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寒地早粳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寒地早粳稻优质育种工作,对205份寒地早粳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类鉴定和筛选,并探讨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矮秆类型水稻品种碾磨品质和食味品质较好,矮秆品种外观品质较好,株高越高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中穗型品种粒长较短。中长剑叶类型品种碾磨品质较好,短剑叶类型品种食味品质较好;随着剑叶长度增加,稻米粒长变长,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降低。直立型品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较好,平展型品种粒型较细长。优质寒地早粳稻株型模式为株高在70.0~90.0 cm,剑叶长度在20.0~35.0 cm,穗长中短,剑叶角度≤20°。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0个早籼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嘉早311、YK19和优04—309等3个品种在适应性、抗病(逆)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方面综合表现相对突出,为庐江县早籼稻品种的优化配置及扩大示范推广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部分县(市、区)引进21个寒地早粳稻品种,进行试种示范,通过考察秧苗素质、生育期、田间抗性、结实率、产量、米质等指标,初步筛选出6个较适宜在浙江省东南沿海台州市种植推广的品种,分别为珍宝岛1号、通35、空育131、龙粳18、龙粳31、龙粳1656。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中心保存的180份寒地早粳稻品种(系)为试材,对其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稻的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普遍较优,但仅有1.7%的品种综合品质性状达到了国家一级米标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品种间差异较大,在参试材料中仅有6.1%和1.2%的品种达到了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是今后水稻品质育种改良的重点,在今后寒地水稻品质改良和育种中,应注意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特别在育种中应首先注意粒形和碾米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
寒地早粳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寒地早粳稻优质育种工作,对217份寒地早粳稻品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异程度最大,各品质性状间存在相关性。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5类:Ⅰ类群蛋白质含量最高;Ⅱ类群加工品质最好,垩白度、垩白粒率最低;Ⅲ类群综合品质性状最优,食味评分最高;Ⅳ类群粒型偏长;Ⅴ类群垩白度、垩白粒率最高,外观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引进单季晚粳稻新品种(系)的生育特征特性及其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表现,对比常规粳稻新品种在钵苗机栽和毯苗机栽条件下的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宜沿江地区优质晚粳稻新品种和配套栽植方式,以解决沿江地区麦茬稻品种配置和农机农艺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粳稻品种食味及相关品质性状的变异特点及相关性,对62份粳稻品种食味值、部分理化品质性状、淀粉的黏滞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2份粳稻品种测试性状变异系数在3.96%~90.0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279~2.038,62份粳稻品种在品质性状上可划分到4个类群。品种食味值、部分理化性状、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同时构建了3个回归方程。本研究结果为粳稻优质食味品种选育与性状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部分粳稻品种在孝感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筛选出适宜本地推广种植的粳稻新品种,以近年来不同省份新推出的粳稻新品种为研究对象,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各品种在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苏1716、皖垦糯LS35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本地示范种植;扬农粳1345、常农粳9号等品种部分性状比较突出,但存在明显优缺点,可进一步试验示范;长农粳1号熟期较迟,不宜在本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寒地水条播栽培的水稻品种,明确水条播栽培下水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适应性评价指标,以29份寒地早粳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水条播适应系数、适应指数和综合适应能力,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水稻条播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能同时在水条播适应系数、适应指数以及综合适应能力上均表现为高度适应的材料共3份.穗粒数、成粒率、经济系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5个因子可作为水条播下水稻农艺性状适应性评价指标;整精米率、垩白度、精米粒长、直链淀粉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5个因子可作为寒地水条播下水稻品质性状适应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按《2021年国家高海拔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在保山市进行粳稻品种区域试验,以鉴定评价新选育的粳稻品种在长江上游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粳稻区和陕西省(汉中)籼粳混栽区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它重要特征。为国家解决上述地区高海拔水稻品种耐寒、稳产稳收等问题和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应地区水稻生产提供品种支撑。结果表明,7个参试种中,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是滇禾优801、滇禾优811和云科粳5号,建议这几个品种可继续进入下一轮试验,并在适当区域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半直立耐密型品种育种趋势,初步构建了寒地早粳稻半直立耐密型品种参数:穗长15~18cm ,半直立穗型,每穗粒数>80粒,二次枝梗子粒偏向穗轴中上部分布,中部优势型,半直立穗耐密型品种可实现产量与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和研究适合江淮丘陵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选取生产上应用较多的粳稻品种在江淮丘陵地区种植,通过2年的试验调查各品种的生育特性和产量特性,从而筛选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利用重点品种设计不同的氮肥运筹试验,调查氮肥应用对粳稻品种的影响,并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宁粳7号表现了较好的稳产性,适合该地区种植,优质米南粳9108表现也较好。施用氮肥的粳稻产量显著比未施氮肥的高,但减少氮肥使用量,产量并没有下降,同时氮肥前促有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结论]该研究对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浙江省历年审定的9个晚粳稻代表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探索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审定的规律。研究选取9个历年审定晚粳稻品种中表现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催芽后撒播移栽到大田的方式,测量株高、茎粗、分蘖、剑叶长、剑叶宽、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剑叶宽和茎粗是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2010—2019年的3个品种茎粗和剑叶宽为3个时间段中最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茎粗和剑叶宽是农艺性状中对晚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且浙江省育种研究者也一直在提升晚粳稻的茎粗和剑叶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从云南省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11个杂交粳稻新品种为对象,在安宁河中上游流域进行适应性研究。根据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碾米品质性状表现及产量比较分析,筛选出适合安宁河流域不同生态环境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结果表明,滇禾优61和滇禾优34可进入下一年的观察试验,而滇禾优615表现最优,可在安宁河中游和上游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东北寒地早粳稻品质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63份寒地早粳稻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吉林和黑龙江早粳稻品种(系)163个中:有67.5%的品种的整精米率和58.3%品种的直连淀粉含量能够达到国标一级标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分别仅有6.1%和1.2%的品种达到了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迭标率低.在选出的4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粒形因子、碾磨因子和外观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65.7%,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和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寒地水稻品质育种应首先注意粒形和碾米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2004-2005年江苏省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区域试验结果,比较了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粳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为在产量和穗粒结构上优势明显,穗大粒多,增产优势明显,但存在结实率偏低的问题;主要品质性状表现为整体水平低于常规品种,但杂交粳稻籽粒较长、较宽,具有一定的粒型优势。根据分析结果,对江苏省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因型水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生态型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个粳稻品种和4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在江苏省不同生态地区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存在着差异,并有强弱之分;粳稻的加工品质根据其品种类型的不同,在不同稻区有不同的表现,籼稻的加工品质在江苏中北部地区表现较好;粳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在江苏中部里下河稻区较优,籼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则以纬度较高的地区较优。  相似文献   

18.
籼粳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籼、粳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由于其进化过程中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致使其形态结构、稻米的理化性质、食味品质等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为探索其影响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了20份早籼稻、12份晚籼杂交稻、12份粳稻共44份品种,测定了5个粒型指标、8个RVA特征指标、5个理化指标、6个品尝指标共24个参数,对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通径系数、回归方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品尝的7个指标与早籼、晚籼杂交稻、粳稻三组品种品尝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且基本达到极显著水平;外观结构对早籼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硬度对晚籼杂交稻和粳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回归方程显示影响早籼稻、晚籼杂交稻、粳稻食味值的主要理化指标有所不同,在食味品质改良过程中,籼稻和粳稻的选择指标有所偏向。  相似文献   

19.
经近5年的相关试验研究及示范,筛选出浙中地区杂交粳稻直播栽培的适宜品种、播种量及播种期,并初步集成杂交粳稻直播栽培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及补救措施,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播种、肥水管理、防治病虫草和鼠害等栽培技术,以及直播中增播一块塑盘育秧秧苗、增施肥料等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播种前准备、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育秧播种、秧苗管理、机械插秧、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沿淮地区粳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