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利用2000年的Landsat 5和2014年的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坡度等因素,在Envi5.1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了陇西县2000-2014年近15a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减少了31.2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24.85%,生态环境质量"优"级面积减少了4.30%,"良"级面积增加了8.52%,"中"级面积增加了2.17%;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具有积极意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一定程度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阐述了退耕还林这项工程内容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故城县2009年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以此为数据基础计算了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而分析了故城县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故城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多,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园地、林地以及草地面积相对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农用地面积增加对生态环境作用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4.
张静  王文科  杨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21-12824,12831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的地域概况,指出其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表生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以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依据,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准噶尔盆地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探讨了1990、2000和2009年3个时期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时空演化过程;结合准噶尔盆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分析了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集中论述了以下几点:①山地生态系统中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减少,河流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山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涵养能力下降;②地下水位下降,溢出带北移;③湖面萎缩;④天然植被退化;⑤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展;⑥盐渍化耕地面积增加,盐渍化总面积在1990~2000年呈增加趋势,而在2000~2009年间基本不变,说明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对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盐渍化面积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以松嫩平原典型地区通榆县为例,在构建生态环境胁迫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GM(1∶1)对生态环境胁迫性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短缺、沙漠化、盐碱化、草地退化和人口增加是通榆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胁迫因子;1994~ 2013年该区生态环境胁迫系数逐年增加,胁迫程度从Ⅲ级跃升到Ⅳ级.预测结果显示,如果不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胁迫系数仍会增长,胁迫程度仍会加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河湖连通、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沙治碱、改良退化草地等措施,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中西部干旱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极为突出,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增加了人类生产的困难和费用.所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恢复植被,增加绿色覆盖.由于我国中西部干旱区降水量小于400 mm,不能大面积植树造林.为此,应该把多年生牧草种植作为植被恢复的重点.那么,该种植什么牧草呢,应首选"牧草之王-苜蓿".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生态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白洋淀生态环境变化,归纳总结了其水文、水量、水质、水生生物和景观格局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曲线回归法分别分析了各生态环境要素的相关性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洋淀入淀水量逐年减少,蒸发量增加,水质下降,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小,湿地景观向非湿地景观转化的比例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水文要素、水质与水生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流域用水增加及气候变化共同导致的入淀水量减少,是水质下降、湿地面积减少和浮游动物种类减少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应加强生态补水,优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流域水污染深度治理,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与连通性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狭义定义出发,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组成,系统计算其重点流域河道内、外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重点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总量约为96.26×108m3,且大部分重点流域水资源开发已超过了各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极限.各流域年平均径流量近年来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需水量将不断增加,应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增加资金,保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部门应从技术角度为农民提供支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项目,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环保教育力度,增强农民对环保的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的环保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建设扩张与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以景观指数为基础解析1995—2016年合肥市景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反映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的景观梯度及其动态度,研究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合肥市城市化进程致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5.68%,超过18.41%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近20年间城区以旧城区为中心持续向四周扩展,2005年之前主要往西南方向扩展,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之后南部、北部扩展幅度较大,南、北部郊区的快速建设影响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0年之后外围城镇扩展速度增加,致使城区外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城市扩张致使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持续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河北省果园生产中出现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果品农药残留超标、果品质量差等问题,阐述了果园生草的定义及果园生草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增加果园产量、改善果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果园生草对河北省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特征与建设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机遇。提出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改变工作方法,实现4个转变;要用产业理论指导生态环境建设;要发挥科技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第一推动作用;要加强对各类生态工程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监管;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生态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绿化结构、增加资金技术投入、确立林业主体地位、改善城市居民观念等4种策略,以期推动城市林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北农业》2021,(9):49-50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和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安全。为了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具体影响,需要分析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同时探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提高我国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一、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水资源以及气候等生态环境条件的依赖性相对较高,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在不断深入,粮食生产中所必需的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故城县为例,以2009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为数据基础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故城县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故城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非常多,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园地、林地以及草地面积相对减少;故城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故城县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故城县农用地面积增加,对生态环境作用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16.
孔德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57-12259
针对芜湖市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绿色发展的视角分析了芜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芜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转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沙棘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栽培沙棘能改善周围环境,为其他植物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成为绿化、改造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也是增加土表植被、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结合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海洋在人类发展中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海洋资源掠夺、海洋污染及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都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制约了新型蓝色农业的发展前景。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海洋具有巨大的资源挖掘潜力,蓝色农业的发展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本文就从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如何借海洋生态维护,发展蓝色农业,提高蓝色农业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实现蓝色农业的进步、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加速,而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以长三角2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8年的数据,构建了用于评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标,旨在确定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进一步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中,对外开放度对其产生了显著为负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政府干预与投资率均能显著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以来.共牵县始终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实现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和农牧业内部潜力.积极探索和实践以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的生态农业模式,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牧业收入的综合统一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