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豇豆荚螟是绿豇豆第一大害虫,常在花中产卵,在豆荚内孵化且蛀食豆荚,同时绿豇豆又有边开花边结荚边采收的特性,防治难度大。为此,2000~2001年间我们开展防治豇豆荚螟药剂和浓度筛选、覆盖防虫网防治豇豆荚螟试验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豇豆荚螟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研究了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湖南长沙地区一年发生6~7代,幼虫共5龄.1~5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97±0.001、0.325±0.009、0.536±0.003、0.889±0.006、1.471±0.004mm,相邻头壳宽度比值约为1.64.在18℃时,1-5龄幼虫的历期分别是3.1±0.81、3.0±0.8、2.5±0.6、3.7±0.9和5.7+1.5 d;在32℃时,1~5龄幼虫的历期分别为1.7±0.7、1.1±0.3、1.2±0.5、1.2±0.6、1.3±0.7 d.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是9.9℃,有效积温为187.2℃.  相似文献   

3.
豇豆荚螟危害损失率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3年试验的结果表明,豇豆产量损失率与百花虫量呈正相关,当百花虫量为5.22头时,由于豇豆的自然补偿力,损失微小,达10.6头以上时,产量损失与对照相比差异极其显著,药剂防治指为百花虫量6-8头,最佳施药期是盛花期,最佳施药次数为3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豇豆荚螟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从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角度阐述了豇豆荚螟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推广。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防治长豇豆豆荚螟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对长豇豆豆荚螟的防效最好,药后5,10,13,17和20 d,对花的防效均在75%以上,对荚的防效都在91%以上;其次是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倍液和10%虫螨腈悬浮剂1 000倍液,两者在药后5,10,13,17和20 d,对花的防效为60%~80%,对荚的防效为60%~90%;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及18%杀虫双水剂180倍液防效较差,药后5,10,13,17和20 d,对花的防效为44%~59%,对荚的防效为46%~56%。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豇豆荚螟雌蛾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规律。结果表明:该虫成虫雌蛾羽化后2日龄开始出现求偶行为和交配活动,羽化后第4到第5天及暗期8~9 h达到求偶和交配高峰期,该虫雌蛾一生交配1~2次。  相似文献   

7.
豇豆是丽水市最主要的蔬菜品种之一,集中种植面积超过了1 000 hm2,且大量销往杭州、上海等地,在当地效益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又称豆野螟,俗称豇豆钻心虫,是豇豆最主要的害虫之一.每年因豇豆荚螟为害造成的豇豆荚受害率一般在10%~30%,严重的高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豇豆种植的经济效益.由于该虫防治难度较大,为了提高防效,少数菜农常采用多种中、高毒农药混用,而且用量大、用药次数多.致使豇豆中农药残留量经常超标,严重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也阻碍了豇豆生产的产业化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2000年进行了无公害农药抑太保防治豇豆荚螟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豇豆荚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启荣  王俊  曹月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09-409,468
通过 3年的田间调查 ,室内饲养 ,以及灯光诱蛾 ,明确了豇豆荚螟在安庆 1年发生 6代 ,掌握了成虫产卵习性 ,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又叫豆野螟,俗称“豇豆钻心虫”,是长豇豆上最主要害虫。在我市一般长豇豆荚受率达10%-30%。严重时达60%以上,极大地影响长豇豆的外观和质量,从而影响长豇豆商品价格和经济效益,由于该虫防治难度较大,为了提高防效,不少菜农采用多种中高毒内吸性农药混剂,并进行连续多次喷药,致使和长豇豆中农药残留毒性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推进我市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和蔬菜产业化进程,我们于2000年选用无公害农药抑太保在豇豆上进行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10.
11.
12.
绿豇豆生长习性和高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整枝方式上宜采用抹芽、摘心;采用2.5%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防治豇豆荚螟,不但安全,而且防效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上海地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38±0.09mm、0.69±0.07mm、1.01±0.09mm、1.33±0.07mm、1.73±0.14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6.00±1.22d和5.58±0.59d。雌雄性比1:0.54。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43±0.49d。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48%乐斯本(毒死蜱)2000倍液、20%杀灭菊酯1250倍液、30%乙酰甲胺磷3000倍液的喷雾叶片,5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67%、90.00%、76.67%;25%悬浮灭幼脲3号2000倍喷雾,5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86.67%。  相似文献   

14.
鄂豇豆10号是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鄂北综合试验站)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成的高产优质中熟豇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势强、产量高、商品性状好、抗性逆强等特点。在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中每公顷比对照之豇28-2前期产量增产42.79%;总产量32 700 kg/hm2,比对照增产26.74%。  相似文献   

15.
蔓生和矮生长豇豆器官生长相关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曼生和矮生长豇豆,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地上器官与地下器官、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及生殖器官与同化器官的生长相关等。结果表明,两类长豇豆生育过程中植株和各器官干物质不断增加,均呈S型趋势变化。蔓生长豇豆比矮生长豇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蔓生长豇豆中白荚品种比青荚品种高。生育过程中根系分配的干物质越来越少,地下器官与地下器官的比例逐渐升高;随着干物质分配的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花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比  相似文献   

16.
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普查、定点调查和灯光诱集的方法明确了北京地区豇豆荚螟Marucavitrata发生特点及其在红小豆田的种群消长规律,采用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豇豆螟幼虫共有5个龄期,低龄幼虫喜食红小豆细嫩的花蕊,造成落花、落蕾.幼虫钻入豆荚时取食红小豆种子,有转荚为害习性.成虫对黑光灯和高压汞灯趋性不明显.北京地区豇豆荚螟发生为害开始于红小豆的始花期,集中在红小豆盛花期,豆花、豆荚上的幼虫数量在8月末达到高峰.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红小豆田中的豇豆荚螟幼虫数在防治指标(百花/荚虫数5~6头)以上时,稀释1000倍液的5%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剂高氯甲维盐和阿维菌素,而且持效期在20d以上,具有明显的保花护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春艳 《北京农业》2012,(30):32-33
2011年根据辽宁省喀左地区红小豆品种混杂退化的现状,我们与辽宁省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实施了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引进了多个红小豆新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喀左地区栽培的红小豆优良品种,解决了红小豆生产上品种混杂的问题,改善了品质,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地油豆王、地油豆、哈菜6号、美国2号、极早生5个品种进行露地春播栽培,通过对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品质性状、产量、抗病虫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油豆王和地油豆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长豇豆SSR有效引物的筛选与反应程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豇豆有效SSR引物进行了筛选,共有13对引物能对长豇豆基因组进行有效扩增,并分别确定了其适合的PCR反应程序.还对长豇豆SSR引物数量及豇豆中开发的SSR引物在长豇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为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长豇豆遗传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福莲  张帆  谢广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75-276,278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捕食上限(Namax)和a/′Th值均高于T纹豹蛛。这两种蜘蛛的寻找效应均随豇豆荚螟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T纹豹蛛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猎物密度增加和寻找效应降低,二者的捕食量均有提高,而三突花蛛提高较多。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仅在豇豆荚螟密度为4头/皿时低于T纹豹蛛,当其寻找效应高于T纹豹蛛时,其捕食量(捕食上限)高于同密度下T纹豹蛛的捕食量。用汪世泽等(1988)的模型来模拟,求出了二者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田间应用这两种蜘蛛控制豇豆荚螟时,益害比可分别设为15∶和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