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州市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实施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苏州市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市生态拦截工程实施中亟待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生态拦截工程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菱对菜地径流流失氮磷拦截的效果,根据蔬菜基地现有排水沟系以及水流走向开挖深水沟,种植太湖红菱,构筑小型人工湿地,开展氮磷生态拦截试验。结果表明,菜地径流流失氮磷严重,排水沟出口总氮含量比河道高989.66%,总磷含量低78.30%;在深水沟内种植菱后,总氮、总磷含量分别降低了98.08%、85.66%,比河道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减少了79.08%、96.89%。菱的生长和结果情况与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菱对菜地径流流失氮磷拦截效果明显,可作为氮磷拦截工程的优选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温州市龙湾区于2018年启动建设的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示范项目,在氮磷生态拦截的基础上,优化景观设计功能,辅以生物复合菌的功能,控制出水指标;采用设计和施工一体化的方式,在施工中开展动态水质检测与业主方水质抽测复核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发挥生态拦截沟工程的综合效益,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农业面源的氮、磷流失是造成农田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水的氮、磷含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氮、磷生态拦截研究现状以及苏州市农田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的工程建设和植物管理,总结生态拦截工程的优点及成效,以期为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拦截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径流水中氮磷的拦截效果及其机理,分别针对3种类型的农田排水沟渠(生态拦截沟渠、简易土质排水沟渠、混凝土板型沟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沟渠对农田径流水中的氮磷元素可以起到明显的拦截作用,几种养分(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的降低幅度在31.81%~58.21%之间,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简易土质排水沟渠和混凝土板型沟渠。总体来看,生态拦截沟渠对氮磷元素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可以减轻周围环境受到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7.
氮磷生态拦截技术在治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生态处理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经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处理技术是充分利用水体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的技术.通过氮磷生态拦截技术在镇江某农业示范园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拦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探讨了该技术在治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中的作用和效果,并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利用沟渠在农田与河塘湖库之间水流“连通器”的优势,不需额外占用耕地,通过在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并建造透水坝、沉泥池、反硝化除磷装置等设施,实现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转化等多种途径持留、吸收、固定或转移农田排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是应用广泛的农业面源污染过程拦截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从生态沟渠系统发挥净化作用的机理出发进而推进氮磷拦截、生态修复、洁净排放、田园景观四大功能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沟渠长度、护坡类型、水生植物种类、低水位堰、生态透水坝基质种类、运维情况等影响生态沟渠系统净化能力的直接建设内容及农田生态化建设情况,并对浙江省近3 a推广建设的生态沟渠系统进行实例评估。可以发现,通过3 a连续对生态沟渠系统的建设实施,浙江省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当地建设条件的生态沟渠系统建设技术体系,评分分数从各指标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可见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已经成为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田生态化建设的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于2018年启动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示范项目,共新建(含改建)2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其中一条落实在缸窑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中,另一条建设于丽水市锦绣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基地。从建设思路、基本原则、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工程建设中的节制闸、硬质化沟渠生态化改造技术、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循环生态水塘等关键技术;总结了当地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科学选址、认真规划,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建立机制、发挥实效,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主要做法;指出缺乏经费来源,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工艺,突破工程维护、项目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瓶颈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建设落地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飞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30-2531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唯一全面实施、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农田生态工程。本文以诸暨市的实践为例,对其探索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与绿色防控、农田减肥减药相结合的创新技术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个案的工作路径、创新做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1.
林冠截留降雨模型转化和参数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该文将常见的林冠截留降雨模型进行了分类.为充分利用以前不同形式的研究结果来定量评价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十分有必要将它们转换为某一标准模型.该文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标准模型,并探讨了模型转换途径,汇总和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规划引导,归纳了苏州生态环境改善的举措,对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创建苏州生态文明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苏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新常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新常态下苏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政策路径、模式路径、技术路径。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伍燕南  王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50-4652,4811
探讨了苏州生态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将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标准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根据苏州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基于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采用均方差法确立指标权重,对苏州2004~2008年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定量研究,探寻其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苏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水平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但三大子系统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状态,自然子系统面临严峻压力。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北京植物园现有情况,通过对水系工程的可行性、自然景观的创造以及水系工程的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水系工程的实施,对合理截流雨水,创造适合水生、湿生等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改善了植物园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植物园景观,更好地调节了植物园高峰灌溉用水,对促进植物良好生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还提出了对水系工程相关问题的思考、分析,为园林中的水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苏州市雨水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怡  黄天寅  袁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55-19257
结合苏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了其水资源现状,以及苏州市的雨水收集体系及其水质,以工业园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业园区中新生态馆、苏州农校、金阊区蔬菜园艺场为例,考察了苏州市的雨水利用现状,并且阐释了苏州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州市雨水利用规划,分析了广场雨水利用规划,市政道路雨水利用项目,住宅小区、公用建筑、生态公园雨水利用项目,滨河、滨湖带的补充景观水的利用实施方案,以及生态农地建设。以期通过逐步推行雨水利用制度,逐年减少雨洪对苏州市的威胁,削减雨水污染负荷,改善苏州市水体环境,进一步缓解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压力。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发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探究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质量。以安徽省宿州市建成区为例,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估,估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值为0.665,说明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整体水平处于Ⅱ级,从综合评价值来看,规划定量>社会效益>景观格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说明建成区规划定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绿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可补充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水源涵养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调洪削峰、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该文以过去的众多研究结论为基础,分别从水量、水文生态过程、径流泥沙和水质这4个方面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各国的研究成果看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林冠的截留率与降水量呈紧密的负相关、与林冠的截留量恰巧相反;森林的植被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的水质情况等。该文旨在寻找其中的科学规律,以期为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进而将宏观的景观生态学引入相对微观的景观设计当中,进一步丰富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以适应新时代景观设计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