菜蚜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结果表明,菜青虫对敌杀死的抗性为低抗至高抗,对乐果,敌敌畏为中抗;菜蚜对敌杀死和乐果为中抗。  相似文献   

16.
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能够强烈影响寄生蜂对寄主的寻找及寄生作用,寄主密度亦是影响寄生蜂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农业景观的格局和寄主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的相互影响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在简单与复杂2种麦田农业景观结构下,调查了麦蚜的分布格局与2种寄主密度下麦蚜的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分析了景观结构对麦蚜密度的影响、景观格局与麦蚜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麦蚜分布和寄生蜂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均不明显,但寄主密度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寄生蜂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寄主密度与寄生率呈正相关,寄主密度较低时烟蚜茧蜂为优势种,寄主密度较高时燕麦蚜茧蜂为优势种。麦蚜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对寄主密度的反应与其形态学、体型大小以及生活史特征相关,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的群落组成显著影响其对麦蚜的寄生率,而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系统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合肥郊区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21种,其中害虫10种,天敌11种。害虫主要优势种为菜青虫和菜蚜为优势种;捕食性天敌主要优势种为中华跃蛛、草间小黑蛛。害虫优势种菜青虫主要分布于甘蓝心叶和内层叶反面,而菜蚜分布较广。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中华跃蛛、草间小黑蛛主要分布于甘蓝外层叶反面。群落多样性在时间过程中较稳定,影响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群落均匀度。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semiochemicals extracted from 63 species of plants, on peach aphid (Myzus persicae) and mustard aphid (Lipaphis erysimi), were studied in laboratory. The deterrent rate, reproduction deterrent index and the interferential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 (ⅡPC)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semiochemicals on population control of the two target aphi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s of 34 species of common plants have noticeable effect on both aphid populations, especially, 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 and Syngonium podophyllum Schott. These plant extracts could be used to construct the plant protectant to protect crops.  相似文献   

19.
<正> 我省从1960年开始广泛应用敌敌畏乳油防治菜青虫,近年来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等菜区,普遍反映用敌敌畏乳油防治菜青虫效果降低。由于防治效果降低原因不清,尽管加大了敌敌畏乳油的使用量,还是控制不住菜青虫的为害。为了明确防治效果降低的原因,我们用敌敌畏乳油对粘虫、甘兰夜盗进行药效测  相似文献   

20.
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得到1,2,3龄幼虫对甘蓝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608 2 N/(1+0.608 2×0.113 2 N),Na=0.981 0 N/(1+0.981 0×0.011 7 N),Na=0.958 5 N/(1+0.958 5×0.004 6 N),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8.8头、85.4头、217.4头;3龄幼虫对豌豆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178 7 N/(1+1.178 7×0.014 7 N),日最大捕食量为68.03头;1,2,3龄幼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000 5 N/(1+1.000 5×0.095 8 N),Na=1.106 1 N/(1+1.106 1×0.018 0 N),Na=1.056 6 N/(1+1.056 6×0.006 0 N),日最大捕食量为10.44头,55.71头,166.67头。结果表明,利用大灰食蚜蝇防治蚜虫是具有一定潜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