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Nahr Umr B是伊拉克Halfaya油田的重要储集层,地层测试数据的缺乏给储层的含油性评价和测井解释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岩心观察和岩石物理试验,结合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以及有限的试油资料进行研究区复杂岩性储层含油性评价:首先确定储层的孔隙度下限为12%,建立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识别油、水层;然后通过试验确定的胶结指数、饱和度指数以及地层水电阻率等关键参数,计算含油饱和度,建立含油饱和度-孔隙度交会图识别油、水层;再利用电阻率-孔隙度曲线相关性分析法识别油、水层;最后,对比分析上述3种图版的适用性,提出了Nahr Umr B复杂岩性储层含油性评价的优选方案。通过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验证了该优选方案的可靠性,为研究区的含油性测井评价以及提高解释符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利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判别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测井解释模型适用性存在局限性,以大庆油田A区实际生产目的层段为目标,综合岩心水驱试验及取心井实测规律,重新判别了测井解释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开发井测井解释模型适用条件为:1储层孔隙度随水淹程度的增强低幅度增大,孔隙度平均值增大率在1%以内;渗透率随水淹程度的增强明显增大,渗透率平均值增大超过15%。2根据行业标准,储层孔隙度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绝对偏差在1.5%以内;渗透率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相对偏差在100%以内。若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满足上述条件,该模型就适用,反之就不适用。该判别方法弥补了岩心刻度判别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开展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校正提供了依据,得出更为准确的储层物性参数,对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复杂小断块砂岩油藏取心资料较少、测井评价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理论测井解释图版。该方法以苏北盆地区域资料为基础,统计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与岩心骨架成份、粒度、渗透率、油藏埋深等之间的关系,利用上述关系建立了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理论测井解释图版,并在未参与上述研究的苏北盆地A油田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对小断块油田勘探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北油田束鹿凹陷泥灰岩致密油是一类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的特殊致密油储层,岩性根据来源、支撑方式、颗粒大小、矿物含量可以分为4大类十几小类,复杂的岩性造成复杂的储层孔隙结构,既有基质孔隙发育,也有裂缝、孔洞发育。常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受岩性和孔隙结构双重影响,储层类别难以划分,储层有效性难以评价。通过深入挖掘成像测井系列参数,依据阵列声波渗透性指数,核磁孔隙结构指数,微电成像孔隙度谱主峰右侧宽度、面积等参数创建了储层分类图版和标准,实现了储层的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油田老区二次开发中,由于岩心试验分析资料的匮乏,常用的一些基于岩心试验数据建立的定量评价水淹层水淹级别的测井方法已不适应。通过WY油田测井响应特征的对比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测试数据,依据含水率的划分界限,优选水淹前、后岩性和物性无明显变化的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储层孔隙中所含原始流体的电阻率与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的函数关系。基于流体替换思路,实测电阻率与反演储层孔隙中所含原始流体的电阻率的差异是由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引起的,以两者之差即电阻率变化值和含水率为依据制定定量识别水淹级别的划分标准。经120口实际井资料的处理,解释符合率达到83%,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及时服务油田和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致密油评价需要形成独特的测井评价技术,而且也是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难点之一。探讨了致密油测井的研究方向,认为岩性及矿物成分评价、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单井脆性评价方法及标准确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总结了致密油测井系列优化选择的依据。结合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勘探最新进展,尝试探讨测井技术在致密油评价中的应用,建立岩性识别图版,提出下二叠统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划分标准和饱和度计算方法,建立了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7.
单砂体形态及分布特征预测是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而砂体内部参数模型的建立是单砂体非均质性研究的最终目的。采用经验公式建立了泥质含量解释模型以及存在声波时差曲线情况下的孔隙度解释模型;通过从其他测井曲线出发,对已求取出孔隙度的井进行孔隙度与测井曲线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大的参数进行回归,从而建立缺少声波时差曲线情况下的孔隙度解释模型;结合岩心资料、油田探井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建立了渗透率解释模型;建立了单砂体内部泥质含量、渗透率和孔隙度的物性参数解释模型。并与检查井原始参数值进行了物性参数解释模型的检验分析,得出物性参数解释模型的解释结果较为可靠、合理,误差均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8.
使用S地区的S-2井的纵、横声波时差曲线以及密度曲线等测井资料对该地区含气储层进行分析,用测井曲线对该层段进行标定,找到气层段的位置。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层段具有含气潜力,利用宁中华等提出的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HSFIF)并结合该地区井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结果表明,井位区反演效果较好,与实际开发结果相符,可以此为依据对无井区储层含气异常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江汉油田钟市潜二段油层多,油水井出力状况差异大,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开发矛盾.日益明显。针对该区块油井多、储层非均质强等特点,应用Petrel软件,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等数据建立沉积相概念模型。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孔隙度模型;采用协同模拟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方法建立含油饱和度模型。该方法对完善注采井系统,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的油藏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J油田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传统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无法准确计算渗透率。利用物性分析试验数据和测井资料,对J油田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岩性及渗透性表征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开展了岩性识别、孔隙结构评价和储层分类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岩性的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钻井取心资料符合度较高,有效提高了研究区深层低孔低渗复杂砂砾岩储层的测井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1.
古龙地区在构造上由葡西鼻状构造、新肇鼻状构造、新站鼻状构造、他拉哈向斜、古龙向斜和茂兴向斜共6个三级构造单元组成,呈现"凸凹相间、西低东高"的格局.通过测井曲线响应、岩性组合特征等资料对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从单井上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发现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主要由浅水三角洲相和浅水湖泊相组成,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湖泊相主要为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大面积分布,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河口坝微相分布较广,并且油气显示良好.受构造位置的影响,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内既存在滞留型非常规油气藏、半滞留型非常规油气藏,也存在常规油气藏,常规油气藏以复合型油气藏为主.油气藏主控因素主要有古流体压力、砂体类型及空间叠置关系、储层类型、构造类型及分布和断层排列及时间演化等.  相似文献   

12.
A reservoir of nitrate beneath desert soi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large reservoir of bioavailable nitrogen (up to approximately 10(4) kilograms of nitrogen per hectare, as nitrate) has been previously overlooked in studies of global nitrogen distribution. The reservoir has been accumulating in subsoil zones of arid regions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Consideration of the subsoil reservoir raises estimates of vadose-zone nitrogen inventories by 14 to 71% for warm deserts and arid shrublands worldwide and by 3 to 16% globally. Subsoil nitrate accumulation indicates long-term leaching from desert soils, impelling further evaluation of nutrient dynamics in xeric ecosystems. Evidence that subsoil accumulations are readily mobilized raises concern about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after land-use or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估算出广西合浦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为北部湾大水面渔业开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10月 ~2010年7月,每季度对广西合浦水库的5个站位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分析水体氮、磷含量,确定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以Dillon-Rigler模型为基础,建立包含水体的有效库容、营养水平、养殖强度和养殖对象等参数的一系列动态模型,并根据模型计算出合浦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结果]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因子,广西合浦水库磷承载力为43785 kg;养殖罗非鱼时最大鱼产力为2686t,水库网箱养殖承载力为0.453‰;斑点叉尾鮰的最大鱼产力为1928 t,水库网箱养殖承载力为0.348‰.[结论]广西合浦水库尚有较大养殖容量,但已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不宜继续扩大投饵网箱养殖规模,而应合理开展鲢、鳙鱼生态网箱养殖,利用其滤食性将浮游植物吸收的氮、磷有效地转化为鱼产量.  相似文献   

14.
广西合浦水库网箱养殖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估算出广西合浦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为北部湾大水面渔业开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10月 ~2010年7月,每季度对广西合浦水库的5个站位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分析水体氮、磷含量,确定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以Dillon-Rigler模型为基础,建立包含水体的有效库容、营养水平、养殖强度和养殖对象等参数的一系列动态模型,并根据模型计算出合浦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结果]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因子,广西合浦水库磷承载力为43785 kg;养殖罗非鱼时最大鱼产力为2686t,水库网箱养殖承载力为0.453‰;斑点叉尾鮰的最大鱼产力为1928 t,水库网箱养殖承载力为0.348‰.[结论]广西合浦水库尚有较大养殖容量,但已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不宜继续扩大投饵网箱养殖规模,而应合理开展鲢、鳙鱼生态网箱养殖,利用其滤食性将浮游植物吸收的氮、磷有效地转化为鱼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水库清淤后沉积物的处理问题,以碧流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分析,从沉积物酸碱性和壤质类型适宜度、养分丰富度、重金属污染程度以及毒性评价等方面分析研究水库沉积物土地利用可行性。结果表明:碧流河水库大堡库区各层沉积物样品中66.7%以上p H值介于6.0~7.5之间,76.2%以上样品为壤土;各层沉积物有机质平均含量在27.13~35.77 g·kg~(-1)之间,其中81.0%以上有机质含量高于流域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小值;各层重金属平均含量除Cd超标外,Cu、Pb和Zn含量均在限值以内,重金属评价结果显示整体重金属污染水平为严重。研究表明大堡沉积物可安全用于场馆、绿化、商业、公共市政用地等Ⅱ类土地利用类型,也可用于Ⅰ类直接暴露于人体的土壤,但在使用前需进行预处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红坑子水库基本概况以及运行管理,分析了水库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立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水库安全运行监测、水库大坝维修管护等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水库工程安全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Studies of a reservoir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show that cesium-137, introduced into the system from a leak in a nuclear fuel element, cycles betwee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on a seasonal basis. The cycling,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annual periods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n this monomictic lake, has been occurring for over 10 years.  相似文献   

18.
在测定的海南松涛水库南丰、番加、白沙群体44条长臀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961 bp中,T、C、A、G碱基含量分别为31.2%、21.7%、34.0%、13.1%;共出现26个变异位点,其中多态信息位点18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共检测到1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594±0.0169,核昔酸多样性为0.00484±0.00313,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较为贫乏的核苷酸多样性.其中白沙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517±0.001847),番加群体的最低(0.00482±0.004522).Tajima's D(0.36899,P>0.10)和FuFs (0.09041,P>0.10)中性检验以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长臀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F分析(-0.00324~-0.01878,P<0.05)与分子方差分析(-3.87%,P<0.05)显示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表明3个群体隶属于同一种群.就松涛水库长臀而言,建议优先保护白沙群体.  相似文献   

19.
调查整理了南湾水库渔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域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三个渔业经济指标,并与参照体系进行比较,从而客观评价了南湾水库的渔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carbon reservoir chang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net release of CO(2) from the biosphere to the atmosphere between 1850 and 1950 is estimated to amount to 1.2 x 10(9) tons of carbon per year. During this interval, changes in land use reduced the total terrestrial biomass by 7 percent. There has been a smaller reduction in biomas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middle 19th century the air had a CO(2) content of approximately 268 parts per millon, and the total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O(2) content since 1850 has been 18 percent. Major sinks for fossil fuel CO(2) are the thermocline regions of large oceanic gyres. About 34 percent of the excess CO(2) generated so far is stored in surface and thermocline gyre waters, and 13 percent has been advected into the deep sea. This leaves an airborne fraction of 53 perc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