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目的]调查广西国营七坡林场桉树萌芽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为创造适度发育的林下植被环境及完善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七坡林场第2代桉树萌芽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特征,对其丰富度、Simpson、Shannon-Winne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定量计算,找出桉树林下的优势种.[结果]桉树萌芽林林下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impson、Shannon-Winner和Pieloa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样地1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2和11,样地2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4和8.[结论]桉树萌芽林林下植被稀少,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干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20年生左右的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分别以5种混交比例设置样地,对样地林林下植被的结构和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在马尾松混交比例0~60%间增加,60%~100%间降低,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基本不变,且种类较少;(2)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加,灌木层高度呈现波动性变化,草本层高度缓慢降低;(3)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加,灌木层盖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草本层盖度相对稳定,变化不大;(4)在各混交比例中,灌木层生物量占林下生物量的主要部分,草本层占较少部分,并且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呈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海南琼中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灌草层和群落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0.931和0.845: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及乔木层生物量与土壤碱解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766、0.853和0.641,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其他5种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较小,相关系数在0.3以下.说明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试验区内选取了杨树(Populus)—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混交林、白蜡林和杨树林3种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并在每个模式样地中设置样方,测量其林下草本物种的多样性,调查植被的种类、盖度等,以比较林下物种的组成结构,寻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3种不同恢复模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0、0.83,1.42、0.79,1.38、0.71,大小顺序为:杨树—白蜡混交林>白蜡林>杨树林。而且发现,林下物种的生活性多为多年生草本,表明林下物种的结构正趋向复杂。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福建三明35年生杉木细叶青冈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乔木层、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结果表明,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但树高、胸径等测树因子皆小于杉木纯林。混交林林下植被以灌木占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68.39%,而杉木纯林以草本占绝对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90.83%,且混交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不同层次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杉木纯林,营造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杉木林下植被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对不同间伐强度的短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取中龄林(30 a)、近熟林(40 a)和成熟林(50 a)的油松人工林按株数量进行弱度(30.4%~35.7%)、中度(42.9%~45.4%)和强度(55.8%~58.8%)间伐并设置对照(0)处理,研究间伐后2 a间各林龄油松人工林下植被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间伐初期(2 a内),林下灌木、草本物种数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多,强度间伐使林下旱中生植物减少,中旱生、中生植物增多;间伐增加了油松林下植被层优势种数量,林下植物密度、总盖度随间伐强度增强而增大,植被层垂直结构分化更加明显;间伐提高了林下灌木、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间伐效果表现更为敏感,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间伐强度增强而增加。间伐对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是显著的,短期影响效果为强度间伐能够良好的促进林下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7.
海南桉树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点的简单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样方样地调查,在比较分析海南岛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的基础上,寻找影响桉树Eucalyptus spp.林下植被的关键因子。单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与土壤含水量、年降水量、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达到了显著相关水平,但这些因子无一与草本多样性指数H′和D达显著相关水平。造成如此差异,可能由于桉树林下灌木发育阻碍了林下草本的生长,或由于桉树林下植被演替所处阶段使然。表2参15  相似文献   

8.
林火对大兴安岭典型林型林下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大兴安岭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的样方调查资料,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强度林火干扰下草类 白桦林和草类 落叶松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因子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样地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火烧强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未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变化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明显高于未受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2)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降低;而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年增加变化量呈上升趋势,增加的程度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与火烧强度成正比(重度火烧中度火烧未火烧);而标准木细根生物量在不同火烧强度间无明显变化,而是随着离树干的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 m>2 m>3 m)。3)火烧迹地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随火烧强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则相反;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土壤密度和全磷的含量更高。4)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林火干扰后,土壤密度、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而土壤密度、有机碳含量和pH值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较高。由于一定强度的林火干扰并未完全破坏林下植被,而是导致部分林下植被死亡,植被间形成林隙,为林下植被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受林火干扰发生变化,为林下植被生长提供养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雷州半岛5个不同林龄(1,2,3,5,7年生)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的生物量进行研究,分析各林分生物量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间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分析桉树林碳汇功能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解析木分析法测定乔木层生物量,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叶、枝、干、根、皮等各器官生物量方程,然后估算各林分乔木层及各器官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集法测定。【结果】尾巨桉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总生物量变化于15.11~301.80t/hm~2。各林龄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均最大,为36.07%~90.49%,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基本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分别占4.62%~18.73%,1.55%~24.09%和2.83%~21.11%。乔木层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为24.91%~66.79%,在1~3年生尾巨桉林分中其比例呈增长趋势,在3~5年生林分中呈下降趋势,在5~7年生林分中又逐渐增加;叶、枝、根、皮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2.37%~23.63%,8.90%~20.70%,17.34%~30.49%和4.55%~8.08%。【结论】1~7年生的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表现各异;5~7年生尾巨桉林分生物量较其他树种人工林林分高,是生长较快、碳汇潜力巨大的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0.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造林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水东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96-198
针对当前桉树人工林短轮伐期经营中潜在的地力衰退、生态稳定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从整地、除草及施肥肥种角度探讨不同营造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桉树林生长量差别不大,但穴垦有利于地力维持;不同除草方式桉树林生长差异不明显,而穴状除草促进林下植被繁育和生长;选用钙镁磷肥结合尿素穴施,能较大程度上增加桉树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海南植胶区不同群落结构林下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海南植胶区4种不同特点、不同气候带及不同地形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植被林(包括幼龄橡胶林、老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中,物种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老龄橡胶林(44种)>幼龄橡胶林(41种)>天然次生林(39种)>桉树人工林(30种);不同气候带林下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现为湿润气候带以需水量大的草本植物,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适应性强的植物为主,且湿润气候带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高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其次,平原台地与山丘地区的4种群落类型下物种优势度λ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整体表现为天然次生林>老龄橡胶林>幼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库布齐沙地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恢复状况,揭示人工生物结皮形成后高等植被群落演替过程。[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不同接种年份的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共发现42种高等植物,分属于31属10科,优势种为油蒿、沙蓬、绳虫实、猪毛蒿、羊草、披碱草。随着人工生物结皮发育演替时间的延长,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也逐渐增大。[结论]在人工结皮区,高等植被群落的演替顺序为油蒿、沙蓬、猪毛蒿、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3.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和盆地乌柳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4、11、25和37年生)乌柳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菊科、藜科、豆科和禾本科为各阶段乌柳林下植被的优势科。4个林龄乌柳林下植被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不尽相同,赖草在各林龄乌柳林下植被中均为优势种。演替各阶段多年生植物种数占绝对优势且基本保持稳定,其单种重要值明显大于一年生植物。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中出现的一年生植物逐渐消失,小、半灌木开始出现在林下植被中。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演替进展,林下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物种多样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植被群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Taking the plantation of Luchuan Camellia oleifera in Guigang,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biomass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biomass in the three stands of young (3 years old), early (6 years old) and full (9 years old) and to clarify the law of its change with the age of the for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biomass of the 3-year-old, 6-year-old and 9-year-old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s was 11.20 t/hm2, 41.83 t/hm2 and 94.57 t/hm2, respectively, The total biomas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and its proportion is as follows: stand at full fruit stage>stand at initial yield stage>stand at young age. The root biomas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at different ages is mainly composed of root piles, accounting for 59.51%~76.76% of the total root biomass. The biomass of fine roots is the smallest, between 3.60% and 4.71%. The biomass of each part of the root system in different forest ages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The proportion of root biomass is as follows: root pile>coarse root>medium root>fine root system. The biomass under the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 of different ages is 3.02t/hm2, 2.30t/hm2 and 3.46t/hm2 respective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biomass content of the understory among the indicators, ranging from 19.65% to 44.5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  方法  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 japonicum、樟树C. campho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 ciliata 等7个阔叶树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植被多样性等指标,量化树种对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  不同树种全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樟的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桤木和红椿,天竺桂最低。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干>根、枝>叶,并且大叶樟各器官生物量均最高,天竺桂各器官生物量均最低。各器官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比例在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树种大小排序无一致性规律。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全株、叶、枝及干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常绿树种的根生物量、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5),枝和干生物量占比则相反。落叶树种林分林下草本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树种林分(P<0.05),并且红椿、桤木和香椿林分林下草本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天竺桂、樟树、大叶樟和油樟林分,红椿林分的林下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6个林分(P<0.05)。  结论  研究区培育落叶树种有利于人工林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并且相较于其他乡土树种,选择桤木和红椿作为培育树种更有利于亚热带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图6表2参37  相似文献   

16.
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材料,对1.5~4.5 a生厚荚相思人 工林的 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树叶和活枝外,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 物量均随林 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1.5、2.5、3.5、4.5 a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0.64、28. 70、42.15、 75.45t·hm -2 ,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951、16.357、17.145、21.554t·hm -2 ·a -1 ,林下 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林龄增加,干材、干皮和枯枝的组成比例增加,树叶 、活枝、粗根 和细根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雷州林业局桉树混交造林模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种桉树与相思混交模式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经济效益、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桉树与相思混交能够提高混交林中桉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量,但在造林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交林分无论从产量还是从经济效益上都不如桉树纯林高,营造混交林能够很好地维持地力,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华西雨屏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磷库特征,分析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华西雨屏区7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橘树(Glycosmis cochinchinensis)迹地、橘树林地、巨桉(Eucalyptusgrandis)林地、玉米(Zea mays)地、香樟(Cinnamonum camphora)林地、柚子(Citrus maxima)林地和桃树(Prunus persica)林地,于2010年7月分别采集土壤根层或耕作层与根下层或犁底层原状土样,分析其磷库及有效磷特征。【结果】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不同土壤层次磷库特征,但不同人工植被类型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不一致。玉米地和巨桉林地植被类型下根下层或犁底层土壤全磷库大于根层或耕作层;橘子林地具有最大的根层土壤磷库,而玉米地具有最大的犁底层土壤磷库;尽管玉米地具有较高的根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但香樟林地根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结论】植物生长和人为管理差异是显著影响人工植被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的重要原因,这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cacia人工林恢复状况评价以及植被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选取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照当地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进行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刺槐人工林林下物种共有37种,包括灌木8种,草本29种,灌木层以蔷薇科Rosaceae植物为主,草本层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②刺槐人工林林下α多样性小于天然次生林,与油松人工林之间的差异较小。③刺槐人工林林下草本层β多样性指数大于灌木层;刺槐林与天然林的β多样性大于刺槐林与油松林的。④刺槐人工林林下植被相似度不高,不同刺槐林样地之间物种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草本层。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人工林林下植被仍具有较大的生长繁殖空间,物种多样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