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尤其近些年来,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发展畜牧业,不但可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出科学的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基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他因素所影响,例如农牧民养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技术作指导、人才短缺、以及缺乏竞争机  相似文献   

2.
正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重要地区,四川省三牧区之一,畜牧业在凉山州特别是彝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发展草食畜牧业,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挖掘凉山畜牧业生产潜力,提升竞争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收入问题是农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要想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重点是要增加广大农民经济收入。农民增收问题会影响到农业发展与农民基本生活,对农村地区购买力、扩大内需都具有较大影响。该文基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农民收入增加的限制性因素,从发展龙头企业、区域劳动力转移、调节农业结构、提升干部素质、强化经济管理等方面拟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四川凉山是全国典型的人口低收入山区之一,农业是州内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山区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加上山区地势陡峭,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粗放化、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的特点,使得农民种植收入仅能维持生计。分析了凉山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总结了其发展良好的原因,为其它县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助推凉山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2类碳源,计算出安徽省2004—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来自种植业方面的物资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来自畜牧业方面的碳排放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拉动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和农业结构因素则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为促进安徽省农业碳减排,应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碳减排的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特别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针。作为半农半牧的彝族聚居美姑县,如何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彝族传统农业具有环境利用、作物种植以及畜牧养殖的多样性。根据环境条件安排农作生产,利用混作、间作、套作、混牧以及农牧结合等生产技术模拟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彝族传统农业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维护了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以单一化规模生产取代传统农业的多样性,不论是“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的发展方式,带来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灾害性气候频发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发展适应环境特点的、适度规模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利用森林植被发展林下种养殖,应用现代生物多样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将是彝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其发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于维持国家畜牧产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切实适应当的十八大对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增加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发展的现代畜牧业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前景进行了讨论,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边连全 《新农业》2009,(6):1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2007年我国畜牧业生产产品的价格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成为农业生产中一个特殊亮点。辽宁省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各级政府对畜牧业越来越重视,在农业发展规划中把畜牧业摆到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辽宁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畜牧业发展计划,为今后全省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37-239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发展作为国家文化发展基石,更加被国家、人民所重视。我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国家,民族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文化传承也应当放于首位。凉山传统彝族服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生活学习中由文化特点、艺术气息、政治思想、哲学等方面组成的文化特色,是我国璀璨民族文化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新时代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就如何合理传承凉山彝绣和高效推动凉山彝绣现代化产业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为民族文化开拓一片疆土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藏1995—2002年之间农业生产总值、种植业、畜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西藏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农业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不协调。(2)种植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粮:经:饲=87:11:2,比例不合理。在粮食作物内部麦类作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均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3)畜群结构单一,为牛、羊为主的反刍类动物占绝对比重的草食型畜群结构,加大了西藏的草畜矛盾,不利于西藏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调整措施:(1)降低粮食作物尤其是青稞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增加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2)推广粮草轮作制度,加强农牧结合。(3)增加猪、鸡的数量,逐渐以耗粮型与草食型相结合的畜群结构代替单一的草食型畜群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山西省作为农业欠发达地区,其未来农业如何发展,如何在山西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实现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山西农业现状,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今后山西农业发展的方向:至2020年,在耕地保有量40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3.5万hm2的基础上,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适宜半干旱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使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亿~150亿kg,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0~410 kg的安全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实现畜牧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以保山典型欠发达山区洼子田村的各产业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数据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粮食、畜牧、烤烟、核桃、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增长的关系,确定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各产业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核桃粮食畜牧烤烟,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和核桃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支柱产业。该研究为保山市乃至类似保山市的低纬高原山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4.
采用比较优势理论方法,将作物单产、种植规模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分析了怒江州2000 ~2011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结果表明,怒江州主要农作物均不具有效率优势,只有部分农作物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畜牧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据此,提出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将比较优势、区域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在确保生态优先,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整合农、林、牧业资源,挖掘牧业、林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产值,科学合理调整农产品布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林、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区域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等优势,构建怒江州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实现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西北各少数民族就以畜牧业为生,畜牧业经济是西北地区传统支柱型产业。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畜牧业经营仍在传统粗放的道路上徘徊,在其生产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若干瓶颈因素,主要表现为畜种退化严重、兽疫猖獗、畜牧抗灾能力低下、游牧社会动荡等诸方面。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改善,更甚者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经多年实践探索,广西创新集成良种良法产业化等多种现代农业要素,以及种养结合、林下经济等先进理念,发展形成了技术配套、模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新型套种套养技术。该技术基本不改变主栽作物种植方式,不影响粮食和主栽作物生产,充分利用主栽作物生长空余的地面空间或前后期空当,套种一造或多造作物,套养一批或多批动物,净增一次或多次收入,是传统耕作与现代科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的“叠加农业”“叠加产出”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突破人多地少、效益不高的制约,突出解决粮经作物争地矛盾,最大程度地实现钱粮双增。该模式按套种套养种类、形态特征及其共生关系,可形象地划分为长套短、高套矮、天套地、荫套阳、一套多、种套养等六大类。  相似文献   

17.
乾杰  杨强  日勒时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63-15466
基于对凉山彝区农户家庭的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贫困山区家庭收入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经济结构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发展贫困山区家庭经济的对策建议:大力推进产业化组织;强化科技服务与推广;加强技能培训;移风易俗,解除经济发展观念障碍;扶持民族特色专业型家庭传统产业;"因家制宜",优化多种家庭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解宗方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8):1793-1799,1810
[目的]以河南省为例探讨粮食作物的育种方向。[方法]优良品种是粮食增产的基础,而正确的育种方向对选育优良品种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省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需要,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当前粮食作物育种的方向。[结果]在河南省粮食总产增长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粮食单产的增长,而且主要是由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灾害频繁,抗灾能力不强;化肥投入过量,物质转化效率下降,并且加剧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和分布不平衡;作物育种过程中重视产量性状,忽视相关性状;种质资源狭窄,导致主导品种单一;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粮人数减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产性、高效性、适应性、抗逆性、专用性和安全性的作物育种方向。通过育种方向的调整,提高粮食作物育种水平,培育优良品种,实现粮食生产的土地集约利用,物质集约节本,劳动集约替代,环境集约减损,技术集约高效,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郭红  邹弈星  王永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01-15903,15917
在介绍川西北民族地区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川西北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具体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增长缓慢2个方面。通过对川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分析发现,该地区种植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畜牧业作为牧区的主要产业,其生产效益较高,农业生产还处于资源导向型阶段;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牧业为主的农牧结构,种植业以谷物、薯类为主,畜牧业以奶业和牛肉业为主;川西北民族地区具有发展谷物、豆类、水果、牛肉、羊肉、奶肉6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其中,水果、牛肉、奶业3个产业的区位商值在加大,产业比较优势逐步加强,谷物、豆类、羊肉3个产业的区位商值有所下降,产业比较优势较为稳定。为了促进川西北地区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走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二是适度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