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与其他重要作物如水稻、水麦、玉米等相比,遗传转化研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较难。从为数不多、已建立的高粱遗传转化体系的成功实例来看,受体材料和外源基因导入方法的选择是高粱遗传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未成熟胚、幼穗、茎尖以及来自未成熟胚或幼穗经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是农杆菌转化获得成功的理想受体。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等。Bat traw和Hall(1991)报道了通过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高粱原生质体,但未获得再生植株。Hagio等(1991)首次将基因枪法用于高粱…  相似文献   

2.
以棉花幼胚作为外源基因转化的受体,用基因枪法将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双价基因导入棉花,所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BIBGC携带有筛选标记npt-Ⅱ(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基因枪转化处理的幼胚经骨那霉素(Kan)筛选培养,已获得了抗性植株。研究表明用基因枪法转化处理棉花幼胚是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转化方法,用该法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幼胚,因而避开了植株离体再生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几种基因转移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基因枪法、电脉冲法、农杆菌介导法和浸泡法将外源基因质粒pZFX2导入小麦细胞中,经卡那霉素筛选,获得了抗生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通过此项试验,研究了不同方法的转化效果,摸索了适宜的小麦基因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Bhlea2)的植物表达载体pYL1,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501的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基因枪法将Bhlea2基因导入,获得51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10株阳性植株,阳性率为19.6%,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转Crylab基因水稻种质的育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Christou等用基因枪法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1];1994年Hiei等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高效水稻转化体系[2],此后育种家们又相继获得了各类转基因水稻植株,并进一步验证了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效果。但转基因技术本身以及转基因材料在生产上的应用尚存在许多问题。①基因枪法、  相似文献   

6.
 简要综述了基因枪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影响基因枪法转化水稻的几个关键因素及基因枪法转化的外源基因的遗传特性,并提出了基因枪法转化水稻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抗真菌基因导入棉花创造高抗黄萎病材料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真菌的β-3,3-葡聚糖酶基因和几丁酶基因导入棉花,在研究建立不同抽花品种的体细胞培养和微茎尖培养再生植株技术体系基础上,采用基因枪法、叶盘法等途径进行遗传转化,并通过花粉管通道途径导入目的基因,已获多批经卡那霉素筛选的植株,经PCR检验,已得到阳性结果,证明该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棉化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及基因枪在禾谷类作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农杆菌法和基因枪法。本文对农杆菌转化禾谷类作物的基本原理及最新动态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同时对基因枪类型、原理及使用方面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外源基因转化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远缘杂交是创造生物新物种和新种质以及转移遗传物质的有效途径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外源DNA导入技术以DNA片断杂交技术假说为理论依据 ,直接将带有目的性状的供体遗传物质 (总DNA)或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 ,创造大量的变异材料 ,通过筛选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后代 ,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概况 ,阐述了外源基因导入的技术以及检测方法 ,分析了外源基因转化在小麦育种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已初步建立起水稻、棉花、油菜、玉米、大豆、花生、杨树等主要农作物和林草、花卉、果树等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中国转基因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作物首推棉花。目前转基因育种的主要手段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主要有电激法、PEG法和显微注射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还有基因枪法、激光徽束穿刺法、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和花粉介导法等。随着转基因安全性评估的逐步完善,转基因育种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