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通过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择业能力,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其固有的规律,就业结构取决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者的非农就业与人力资本投资表现为高度正相关关系,但地区之间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2.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非农配置关系探析,指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非农配置之间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会促进并优化农民非农配置;另一方面,农民非农配置方式,在提高其人力资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5.
徐刘芬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4-6,12
近年来农村非农经济发展迅速,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就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政策制定者也将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作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潜在路径而寄予较高的期望。我们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LA-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9年我国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在今后,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农村脱贫依赖于非农经济的发展,然而,亲贫困式的非农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政府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教育,改善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7.
以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为例,根据农户就业地区差异,选取16个村,将农户就业分为县域外非农就业、县域非农就业、县域非农兼业和农业生产就业4个类型,并以此为基础,选取非农劳动力、收入和时间比例3个指标对县域农村非农化程度差异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商州区农村非农化现象普遍,非农化程度介于68.89%~90.14%之间。驱动力研究表明:农村地形、区位、产业收益和到城镇的通达度等因素导致不同村落劳动力就业结构和收入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商州区农村非农化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年新疆701份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从人力资本层面,结合经济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对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因素中的身体素质、非农技能和汉语水平是影响维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意愿的重要因素。对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而言,非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外出意愿的首要因素,且这种影响并不依赖于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非农就业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贫困家庭的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水平分别为0.81和4.34,明显低于非贫困家庭的0.87和6.28;健康与教育所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均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且健康对贫困的缓解作用比教育更为明显。与绝对贫困相比,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更有利于农村家庭摆脱相对贫困状况。此外,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均能够通过提高非农就业水平进而降低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因此,提出了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增强其基础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合理引导并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长期受到关注。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截面数据,以近期患病情况、身体质量指数和自评健康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短期、长期和综合指标,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和扩展的明瑟收入方程分析了健康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及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健康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有显著影响,综合健康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因此,政府应落实农村儿童营养改良政策,着力改善长期健康;应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综合健康水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