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药用植物中铅的形态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麦冬、北沙参和地黄为对象,用分级离心和逐级浸取方法研究了铅在根、叶的分布及在药用部分的形态。结果表明,根部超过90%及叶部大于80%的铅位于细胞壁上;药用部分中65%以上是活性较低的醋酸和盐酸提取态。实验结果是铅特性及铅在植物体内迁移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侧柏和国槐叶片中铅的化学形态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铅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结合细胞组分分离和化学形态提取技术,研究了不同外源铅浓度处理下(CK 0 mg·kg-1,A 300 mg·kg-1,B 500 mg·kg-1,C 1000 mg·kg-1,D 2000 mg· kg-1)侧柏和国槐不同器官的铅含量及其在两种植物叶片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结合形态.结果表明:在铅胁迫下,侧柏和国槐的生物量均发生显著变化;两种植物体内的铅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主要分布在根部.侧柏和国槐叶片亚细胞中铅的含量分布及结合形态存在差异.细胞壁是铅在侧柏和国槐叶片细胞内的主要分布位点,其次是细胞核部分和叶绿体线粒体部分,可溶性部分最少,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细胞核部分的分配增加,可溶性部分减少,但侧柏叶片中细胞壁部分所占比例大于国槐叶片中细胞壁部分的百分率.两种植物叶片内均以NaC1提取态、HAc提取态和HC1提取态铅为主导形态,水和乙醇两种提取态铅的分配很少;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侧柏叶片中NaC1提取态铅先增加后减少,国槐叶片中NaC1提取态铅所占百分率不断增加.侧柏对铅的耐受能力强于国槐.  相似文献   

3.
茶树与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茶树体内铅主要以草酸铅和磷酸氢铅、磷酸铅等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的形态存在,其次为果胶酸铅、与蛋白质呈结合态或吸附态的铅,依次为水溶性有机酸铅和磷酸铅、硝酸铅和氯化铅为主的无机物及氨基酸铅。其中,在茶树的根、茎、叶中2种主要形态的铅含量分别为全铅量的97.34%、98.35%和99.65%。根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核中,茎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而叶片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壁中。在未加入铅处理时,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及对应的铅含量大小顺序为硫化物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吸附态〉有机结合态〉交换态〉水溶性铅,加入外源铅后,变化顺序为硫化物残渣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吸附态〉水溶性铅,硫化物残渣态和交换态的铅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铅对小麦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污染土壤的控制和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室土柱法,研究外源铅在红壤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在水分不饱和条件下,外源水溶性铅进入红壤90 d后并未向15~30 cm土层迁移,而是集中在0~15 cm层次;外源水溶性铅进入红壤(0~15 cm)30 d后水溶态迅速向其他形态转化,其形态分布主要以交换态为主,其次为铁锰氧化物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未检出)。[结论]外源铅进入红壤90 d后绝大部分还未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形态,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红壤(0~15 cm)对外源铅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或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以两烟草品种(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为对象,研究了重金属铅(Pb)在土壤-烟草系统中的迁移特征以及土壤与烟草各器官Pb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明显降低(降幅3.86%~22.33%),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和残渣态呈上升趋势。随着土壤Pb处理浓度的升高,两品种烟草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各器官Pb含量均显著上升,云烟85各器官Pb含量大小顺序为根叶茎,红花大金元为根茎叶。CK处理下两个品种烟草各器官Pb形态主要以氯化钠、醋酸和盐酸提取态为主(66.49%~72.40%),随着Pb处理浓度的升高,根部与叶部乙醇提取态Pb显著增加,这加剧了Pb的迁移性,红花大金元茎部Pb向盐酸提取态转化从而抑制Pb由茎部向叶部的转运。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外源重金属铅和镉在红壤、紫色土、水稻土中的形态,以及在烟株不同部位的分布,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环境下铅和镉的转化及活性。结果表明,外源铅和镉在3类土壤中的转化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并与其土壤的p H值不同密切相关;在弱酸性红壤和水稻土中,外源铅和镉活性形态主要为可交换态、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在碱性紫色土中的活性形态主要是碳酸盐结合态;外源铅在3类土壤烟株中的分布均呈由下至上递减的趋势,以根部铅含量最高,上部烟叶中最低;外源镉在3类土壤烟株中都呈现上部叶>茎>根及中部叶>下部叶的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贾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76-12477
[目的]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5种耐铅菌株为主处理,以铅浓度为500、1 000、1 500 mg/kg为副处理,研究耐铅菌株对玉米土壤中2种铅形态的影响。[结果]处理M1在任何铅浓度范围中减少交换态铅含量;处理M3对铅的交换态无太大作用,对碳酸盐态铅含量起作用,且呈倒"V"型;处理M4对2种铅形态的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铜和镉及铅在玉米根际土壤中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根际栽培试验,对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交换态铜随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20d左右达到最大(0.97mg/kg),然后逐渐回落,40d恢复到起始水平,之后继续下降.可交换态镉的变化趋势与可交换态铜大至相似,同样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5d达到最大值(0.43mg/kg),其后维持此含量,50d后逐渐下降.可交换态铅的含量均低于检出下限.2)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在试验初始阶段没有明显变化,约40d后略有升高,随后下降,在整个试验过程的变化仅±1mg/kg.碳酸盐结合态镉和铅的含量在试验期间持续上升,有机结合态镉和铜含量在试验期间呈总体下降趋势.3)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镉和铅与土壤固相结合比较紧密,变化规律不太明显,但变化幅度较大.4)有机结合态铜在试验初期急剧下降,而后上升,最后维持在与初始含量大致相当的水平.有机结合态镉和铅在试验期间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原位试验和Tessier连续提取方法,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高、中、低3个水平的土壤中镉铅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土壤各种形态的镉铅含量均表现为高污染水平土壤>中等污染水平土壤>低污染水平土壤;土壤中镉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占镉总量50%以上;土壤中铅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占铅总量40%以上;土壤镉的活性大于铅;土壤中镉和铅各形态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其形态之间会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玉米根茬还田与玉米根系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根茬还田后,玉米植株20cm以外范围的地上及0~40cm深的土体内玉米根系数量增加显著,0~20cm的40cm以下各土体根系数量有所降低。增施磷酸二铵和硫酸钾,40cm以下各土体根系数量增加。增施氮肥,10~20cm的地上及0~40cm深的各土体内根系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小麦和玉米营养成分的差异,探讨了小麦替代玉米的可行性,并通过分析小麦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成果,提出了小麦应用于饲料生产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同铅吸收特性小麦Pb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提取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铅(Pb)胁迫下小麦百农160和偃展4110体内Pb亚细胞分布和化学提取态变化,为Pb低积累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前期筛选的对Pb吸收有明显差异的2个小麦品种(百农160和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以Pb(NO3)2作为铅源,分别设置0(对照)、100和800 mg×L-1共3个处理水平,胁迫4周后,收获并测定小麦生物量、Pb亚细胞分布及化学提取态含量,分析比较2种铅吸收特性小麦Pb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提取态特征。【结果】100 mg×L-1Pb胁迫对小麦生长有促进作用,百农160和偃展4110生物量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4.78%和2.66%。800 mg×L-1Pb胁迫下,小麦生长受到抑制,百农160和偃展4110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5.66%和38.60%。此外,2种小麦根冠比的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介质中Pb的浓度从100增至800 mg×L-1后,百农160根冠比无明显变化,而偃展4110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由0.71增至0.81。Pb胁迫4周后,百农160茎叶和根系中的Pb含量均低于偃展4110。就亚细胞分布而言,2种小麦体内Pb主要存在于细胞壁和细胞液中,其合量占小麦体内Pb总量的72%-86%。当介质中Pb浓度从100 mg×L-1增至800 mg·L-1后,偃展4110根细胞壁和细胞液中Pb所占比例降低8%,茎叶这一比例降低4%,而百农160根中这一比例增加了9%,茎叶则增加了1%。就Pb的化学提取态而言,小麦体内(茎叶和根系)Pb以难溶性的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为主,两者占总和的67%-85%,氯化钠提取态含量次之,占总和的6%-18%,乙醇提取态、去离子提取态和残渣态含量较低,3种形态占总和的8%-16%。此外,100和800 mg×L-1Pb胁迫下,百农160根中活性较强的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Pb含量均低于偃展4110。然而,2种小麦茎叶中活性态合量特征与根中有所不同,100 mg×L-1 Pb处理下,百农160茎叶活性态合量低于偃展4110,当胁迫增至800 mg×L-1Pb时,2种小麦茎叶中活性态合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铅胁迫下,百农160的根表对Pb的阻碍能力强于偃展4110,同时将进入体内的Pb更大比例固定在细胞壁上,以减少Pb向地上部的运移,从而减轻Pb对地上部的毒害作用。就化学提取态而言,各形态的分配比例与Pb的解毒机理关系密切,但不同器官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总结近10年陕西省玉米、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指出该项技术增产潜力大,适宜区域广,不仅为陕西省粮食增产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成为今后陕西省特别是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重大科技战略措施。同时,提出了加快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机理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基础上开发的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多熟间套模式,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其单产水平和光热资源利用率提高20%多,是农田在吨粮基础上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种新尝试,该模式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间套作复合群体高强度的纳密功能,并形成一个高光效的群体结构,使复合群体的受光改善和截光能力增强,从栽培技术角度,确定适宜的品种组合和田间配置,解决好春玉米的早播玉米是该式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脱色素玉米活性肽对小鼠抗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建立小鼠疲劳模型,探讨脱色素玉米活性肽缓解疲劳的细胞生化机制.根据脱色素活性肽的药理作用,采用运动训练学方法研究了脱色素玉米活性肽对小鼠耐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素玉米活性肽高剂量组(0.075 g/ml)能显著增强小鼠游泳时间、延长爬杆时间及常压耐缺氧时间(P<0.01),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P<0.01),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血清尿素氮(BUN)浓度、乳酸脱氢酶(LDH)活力(P<0.01).说明脱色素玉米活性肽对增强机体负荷的适应能力、抵抗疲劳产生和加速消除疲劳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不同施氮时期对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间套作条件下小麦不同施氮时期对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施氮时期对间套作小麦品质有显著的影响,随小麦施氮时期后延,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干、湿面筋含量均有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小麦不同施氮时期也改善了间套作玉米的品质指标,以小麦孕穗期追施氮肥间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和灰分含量最高,但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哈茨木霉对小麦和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分析应用哈茨木霉制剂后,小麦、玉米幼苗某些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哈茨木霉后小麦、玉米幼苗的株高、根系长度及鲜重明显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不变,叶绿素含量增加;小麦、玉米幼苗的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幼苗的抗病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从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深耕等方面总结了小麦及玉米两熟地力培肥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