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丹东地区番茄花叶病的病害样本,经分离鉴定得知毒原种类为黄瓜花叶病毒(CMV),但也有一些混合侵染者。病汁液摩擦接种于心叶烟及普通烟上,均表现花叶症,侵染蚕豆生局部枯斑,侵染苋色藜表现针尖大小的枯斑。经试验该病毒致死温度为65℃,稀释限点为1:3000,体外存活期1~4天。电镜观察病毒粒子为球状。药剂防治试验采用 NS—83增抗剂100倍液及“九二○”10ppm 液喷雾防治,均有不同程度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菊花上分离到一株病毒(代号Chm—91),人工接种能侵染11科38种植物。桃蚜、萝卜蚜、菊小长管蚜可非持久性传毒。19种感染的植物种子不带毒;对TMV有单向保护作用;对CMV无交互保护作用。病毒致死温度为65—70℃,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2—5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30nm,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堆集状内含体。该病毒分离物与TAV抗血清形成一条完全融合的清晰沉淀带,ELISA检测标样亦为阳性反应,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番茄不孕病毒(TAV)。  相似文献   

3.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 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 6科 34种植物 ,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 ,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 ,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 ;钝化温度 65~ 70℃ ,稀释限点 10 -4~ 10 -5 ,体外保毒期 3个月以上 ;病毒颗粒杆状 ,大小 2 5 8nm×16 nm;外壳蛋白分子量 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 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相关密切 ;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 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 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 ,可能是 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4.
1981—1982年从长沙郊区辣椒上采回具有花叶、绉缩、丛枝以及可疑病株的标样70株,在鉴别寄主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和普通烟(N.tabacum)上测得病毒的有34株,共鉴定出三种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芜菁花叶病毒(TpMV),以黄瓜花叶病毒最多。烟草花叶病毒包括普通株和蕃茄株。通过三次单斑分离,纯化出烟草花叶病毒蕃茄株,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可为害4科14种种植物,致死温度96℃,稀释限度10~(-9),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形态为长杆状,大小为270纤米。  相似文献   

5.
从珊瑚豆(Solanum pseudocapsicum L.var diflorum(Vell)Bitter)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病毒(SPV—I),汁液摩擦接种和桃蚜(Myzus persicea)、棉蚜(Aphis gossypii)均能传毒。两次试验证明该病毒不经种传,人工摩擦接种可侵染7科中的21种植物。在黄瓜、心叶烟等植物上能引起系统花叶,能引起苋色藜、昆诺阿藜接种叶片局部枯斑。该病毒钝化温度为65~70℃10分钟;稀释限点为10~(13)~10~(-4);体外存活期为1~2天(22℃)。琼脂免疫双扩散表明,此病毒与黄瓜花叶病毒有明显的血清学关系。浸蘸法制备样品,2%醋酸铀负梁,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其直径为28~30nm。根据此病毒的生物学、血清学特性和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6.
1981—1982年从长沙郊区辣椒上采回具有花叶、绉缩、丛枝以及可疑病株的标样70株,在鉴别寄主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和普通烟(N.tabacum)上测得病毒的有34株,共鉴定出三种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芜菁花叶病毒(TpMV),以黄瓜花叶病毒最多。烟草花叶病毒包括普通株和蕃茄株。通过三次单斑分离,纯化出烟草花叶病毒蕃茄株,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可为害4科14种种植物,致死温度96℃,稀释限度10~(-9)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形态为长杆状,大小为270纤米。  相似文献   

7.
从辣椒上分离到的Ⅰ—17、Ⅱ—44、Ⅲ—59、和Ⅳ—34四个病毒分离物,根据其病毒形态、大小、血清反应、蚜虫传毒特性、体外稳定性、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Ⅰ—17、Ⅱ—44和Ⅲ—59分离物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三个不同分离物,Ⅳ—34鉴定为烟草花叶病毒(CMV)。CMVⅠ—17、Ⅱ—44和Ⅲ—59三个分离物的病毒形态为球状,直径约28nm,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结果:它们与 CMV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三个分离物均由棉蚜、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钝化温度:Ⅰ—17为55—60℃,Ⅱ—44为66—70℃,Ⅲ—59为60—65℃,三个分离物的稀释限点均为10~(-4)—10~(-5),体外保毒期均为5天;在辣椒、黄瓜、心叶烟和普通烟等寄主上引起系统花叶,在奎宁藜、豇豆、蚕豆等植物上引起局部枯斑,不侵染十字花科植物。Ⅰ—17、Ⅱ—44和Ⅲ—59三个分离物在心叶烟、黄花烟、普通烟、蚕豆、蕃茄、曼陀罗等寄主上的侵染性及症状反应不同,在不同辣椒(甜椒)品种上的症状反应也存在差异。TMVⅣ—34分离物病毒粒子形态为直杆状,大小约为300×18nm,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它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存在亲缘关系;不能由蚜虫传毒,致死温度为95°—100℃,稀释限点为10~(-10)—10~(-11),体外保毒期2个月以上;在普通烟、毛叶烟、三生烟、辣椒、蕃茄等寄主上表现系统花叶,在心叶烟、曼陀罗、奎宁藜、黄色藜、枯斑三生烟等寄主上引起枯斑症状,不侵染黄瓜和蚕豆等植物。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西瓜花叶病毒类型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年从江苏镇江农科所西瓜试验田的西瓜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二种病毒分离物,试验的代表分离物分别为W_3和W_(40)。 W_3分离物的寄主范围较窄,除葫芦科植物外,只侵染苋色藜引起褪绿黄斑;体外抗性:失毒温度为50—55℃,稀释限点为10(-4),体外存活期为21天;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病毒粒体为线条形,长度为600—750nm;在病叶细胞的超薄切片内可观察到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与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抗血清呈阳性反应。W_3分离物是西瓜花叶病毒二号的一个株系。 W_(40)分离物的寄主范围广,除葫芦科植物外,还能侵染茄科、菊科、苋科、豆科等作物。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体外存活期为3天,棉蚜、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与黄瓜花叶病毒(C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W_(40)分离物为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 在86年调查田间西瓜花叶病中,WMV-2占病株的70%,CMV占18%,还有4%左右的混合感染病株。  相似文献   

9.
在合肥地区从豇豆带毒的实生苗中分离到一病毒分离物,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在豇豆上大多数为系统感染。接种鉴别寄主,在苋色藜、昆诺藜及绿豆上表现为局部枯斑。其稀释限点10~(-2)-10~(-3),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1—2天。种子传毒率为6.9—16.7%。可经棉蚜、桃蚜、蚕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病毒粒子为线状,长750nm左右,宽约12nm。可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LCMV)的抗血清呈微弱的反应。粗提纯的病毒制剂免疫原性中等,制备出的兔抗血清试管沉淀效价为1:512。根据以上结果,鉴定该分离物为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同时用分离纯化的病毒对8个豇豆品种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具明显的抗性差异,短豇豆型较长豇豆型抗病性要强。在抗病品种F0216上经系列传代试验,证明其抗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从叶片表现为白色斑驳的唐菖蒲病株上分离到一病毒,通过寄主范围测定,可侵染豆科、藜科、苋科、番杏科中的8种植物。病毒的致死温度为50~60 ℃,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为3~4 d。病毒是长度为700~750 nm的线状粒子,血清学反应与标准BYMV抗血清出现明显的沉淀线。可认为该病毒分离物为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 BYMV)。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CMV和TMV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田间调查、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血清学反应以及RT-PCR的试验结果,证实了黄瓜花叶病毒(CMV)是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原之一;通过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鉴定了烟草花叶病毒(TMV)是另一主要毒原。在采集的病样中,根据鉴别在寄主上的症状特点,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分离物,分别称为分离物Ⅰ和分离物Ⅱ。分离物Ⅰ在辣椒、西葫芦、三生烟、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等寄主植物上引起花叶等症状,在苋色藜、昆诺阿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千日红,由此可初步鉴定为CMV;从间接ELIS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也可判断分离物Ⅰ是CMV,其检出率为36.67%。分离物Ⅱ在辣椒、普通烟上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曼陀罗、千日红、三生烟、苋色藜和昆诺阿藜等寄主植物上产生局部枯斑,而不侵染西葫芦,由此可初步鉴定其为TMV;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物Ⅱ是TMV,其检出率为43.33%。另外,TMV在田间发生率明显高于CMV。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小苍兰花叶病毒Freesia mosaic virus (Fre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ubermosaic virus (CM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 (BY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能同时检测小苍兰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一次扩增出FreMV,CMV和BYMV的特异片段,其大小分别是340、628和212 bp.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序列与相应的参考序列相似性均达97%以上.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从≥10-2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能够检测到这3种病毒.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能同时检测Re MV、TMV和ToMV的简并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黄病毒样品进行了检测。共克隆了25个病毒样品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4个病毒样品均是Re MV,其相近病毒TMV未检测到,ToMV仅在一个野生地黄样品上检出,说明Re MV在我国栽培地黄和野生地黄上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从采自平度、临沂两地的西瓜病叶中得到两个病毒分离物W—PD和W—LY。W—PD可侵染3科8种植物,可由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钝化温度65℃,稀释限点10 ̄(-4)~10 ̄(-5),体外存活期20~25d。提纯病毒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最大吸收峰为260nm,最小吸收峰为246nm。A260/A280=1.24。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为33.34KD。W—PD的粒子线状,长度为600~750nm。在病组织超薄切片中可以看到风轮状和环状内含体。W—PD与WMV—2的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以上结果表明,W—PD为WMV—2的一个分离物。W—LY可侵染5科13种植物。钝化温度70℃,稀释限点10 ̄(-3)~10 ̄(-4),体外存活期3~5d,可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与CMV的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W—LY应为CMV的一个分离物。WMV—2是我省西瓜病毒病的主要毒原,其分出率为75%,CMV的分出率为16.3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种质筛选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主要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提取RNA后采用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玉米矮化病毒(MD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特异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将目的片段克隆并测序;病毒CP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收集的48份样品中检测出SrMV阳性33份,SCMV阳性2份,SCMV和SrMV复合侵染1份,未检测到MDMV和JGMV.花叶病的发病率为75.0%,其中,SrMV、SCMV及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发病率分别为68.8%、4.2%和2.1%.台糖系列及其他引进品种的甘蔗花叶病感病率较高,桂糖系列品种的感病率相对较低.[结论]甘蔗花叶病已在广西大部分蔗区发生,其致病原以SrMV为主,SCMV零星发生,由SCMV和SrMV复合侵染的甘蔗花叶病发生机率较低.广西蔗区可能存在其他种类病原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  相似文献   

16.
黄瓜花叶病毒是目前对蔬菜生产危害最大的植物病毒病之一。该文就黄瓜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植株的方式,感染后植株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该病毒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科研工作者在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病的过程中所做的研究和探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沈阳地区栽培唐菖蒲的病毒病症状类型调速查,以及对病毒毒原的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对流免疫电泳测定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明确沈阳地区种植的唐菖蒲受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浸染。阐明了染病寄主的症状与病毒毒原种类的相关性,在典型症状中,碎色症和斑驳症的植株多为受CMV侵染造成,条斑症和皱叶症主要是由BYMV侵染引起。TMV的含量较低,尚未单独引起寄主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8.
SrMV和SCMV侵染玉米的细胞超微病变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了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侵染玉米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线状SrMV和SCMV粒子分散或成束分布在感病细胞的细胞质内,同时在细胞质中产生大量柱状内含体.SrMV引起风轮体和卷筒体,属于Edwardson等划分的第Ⅰ型,一些内含体分布于细胞壁附近,有的直接与细胞壁胞间连丝相接.SCMV引起风轮体、卷筒体和片层聚集体,属于第Ⅲ型,一些成束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存在于筛管中.对两种病毒的细胞病理学效应作了比较,并对可能与病毒胞间运动相关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表现花叶、植株矮化、茎叶坏死和畸形的十字花科观赏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vio-laceus)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分布范围为780~800nm.通过寄主反应测定、病毒提纯和形态观察、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该病毒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毒分离物AH1回接二月兰无病毒苗,引起黄斑、系统花叶、系统坏死和畸形,在供试十字花科植物上均产生系统侵染,并在洋酸桨等茄科供试寄主上引起系统症状.AH1与来自十字花科甘蓝型油菜上的一个TuMV有紧密的血清学关系,但在寄主反应上与之有一定差异.对自然发病的二月兰植株和接种AH1分离物的系统寄主用TuMV抗血清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均检测到线状病毒粒子,用CMV抗血清、TMV抗血清进行检测,均没有发现相关病毒.作者认为:TuMV即是引起二月兰花叶病的病原.这是TuMV侵染该属植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