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牡丹品种群的年生长量进行研究。[方法]以洛阳地区四大品种群牡丹(中原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及欧美品种群)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枝条年生长量和年实际留存量及实存率。[结果]4个品种群枝条年平均生长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欧美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中原品种群;年实际留存量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欧美品种群、中原品种群;平均实存率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是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中原品种群、欧美品种群,西北品种群牡丹表现突出。[结论]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及牡丹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不同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品种群组合在武汉地区的生长开花状况,于2017—2019年对引种的5个牡丹品种群(中原、江南、日本、美国、法国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开花的品种进行花期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5个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的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盛花期为4月上中旬。不同品种群牡丹在引种地花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将国内牡丹和国外牡丹同园展示,花期可延长10~15 d,同时可丰富国内牡丹花色。各品种与原产地相比,花色基本保持原有色泽,但花型存在退化现象,特别是国外牡丹品种,44%牡丹品种花型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洛阳牡丹繁育推广及产业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花卉,人工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和其他牡丹品种群。其中,中原牡丹是中国最大的栽培品种群,形成历史最早、品种最多。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观赏为育种目标.培育出花色鲜艳纯正、花径增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西北品种群牡丹与其他品种群牡丹种群间杂交试验,以单花结种量作为衡量亲和性的评价指标,进行牡丹种群间杂交育种研究.结果表明:以西北品种群牡丹为母本,与中原品种群牡丹、日本品种群牡丹的近缘杂交不存在不亲和现象,有较高的结实率,分别为14.6朵/粒,9.8朵/粒;与欧美品种群亚组间杂种远缘杂交,有一定结实性,但结实率很低,平均结实率为0.4朵/粒;以伊藤杂种为父本时,则表现不亲和.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品种群牡丹和其他品种群牡丹亲缘关系鉴定及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国内中原牡丹品种群与国外牡丹种群在性状、品种名称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对今后我国牡丹的培育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湖南牡丹品种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牡丹属我国江南牡丹品种群,牡丹栽培有1000年以上历史。2007年,长沙王陵公园建立了湖南首个本土牡丹专类园,收集牡丹野生种1个、栽培品种22个,其中观赏品种13个,药用品种9个。  相似文献   

7.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原牡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中原牡丹种群818个类型,经过观察、鉴别确定为576个牡丹品种,解决了"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通过对576个牡丹品种的分类比较,明确了中原牡丹种群各类型的数量,为牡丹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中国牡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3个较大的品种群和12个较小的品种群.这些品种群大多为多元起源.与栽培牡丹起源有关的野生原种有矮牡丹(稷山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等.该文总结了野生原种与各品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该文报道了兰州和平牡丹园培育紫斑牡丹新品种的方法和过程,讨论和分析了新品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主要结果有:①20年从32万多株实生苗中选育出9种花色、7种花型、50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②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与中原普通牡丹品种(群)大规模反复杂交,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大量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③按色、类、型、组和品种五个等级组成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色型兼备、科学实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种植年限对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牡丹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从菏泽牡丹园采集种植年限分别为3、5、8、12、20年的牡丹根际土壤样品,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 - RFLP)技术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研究了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的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牡丹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不显著,而真菌多样性水平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菌群结构趋于简单,种类大量减少.通过戴斯系数法对牡丹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DGGE图谱分析表明,各样品间细菌种群结构相似度均在76.9%以上,而牡丹根际土壤样品真菌种群结构相似度最低仅为58.3%,说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牡丹根际细菌种群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根际真菌种群结构变化显著.牡丹连作后真菌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引发牡丹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光照强度对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原、西北及日本牡丹品种群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花量、花枝数、花径和1年生花枝长度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群的相对花量和相对光强显著相关;中原和西北品种的花径与相对光强显著相关,日本品种群中两者相关不显著;日本和西北品种花枝长度与相对光强相关极显著,中原品种群的花枝长度与相对光强相关不显著;中原、西北和日本品种群最适宜的相对光强范围分别为30%~75%、60%~100%和27%~50%.  相似文献   

13.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独干型牡丹因其观赏效果好、园林应用广,是目前一个很有前途的牡丹苗木发展方向,培育独干型牡丹,品种选择很关键。在建立独干型专用品种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生长势、萌枝力、花色、花态等1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38个常见的国外品种群栽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王’、‘金阳’、‘岛大臣’、‘黄冠’、‘花竸’、‘海黄’、‘岛锦’等品种综合评分较高,适宜作为培育独干型牡丹的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西南牡丹品种群与不同种源牡丹品种的亲缘关系,为其栽培起源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50个中原牡丹品种、20个西南牡丹品种、18个西北牡丹品种、6个国外牡丹品种、1个江南牡丹品种和2个野生种共计96份不同地理种源牡丹为材料,利用36个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T) 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多态性比率好的条带,利用NTSYS-pc软件计算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UPGMA聚类分析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有18个,用其对96个牡丹样本进行扩增,共获得182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2个,多态性比率为94.50%;96个样本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52 3~0.868 1,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大,其中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的是西北牡丹品种2与品种3,而紫斑牡丹与豆绿和中甸紫2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93 1时,96个牡丹样本聚为8支,第1支由15个中原牡丹品种、4个西南牡丹品种和1个江南品种组成;第2支由2个西南牡丹品种丽江紫3和昭通粉1组成;第3支由35个中原传统牡丹品种聚成;第4支包括3个日本品种、1个法国品种和14个西南品种;第5支由17个紫斑牡丹杂交品种聚成;第6支仅有紫斑牡丹1个样本;第7支仅有黄牡丹1个样本;第8支由美国品种海黄和法国品种金晃聚成。【结论】西南牡丹品种与日本牡丹关系最近,与中原牡丹也有着近缘关系,而与其他种源的品种群关系较远。产地对西南牡丹品种的亲缘关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西南牡丹品种起源的IS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西南牡丹21个品种、中原牡丹18个品种、江南牡丹1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了解西南牡丹品种群的遗传背景,为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改良的CTAB法对41份材料抽提总基因组DNA,采用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通过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从60个哥伦比亚大学(UBC)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27个进行PCR扩增差异比较,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依据Nei’s遗传距离,运用NTSYSPC进行UPGMA聚类构建不同品种群和品种间亲缘关系。【结果】利用27个ISSR引物对41个牡丹样本扩增,共获得的317个条带,其中304个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5.4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为11.74;41个样本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83-0.811,云南牡丹‘丽江紫5’和‘大关粉4’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11;云南牡丹‘大关粉4’和中原牡丹‘彩绘’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为0.483;UPGMA聚类结果显示41个样本在阈值为0.625时,聚为四支:第一支由19份样本组成,其中包括5个中原牡丹品种和14个西南牡丹品种,其中,云南牡丹‘丽江紫5’与‘大关粉4’亲缘关系最近,而云南牡丹‘丽江紫5’与中原牡丹‘首案红’的亲缘关系最远,其遗传相似性系数仅为0.609;第二支包括10份样本:有‘乌龙捧盛’、‘豆绿’等5个中原品种和‘四川粉紫’、‘昭通粉’、‘丽江粉1’等5个西南牡丹品种,其中天彭牡丹‘紫金荷2’与‘四川粉紫’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770;天彭牡丹‘紫金荷2’与中原牡丹‘罗婺现瑞’亲缘关系最远,其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5;第三支包括11个样本:1个江南品种,8个中原牡丹品种;3个西南牡丹品种。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中原牡丹‘菱花湛露’与‘朱砂垒’,其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79;亲缘关系最远的是‘朱砂垒’和‘凤丹白’;第四支为黄牡丹单独聚为一支。多数花色相同的供试中原品种表现出近缘关系,红色系的天彭牡丹‘胭脂楼’与紫红色系的中原牡丹品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供试的紫红色系的天彭牡丹分别紫红色、粉色、紫色和红色的中原品种有近缘关系;云南紫牡丹品种与紫色、紫红色系的中原品种有一定关系,粉牡丹则与紫红、浅红、浅紫红、浅紫色等不同色系的中原牡丹和天彭牡丹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天彭牡丹总是先与中原牡丹品种相聚,再与云南牡丹相聚;云南牡丹品种除‘狮山皇冠’、‘香玉板’外,不同产地、株型相似和花色相同的云南牡丹品种间遗传相似性较高,总是先聚为一分支后,才与其他中原品种相聚。【结论】西南牡丹品种栽培起源较复杂,天彭牡丹比云南牡丹与中原牡丹有着较近缘关系,云南牡丹不可能是天彭牡丹直接引种驯化产物,推测云南牡丹品种可能是由几个祖先品种演化的产物,但本地黄牡丹参与起源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张耀宏 《河南农业》2023,(11):25-27
目前,油用牡丹已归入了芍药,属于牡丹组,并显示出抗旱、耐瘠薄、抗高寒的特性,从而被大面积栽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其中,有一种紫斑牡丹,它是中国牡丹种群中的第二大牡丹种群,出现在海拔2 000 m以上高寒而瘠薄的山梁上,且雨水深不足30 cm,每667 m2产量在400 kg以上。在-43℃的低温环境下,即使人为不加干预也能度过整个寒冬,同时,其所生产的牡丹籽油a-亚麻酸保有量超过了49%。与其他油料品种相比,油用牡丹凸显生产量高、出油率强、适应水平优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牡丹品种的花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9~2001年对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引种定植的中原牡丹品种(68个)及兰州和平牡丹园栽培的西北紫斑牡丹品种(16个)进行定点、定株连年花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原牡丹品种在北京的群体始花期为4月18~20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9~18日,花期持续22~28d,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16.5~26.1℃。西北紫斑牡丹品种在兰州榆中县原产地的群体始花期为5月3~6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23日~6月3日,花期持续21~28d,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11.3~15.3℃。两个品种群的群体自然花期累计延续35~45d。受春季开花前气候条件的影响,群体始花期通常可能出现3~5d的提前或推后,但是,在品种群间和年度间,未发现群体开花过程式样有明显差异。花期的捷短在品种间、个体间以及年度间存在差异。针对花期研究以及牡丹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据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临夏牡丹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紫斑牡丹天然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秦岭、河南伏牛山以及湖北西部神农架山地等,生长于海拔1100~2800m的落叶林中。临夏牡丹属于紫斑牡丹的栽培品种群,也是甘肃各地栽培牡丹的总称。临夏牡丹花瓣基部有明显的大块紫斑,在其形态特征上也与荷泽、洛阳等中原地区的牡丹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而被确定为中国栽培牡丹中一个重要的品种群一甘肃牡丹栽培群。  相似文献   

20.
甘肃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种群及生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踏查及样地调查,甘肃庆阳子午岭太白林区瓦川沟分布着面积为69.25 hm2的紫斑牡丹天然种群,其生长的坡向、坡位等生境条件对其种群特征产生影响。紫斑牡丹种群主要分布于温暖潮湿的阴坡(东北坡)环境,根系生长在林区0~40 cm、pH值为7.8~8的土层中。不同坡位对紫斑牡丹种群密度及幼苗的形成影响较大,分布于山坡中、下部的紫斑牡丹种群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群落稳定性及更新能力,即水热条件好、枯落层厚的山林中部有利于紫斑牡丹种群密度的增加。太白林区野生紫斑牡丹随着株龄的增加株高变化逐渐缓慢,18 a以后株高稳定至140 cm左右。紫斑牡丹种群特征的研究可为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